武皇后是有智慧的,她的两只眼睛独具特点,一只专门用来观察她心目中的异己,一经发现,便抄杀殆尽:另一只则是用以发现人才的,发现了便大胆任用。如著名贤臣狄仁杰、良相姚崇、宋像等都是她发现并予栽培的。而她那双纤细的小手,既有擎天之力,又把玩政治的巧妙功夫。就连对她亲生的四个儿子,玩起来也是随心所欲。从高宗上元二年(675)到嗣圣元年(684)的不足十年里,她把这四兄弟玩得生生死死、沉浮不定:太子李弘是她的长子,只是因为对萧淑妃的两个被幽禁多年、年近不惑还不准嫁人的女儿,表示怜悯,请求父皇宽待这对姊妹,武皇后便把他鸩杀于合璧宫中。不久立她的次子李贤为太子,并令监国。到了高宗永隆元年(680)又以叛逆罪废为庶人,并逼他自杀。紧接着立她的三儿子李显(又名哲)为太子,三年后(683)高宗病故,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她为太后。但还不到两个月,中宗被废,降为庐陵王。她的四儿子李旦又登上了皇位,即唐睿宗。经过这几番折腾,人心疲惫,元气大伤。睿宗上台后也是战战兢兢,不敢伸展手脚,事事听命于皇太后。
从公元684年到688年的五年间。李唐的皇家亲贵和一些不得意的旧臣,曾发生过两次举兵征讨武曌的事件,但都未成功,武太后的专制体制反而更加坚固。她虽未公开称帝,实际上已是皇权独揽。
武太后的侄儿武承嗣觉得姑姑应当尽早当上皇帝,便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四月,令匠人在石头上凿刻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谎说是从洛水捞获,奉献朝廷。武太后见了大喜,也说这是“天授圣图”,便给自己加上“圣母神皇”的尊号,这已经是人之极称了。但她还要再上一个台阶。一些人看穿了她的心思,便起哄上表劝进,睿宗也很识相,愿意请赐武姓。如此一来,这位“圣母神皇”终于“承天意、顺民心”的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了中国空前绝后的一位女皇。这一年是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改国号为周。李姓大唐悄然隐退。
这武则天在不论是身为皇后、皇太后直至亲临帝位的多年中,做了许多令人发指,遭人唾骂的坏事、错事,但也做过不少历史称道的好事。一代文豪郭沫若撰著的剧本《孔雀胆》,便是颂扬她爱惜人才、重用宿敌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的故事的。对于人才她不只是爱惜,并且能够虚心听取他们利国利民的进谏。这当中一个最为精美的历史画面,是为她从睿宗文明元年(684)到则天永昌元年(689)五年间,三次召见青年诗人陈子昂的事。对于这三次君臣会见,《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其真实性当不容怀疑。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本是一介乡野诗人。第一次被召年仅二十四岁。当时的情形是,他刚刚中了进士,意气风发,敢说真话。加之他的头脑清醒,富有谋略,是一位很有见地的政治家。是时高宗李治驾崩于洛阳宫,刚刚尊为皇太后的武则天,要将丈夫的灵柩移至京城长安建造陵墓,睿宗李旦只有惟命是听。陈子昂出于爱国忧民之心,便写了一篇《谏灵驾入京书》,直言劝阻。谏书说:“东都(指洛阳)形胜,可营山陵;而关中旱俭,灵驾西行不便。”接着说:“率疲惫之众,兴数万之军,征发近畿,鞭扑嬴老,凿山采石,驱以就功”。这无疑是一件劳民伤财之举,所以力劝则天太后和睿宗皇帝慎重行事。武则天看了此文,感慨于他竟敢在“庙堂未闻有鲠骨之谋,朝廷多见顺从之意”的情况下极言直谏,实在难能可贵。而且文辞诚恳,说理充分,所以决定召见他。
君臣相见于金华殿,但两人说了些什么,正史无记载。只是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在其所著《陈氏别传》中,对这件事记述说:“太后居摄,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壮,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慷慨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陈子昂的相貌不美,人也不大和群。但说起君臣关系,王霸之道却慷慨激昂。他的霸道理论于武则天想当雄君霸主的想法,甚为契合,所以才拜他麟台正字(朝廷秘书省的一名小官)。
尽管武则天并没有接受陈子昂将高宗葬于洛阳的建议,但对他却有了足够的重视,所以才有第二次、第三次召见。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十月,武则天第二次召见陈子昂。这时的陈子昂已经是“今非昔比”,经过一年多为官的锻炼,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武则天。他很赏识这位六十岁老太婆的精明干练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这时,她又废了睿宗已是皇廷之主了。这次召见同样是在陈子昂几次上书之后。上书内容均为表达他对政事的评说和建议。其中一次是劝谏武则天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有用人才。奏文很长,讲了注重培养人才的许多道理,其中有:“天地莫大于阴阳,万物莫灵于人,王政莫先于安人。﹍﹍太学者,政教之地也。”这个建议也很对武则天的心思,她是一直喜欢才智之人的。所以再次召见了他。这表明她更加器重这位提倡“睦人伦、兴治纲”的年轻人。为了表示她的惜才之意,不只与他倾心畅谈,还赠了他书写所用的纸和笔,并“令条上利害”,意思就是嘱咐他以后要多关心国事,提出意见。陈子昂当时感激涕零,一再跪表忠心。
