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公主自乌孙回归故里两年,于公元前49年病逝于长安。就在她辞世的十五年后,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亲到汉都觐见汉元帝,要求“婿汉室以自亲”。这时的汉匈关系,已经大不同于细君和解忧两位公主和亲乌孙国的时代。由于汉朝的国势益强,匈奴则日见衰微,无力再向汉室寻衅进犯,所以才有呼韩邪单于的自请为汉代之婿。他的这种请求正中汉元帝下怀,将汉女嫁与匈奴单于,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两国的睦邻关系,为国富民安制造一个良好的边防环境。于是他痛快地答应了呼韩邪单于的要求。
但把谁嫁给他呢?他也和汉武帝一样,是不肯把真正的公主送出去的,于是诏令从后宫的众多宫女中选择,王昭君被选中。就这样,她便成了汉代又一名为国“和亲”的女子。
王昭君,名嫱。昭君是她进宫以后的名字。到了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又曾改称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今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人。于公元前53年生在一个平民百姓家。她天生丽质,貌美绝伦,与西施、貂禅、杨玉环并称我国古代四大美女。她十五岁被选入宫,成为“掖庭”之女。
有记载说,当昭君在即将远嫁匈奴的告别宴会上款款出现时,因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竟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予匈奴。”这段话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汉元帝是在昭君即将离宫远去时才第一次见到了她,而且大惊于她的“落雁之美”,而且是怕失信于匈奴才没有把她留下来。这样一位能够令皇帝吃惊、左右竦动的漂亮女子为什么远去塞外“和亲”呢,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梁朝人吴均在《西京杂记》中所说的,盖因“宫廷画师毛延寿之过”:昭君被选进宫时,后宫拥有宫女数以千计。这么多女孩子,不可能人人面见皇上。汉元帝便命毛延寿为这些宫女各画一像,呈上御览。这些宫女都想得到皇帝的青睐,便想方设法巴结毛画师把自己画得更美些。而毛延寿也太贪财,谁贿赂的钱多就把谁画的俊些。其实,宫中那么多女孩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王昭君的,可王昭君性梗,偏偏不买毛延寿的账,一毛不拔,任凭你随便画。毛延寿一气之下,便把一笔应当点在眼睛上的丹青点在了眼下面的面颊上。皇上见了这张画像,甚为不悦,觉得这个女人不只丑陋,而且那颗眼下的痣很不吉祥,俗称“滴泪”,便根本不打算见她。如此一来,王昭君就成了一名长期被冷落的宫女。
汉元帝万万没有料到,曾经令他厌恶的那名宫女竟然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当他知道是毛延寿从中作祟时,便把他杀了。
而东汉著名文人蔡邕却不认同这种说法,在他的《琴操》一书中,假托昭君编写了一曲《昭君怨》,认为汉元帝是见过昭君的,但没有太留意她,疏忽了她的美貌。所以使得这位美若天仙的宫女,闲居深宫五年多未得圣上一临幸。如此一来,她便对皇上怀有很深的怨恨。当她得知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朝求亲时,便主动要求“掖廷令行”。她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报复汉元帝。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王昭君虽为平民出身的女子,但她很有个性,不满意宫廷的腐朽制度,不甘心做一名终生待诏的宫女。她想摆脱后宫里牢笼般的生活。同时她又觉得能够与匈奴“和亲”既可以使自己解脱桎梏,又是为国实行睦邻政策,安定巩固边防,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大好机会。这表明王昭君不只相貌脱凡,心灵和志向也极高尚。否则,她是不会做出那种选择的。
公元前33年春夏之交的一天,王昭君即将跟随呼韩邪单于往赴匈奴了,这时,她一改汉宫女孩的打扮,身着戎装、脚登长靴,潇洒中不失妩媚,英武中不乏娇柔,浑身上下透出了一种异样的美。这种美,使得汉元帝和那位自愿为汉婿的匈奴一国之尊都惊得目瞪口呆。但这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汉元帝惊呆后是无限的懊悔,而老单于却是欣喜若狂。汉元帝稍稍平静以后,垂问昭君有什么要求,她思忖了一会儿,才略显惶恐地说:“奴婢只有一求,恳请圣上在臣妾离国之后,恩赐我的父母兄弟以安定的生活。”元帝当即允诺。
