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是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传习录·黄以方录》
【原文直译】
黄直问:“先生‘格物致知’的主张,是随时格物以致其知。那么,这个知就是部分的知,而非全体的知,又岂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界?”
王阳明回答:“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王阳明指着天说:“现在我们所见的天是明朗的天,在四周所见的天也仍是这明朗的天。只因为有许多房子墙壁阻挡了,就看不到天的全貌。若将房子墙壁全部拆除,就总是一个天了。不能以为眼前的天是明朗的天,而外面的天就不是明朗的天了。从此处可以看出,部分的知也就是全体的知,全体的知也就是部分的知。知的本体始终是一个。”
【心学解】
我们一直讥笑坐井观天的那只青蛙,殊不知,有太多的人就是那只青蛙。只看到井口的那片天,就误认为是整个天。只看到荣华富贵,就错把荣华富贵当成是人生的全部。这种人眼里只有功、名、利、禄、权、势、尊、位,于是,就把这些当成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一天,他能跳出井口,就会发现,原来这只是人生极小的一部分,对于整个人生的天而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积极心态是什么?就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圈中、一口井里,要勇敢地跳出去。你要跳出来,看到整个天,就必须恢复良知的力量。良知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按它的判断,你就会明白,功、名、利、禄、权、势、尊、位只是我们人生中的调味品,不是人生本身。只有了解这一点,你才能看到广阔无垠的天空。
王阳明说,你坐在房间里看到的天空和真正的天空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天空,所以,从这点而言,青蛙是没有错的,因为它看到的天空也是天空,只是小了点。王阳明还说,阻挡我们看到广大天空的就是房子的墙壁,如果你把墙壁拆除,你的天空就会无限大。可问题恰好就在这里,我们往往喜欢作茧自缚,用高大的墙、防护窗、防盗门,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肯拆除墙壁。因为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不敢把自己的立命之所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有无穷无尽的物欲,当我们的欲望满足后,会积累下成果。为了保护这些成果,我们就会建造高大的心灵之墙,甚至想把阳光也拒之门外。我们建造的围城,原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灵不受侵害,却适得其反地困住了它。
勇敢地释放你的心灵,不要总在功、名、利、禄、权、势、尊、位上打转转,因为它会使你坐在井里看天。跳出井来,你会看到更大的天。你的心态有多积极,你人生的天空就有多大,你社交中的天空就有多大。
4.人生不要太复杂
(陆澄)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传习录·陆澄录》
【原文直译】
陆澄问:“世上著述纷繁,大概只会破坏孔孟圣学吧!”
先生说:“人心天理俨然一体。圣人把它著成书,仿佛写真传神,只是告诉人们一个总的轮廓,使人们依据轮廓而进一步探求真谛。圣人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本来是不能言传的。世上的诸多著作,只是将圣人所画的轮廓再摹仿誊写一次,并妄自解析,添枝加叶,借以炫耀才华,与圣人的真精神背道而驰。”
【心学解】
社会交往有那么复杂吗?或者说,你的人生有那么复杂吗?你跟别人打交道,是随性而为,还是抱着很多目的?这都是你在社交上无法如鱼得水的原因,因为你把你的人生搞复杂了。
陆澄问王阳明,古代经典就那么几部,可千百年后,居然有那么多解释经典的书,恐怕这些解释有误真正的经典吧。
王阳明回答,天理何其简单,就如一幅素描画,但后世的人把素描画添枝加叶,越描越失真,到最后,如果想要找到最原始的素描,已经不可能了。
王阳明虽然说的是书本经典,但这段话更符合我们的人生。我们来到人间时,虽然一无所知,却是原创品,经过社会洗染,就成了复制品。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大同小异,脸上挂着毫无感情的微笑,背地里做着不可告人的勾当。如果每个人都如婴幼儿一样,本然地活着,是不是更好?因为简单就是天理,但我们非要对我们的人生添枝加叶。有房住还不够,因为不大,有钱还不够,因为不多,有老婆还不够,因为没有别人的老婆漂亮。我们非要在这上面添枝加叶,为名为利,苦苦奔波。这正如理学大师朱熹所说的,今人生出重重障碍,添枝接叶,无有了期。
人人都期盼奋斗的历程越简单越好,可人人都在向复杂里面钻。正如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精密仪器,你只需要知道怎么用就是了,为什么非要明白它的原理?