这第二次君臣之见,陈子昂主要重复了他《上军国利害事(三条)》中的内容。具体为“出使”、“牧宰”和“人机”三个方面。
在“出使”中他说:(朝廷)明诏天下发出“九道大使”巡察,这是一件暴露“天下奸人暴吏”,使其得到惩罚的好事,但因为这些大使“行路市井之人,皆以为非任”,让他们去“巡察”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更加骚扰危害百姓。所以,他建议:这大使应当是“仁爱足以存恤孤恂,贤明足以进拔幽滞,刚直足以不避强御,明智足以照察奸非”的人。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即使在如今也足以“感动中国”了。
在“牧宰”条文中,陈子昂更为尖锐地提出:当时大部分地方官吏不合格,这对朝廷行政治国十分不利。文中形象地说:“宰相,陛下之心腹,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现‘心腹虽安,而手足犹病’”,接着说:“若得贪暴刺史,以徇私苛虐为政,则千万家受其祸矣。”这种上忧国、下恤民的建议是何等之好,武则天不为别人,为了自己也得认真’治疗“手足”之疾了。
在“人机’”条文中他写道:“臣商天下有危机,祸福因之而生,机静则有福,机动则有祸。天下百姓是也,夫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轻其死则无所不至。”因之,他建议,朝廷千万不能擅自增加徭役和举兵,那样做则会“夫妻不得相伴,父子不得相养。”这也正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到了永昌七年(689),即武则天称帝前一年,她第三次召见了年近“而立”的陈子昂,是向他问询为政之要。这时的陈子昂经历了朝廷上武、李之间的斗争和一度兴起的酷吏政治,使得官民人人自危。他身处其间,有切实体会,心中正有许多话要说,所以在太后下问之后,他出于一片真诚的忠君爱民之心,便侃侃而谈,一口气说出了“为政八科”;一措刑;二官人;三知贤;四去疑,五招谏;六劝赏;七息兵;八安宗子。把这八点归纳起来,就是反对严刑酷政、任贤信贤,招谏劝赏,息兵不战,安定宗室五项治国之策。他说:“只有这样才能途遥巷歌,皆称万岁。”并对八科逐条作了解释。比如在“措刑”中指出:“臣闻杀一人则千人恐,滥一罪则百夫愁”;在“任贤、得贤、不疑贤”中说:“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而用了贤则应“既任须信,既信须终”。并进一步恳请女主说:“伏愿任贤无疑,求贤不倦,以此为务”;在“招谏”中则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说:“臣闻圣人(指太宗)大德,在能听谏”,接着赞美道:“优见太宗文武圣皇帝,德冠三皇,名高五帝,实由能用魏征(著名贤相)愚直,获尽忠诚”;至于“劝赏”,他的主张是赏罚分明,勤劳之臣死难之卒,都应奖赏抚恤,这样就可以取得“赏一人而千万人悦”的良好效果;在“息兵”一科中,成子昂加重了语气。他反对一切战争。因为无论是对内弹压、对外扩张而引起的战争,都会伤害百姓。因为“兵之所聚,必有所资,千里运粮,万里应敌,十万兵在境,则百万家不得安业”;在最后的“安宗子”中,他反对宗室内乱,互相倾轧。更劝阻武则天不要滥杀李氏宗亲,要她“以至仁为政”和“恩念慈仁,敦睦九族”。
武则天听了他这长篇大论以后,表现得极为虚心诚恳,令他整理成文,再呈送给她。陈子昂仅用了不足十天功夫(《全唐书》中载,是年三月十九日陈子昂第三次被召见,当月便整理完毕,这当中最多十天)便整理成一篇洋洋三千言的美文交了上去。
陈子昂不惧武则天的淫威,敢于直陈自己对朝廷政务的批评和建议,说明他是一位真正的忠君爱国恤民的优秀文人。同时更说明六十多岁的武则天,为了以其神皇天后的至尊身份,为了兴隆王霸之业,竟肯于亲自与一名小官当面请教治国意见,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也是极为少见的。况且,她听了以后,还能择优而实践之,更为可贵。她在朝掌政前后共四十六年,其中以皇后身份预政二十四年,以太后身份改元成制七年,坐上皇帝正位十五年,直到长安七年(705)她八十一岁高龄时病倒了,才被迫退位,不久便驾鹤西游。
她在掌权执政期间,特别是称帝以后的十几年中,的确做了不少好事:重农桑,擢人才,重教育,办太学,实行武举、殿试,选拔和任用了一些贤臣良将,为大唐中兴和“开元盛世”的出现,都做了积极的实际的贡献。所以有人说:“她的奋斗,她得进取,她走的每一步都在书写者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没有她,大唐的发展和壮大可能不会如此顺利,开元盛世可能只是唐人的梦想。”总之,武则天以一个女人之身,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创造了历史的厚重和中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