当王昭君怀抱琵琶跨上马背时,她以汉家女儿的炽热情怀,依依不舍地拜别了未央宫和古都长安。此时长安街上早有许多人在等候目送汉家女儿远嫁。随着香车宝马的前引后拥,一位英姿飒爽、万种风情的年轻女子紧随一位垂暮老人渐渐远去时,人群中发出了阵阵的叹息声。
刚刚出了雁门关,映入王昭君眼帘的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故国的景象,虽然青草无边,毡蓬座座,牛羊随处可见,但她却没有发现其中的美,满腔的离愁别恨依然使她肝肠寸断、一脸悲戚。无奈之下怀中的那把琵琶为她排解了许多幽怨和悲愁。而匈奴一方对于老单于此行的结果却十分满意,无论是在王宫还是在牧民的帐篷里,均以盛大热烈的形式来迎娶汉家美女。到处张灯结彩,歌声不断。少女们的舞蹈阿娜多姿、小伙子们的马术多变而又娴熟。成婚之后,呼韩邪单于册封昭君为皇后,他们称之为宁胡阏氏。这老单于对她宠爱备至,事事取阅于她。如此一来,尽管王昭君对这个年迈的匈奴国王没有什么感情,但因为她深知这是一桩政治联姻,不可能郎才女貌,年纪相当,更何况比起汉宫中的寂寞和无聊,这里还是愉悦得多,便也就安心长期留在这莽莽草原了。
三个月后,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刘骜继承大位。第二年(公元前32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个儿子,名伊屠智伢师,受封为右日逐王。当这个汉匈混血儿不满周岁、昭君才只二十三岁时,老单于病逝,这桩无爱的婚姻得以及时结束。但依照匈奴古制,呼韩邪与大阏氏所生长子雕陶莫皋继承王位,成了新一代的匈奴单于。他们与乌孙国的礼俗一样,老国王去世,他的年轻遗孀也得下嫁新的国君。王昭君自然无能违背古制,便与雕陶莫皋结为夫妻。命该昭君幸运,这个新丈夫对她更是怜爱有加、百般呵护,两人的生活更为美满。不久,王昭君又为新单于先后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名云,次女曰当。两个女孩都很聪明美丽,深得她们父王的宠爱。成人后,分别嫁与了匈奴贵族,并继承母志,成了汉匈友好使者,多次往返于两国之间。
王昭君嫁给雕陶莫皋以后,积极参加匈奴的政治生活,特别是对汉匈两国关系,她给予了极大关注,力促两国相互沟通与协调,实现进一步的和睦友好。有史书记载自昭君嫁与匈奴后:“(两国)数世不见烽火之警,人民炽盛,牛羊遍野。”
但就在王昭君与雕陶莫皋过了十一年的美满生活、她才三十四岁的时候,新一代单于又病逝了,她再次丧夫寡居。因为她“和亲”有功,汉成帝封她的两个侄子王歙和王飒为侯爵,并多次出使匈奴,使得姑侄能在漠北相见。
王昭君卒于何年何月没有记载。但在她的生年不只为汉匈友好、安定巩固汉之边境起了重要作用,她还把大汉的一些生产生活资料和知识带到了塞外,为发展匈奴的生产力、繁荣经济发挥了显著作用,同时促进华夏文明的融合。她死后按照匈奴习俗隆重下葬,汉哀帝派出使臣前往单于府吊唁。她的尸骨埋在了今呼和浩特与包头之间的草原上,因为昭君墓左右的草色常青,故被人们称之为“青冢”。
王昭君只是一名出身平民的宫女,却能够出色地完成大汉给付她的重要使命。正因为如此,“昭君出塞”的故事才能够流传千秋百代。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王昭君》云:“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短短二十个字,就把王昭君别国时的悲怨,汉宫中的冷寂,胡地做妾的不幸,描绘得淋漓尽致;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也有一首对王昭君的外嫁,所做的深刻评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首诗除了充满对昭君的怜爱与同情外,对汉元帝的荒淫生活也给予了谴责。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一改前人之见。认为,即使王昭君不出塞“和亲”,也难保有后半生的幸福。在封建帝王时代,女人的命运任人宰割,所以他的诗中有两句是:“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他是说,汉武帝连自己幼时盟定的娃娃亲——曾允诺以“金屋相藏”的亲表妹阿娇都可以遗弃,一个王昭君又算得了什么。
最后,我们给具有“落雁”之美的王昭君的结论是:她挺身“和亲”的选择是对的;她的爱国情怀是值得肯定的:她的美好形象是不朽的。而对所有这一切,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为她所题的“昭君自有千秋在”全部涵盖无遗。如今这七个大字光明显赫地镌刻在昭君的墓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