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在有所获得的情况下,才会有所感激。孩子小时候,需要父母细心地照料,那时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哪怕孩子在大人身上拉屎撒尿,父母也毫无怨言。这是因为父母感激孩子生命的诞生给他们带来了无限欢乐,此时的父母眼里是一片光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的心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不再感激孩子的生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分数,他们的内心被一种失落感占据。
许多父母爱孩子,不是爱孩子的生命,而是爱孩子的分数,更是爱自己的面子,完全颠倒了主次。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像感激上帝一样感激我们的孩子,不能只感激上帝而怠慢了孩子。
原则三:理解孩子— 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学会陪伴
要多多陪伴你的孩子,多与你的孩子平静地谈话。陪伴孩子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只有陪伴才能沟通。与孩子沟通,是了解孩子、引导孩子的重要一环。
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是能否理解孩子的试金石。能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是成功的。我经常和女儿促膝谈心,沟通思想。通过交谈,女儿增长了见识,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本领和艺术,同时也使我加深了对女儿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
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肯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家长就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去培养他们包括沟通在内的各种能力和优良品质。
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赏识教育认为,在看得起的前提下,要以正向激励为主,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而负向激励只是禁止孩子做什么,对应当做什么孩子还是不知道。
现在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把孩子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视而不见,而孩子一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训斥,可谓“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而赏识教育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激励是把眼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这会强化、巩固孩子的好行为,还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助于生命的成长。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孩子若能感受到家长因他快乐而快乐,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学会发掘
把孩子看成是一座亟待开采的金矿,做父母的及时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金矿石,并且从中提炼出闪闪发光的金子。
一个成功的家长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 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在这方面找出他的闪光点,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甚至可以无中生有。
原则四:激励孩子— 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南京有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她班上有位同学早晨上课经常迟到,她对同学们说:“某某同学其实最不想迟到,他每次迟到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信我们可以问问他,我们相信他不会是无缘无故迟到的。”那位同学站起来当场表示今后再不会迟到了,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谁知,第二天这位同学又迟到了,而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今天又迟到了,如果说他原来迟到是有原因的话,他今天迟到的原因更特殊,已特殊到不能和任何人说,我们是不是给予理解和掌声?”全班同学又一次发出鼓励的掌声。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激励下,这位同学克服了经常迟到的习惯。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宝藏。
◎学会分享
与孩子共享成长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分享孩子成功喜悦的过程,也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分享给孩子增添了信心,加大了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同时父母和老师在分享中也获得一种自豪感。注意这里提到的分享不仅是在孩子取得成功之后的分享,而且是要不断地让孩子看到成功,把“大成功”分为若干个“小成功”,这样孩子才能坚持努力。
人们通常说“不努力就不会成功”,而我们的观点是“看不到成功就不会努力”,有句口号“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体现了这一内涵。
上海闸北八中有位女同学物理成绩很差,有一次考试仅得了七分,同学们都瞧不起她,老师在课堂上就这个七分发表了看法。
老师说:“同学们,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个七分是这位同学努力的成果。我们相信,只要看到这个成果,她下次就会扩大这个成果,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她一些帮助和鼓励呢?”
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女同学被打动了,从此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也一次比一次提高,从第一次的七分到毕业考试的87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包容不等于放任。前者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生命成长,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后者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于单一。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容不得孩子身上有一点缺陷,实际上违反了生命成长的规律。包容意味着先接纳,后升华,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诱发孩子的求知需求,使之成为自发的内在需要。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不要马上问“你怎么了”,而应首先问“我怎么了”。家长先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错误,学会等待。在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许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会随着孩子的进步自行消失。
原则五:包容孩子— 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学会反思
学会反思既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大多数家长常常问“你怎么啦”,总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赏识教育的观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因此,我们要学会反思,遇到问题不要问“你怎么啦”,而是要问“我怎么啦”。孩子出了问题,要在家长身上找原因。
在处理儿子拿家里钱的问题上,有一位父亲运用了典型的反思思维。这个家庭原先由母亲照料两个儿子,后来妈妈发现家里钱少了,问两个孩子,孩子不承认。即使在钱上做了记号,老大、老二也互相推诿责任,弄得妈妈大伤脑筋。这位父亲意识到,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他和妻子商量后,由他出面处理此事。
父亲认为儿子拿钱是因为用钱渠道不畅,于是他对两个儿子说:“爸爸当家,你们用钱可以拿,但要和我说一声,让我心里有个数就行了。”儿子先是半信半疑,后来看见爸爸十分诚恳就相信了。第二天,老大、老二拿钱买东西后,等爸爸回来均如实告诉了爸爸。这位父亲动情地表扬了他们,夸他们是诚实的好孩子。
就这样过了几天,他又对儿子说:“爸爸妈妈挣钱也不容易,也很辛苦,是不是不该花的钱可以不花?”儿子们非常理解和赞同。打这以后,两个儿子不但不拿家里的钱,而且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位父亲说:“我们原来总是把眼光盯在孩子身上,不反思自己的责任和问题,不包容孩子,现在和孩子交朋友,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学会等待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并非一天形成,而我们的家长却恨不得孩子在一天之内克服所有缺点,事实证明,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我们说:“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这就要求每位家长要以包容的心态学会等待。孩子改正缺点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就拿我小时候的例子来说吧。小时候,我有个毛病就是经常将桌子上的东西搞乱,不注意收拾整齐,妈妈经常提醒和批评我。有几次,我特意将桌子整理好,而妈妈却视而不见。我为了得到妈妈的赏识和鼓励,就告诉妈妈:“桌子整理干净了。”这时妈妈说:“本来就应该搞干净的,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她的话使我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没多久,桌子又乱了,妈妈看见后又说:“我就知道你是新盖茅厕—三天香,坚持不了几天。”这下把我的热情完全浇灭了。
我们说学会等待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花苞心态”。不是自己的孩子花不开,而是迟开的花可能更鲜艳,只要别的孩子花开了,自己的孩子也快了。这样,你就能以一颗平常心去耐心等待孩子的觉醒。
赏识教育缺了这一条就不完整了。孩子犯了错误,特别是有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后,应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以震撼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对孩子的缺点不仅需要提醒,而且可以更直接地提出批评。但这不是过去居高临下训斥式的批评,而是平等的朋友式的提醒,正因为是这样的提醒,孩子才乐于接受,尽快改正。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份礼物。
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而提醒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此,我们要求家长做到学会批评和学会分担。
◎学会批评
现在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是怎么刻薄怎么讲,只图自己发泄得舒服,哪管孩子受得了受不了,如同“倒洗澡水,把婴儿一起倒掉了”,因此我们提出“学会批评”的原则。
批评孩子的原则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给足面子”的前提下有多种批评方法,比如,故事性批评:通过讲一个故事的方法,让孩子领悟其中的对错,自觉克服身上的缺点。幽默性批评:在说笑话的过程中,达到提醒孩子的目的。
原则六:提醒孩子— 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学会分担
孩子取得了成绩,我们应该分享他的欢乐;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我们则应该学会分担他的忧伤,继而鼓励他在失败中站起来,再分享他的坚强。
激励、包容、提醒三大原则关系到教育的行为,集中体现出一个“导”字,对事不对人。
尊重、信任、理解三大原则关系到教育的态度,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不管是怎样的孩子,尊重、信任、理解,都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都知道要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对领导的态度,那么我们就不能不知道更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这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