你越是把自己的人生弄得复杂,离你的良知就越远,你就越感觉不到幸福。因为良知是本然的,保持良知就是保持本然,本然就是一切都应该简单:钱够花就成,房子够住就成。人生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没有必要弄复杂!
5.请随遇而安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如何?”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之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传习录·陆澄录》
【原文直译】
陆澄问:“孔门弟子共聚一堂,畅谈志向。子路、冉求想主持政事,公西赤想主管礼乐,多多少少还有点实际用处。而曾皙所说的,似乎是玩耍之类的事,却得到孔圣人的称许,这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回答:“子路、冉求、公西赤有凭空臆想和绝对肯定的意思,有了这两种倾向,就会向一边偏斜,顾此一定失彼。曾皙的志向比较实际,正合《中庸》中所谓的‘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前三个人是‘汝器也’的有用之才,而曾皙是‘君子不器’的仁德通达之人。但是前三个人各有独特才干,不似世上空谈不实的人,所以孔子也赞扬了他们。”
【心学解】
其实,社会活动中最使人痛苦的就是,你总是刻意去参与,每一场社会活动的参与都不是发自你本心。有一种态度认为,人应该活自己,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心灵最喜欢的那个自己。这种态度当然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说它是积极的。这一积极的态度就是随遇而安。
现在,让我们还原孔门弟子言志向的那个场景。这个场景是这样的:
一个春天的午后,孔子和他的四名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赤坐着闲聊。孔子突然说:“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就不敢在我面前随便说话,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其实,也就是让大家谈谈各自的志向。
子路不假思索地先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工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转向公西赤,问:“你呢?”
公西赤很惶恐,说:“我不敢夸口说能够做到怎样怎样,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最后,孔子问曾皙:“你也说说吧。”
曾皙一直在弹瑟,听到孔夫子的话,才停止他的演奏,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赤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回答:“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又问:“您为什么笑仲由(子路)呢?”
孔子回答:“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是只能做个小小赞礼的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这是论语里记载的一个比较长的故事,针对这个故事,陆澄就问王阳明:“孔门弟子共聚一堂,畅谈志向。子路、冉求想主持政事,公西赤想主管礼乐,多多少少还有点实际用处。而曾皙所说的,似乎是玩耍之类的事,却得到孔圣人的称许,这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回答:“子路、冉求、公西赤有凭空臆想和绝对肯定的意思,有了这两种倾向,就会向一边偏斜,顾此一定失彼。曾皙的志向比较实际,正合《中庸》中所谓的‘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前三个人是‘汝器也’的有用之才,而曾皙是‘君子不器’的仁德通达之人。但是前三个人各有独特才干,不似世上空谈不实的人,所以孔子也赞扬了他们。”
中国古代心灵励志书《呻吟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从尧舜到路人甲乙丙丁,人人心中都有迫切追求的理想,所以才能德业精进,事业有成。就是如大恶人盗跖心中也有执著追求的目标。”
追求理想和目标是我们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同时,它也是良知的叮咛。但是,王阳明对此稍有不同见解。有理想有目标固然重要,不过要看形势的发展。人人都希望能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问题是,世事多变幻,有时候,人生中偶然出现的因素会彻底打乱你的计划。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及时转舵,不要再向目标前进,否则必然撞得头破血流。
回到孔门弟子言志的故事中来,子路、冉求和公西赤的目标都很清晰,初看上去也很实际。但如果这三人在通往目标的路上遭遇险境,该如何?是继续向目标前进还是来个华丽的转身?
王阳明说,只有曾皙的志向是最实际的。因为它符合了中庸的态度,那就是,我遇上什么样的事,那就去做什么样的事。如果我没有遇上,那就不去做。按照自己的本心去为人做事,如果到了野蛮之地,那我就按照野蛮之地的方式来生活;如果我身处绝境,那我就按照在绝境中生存的方式去生存。什么事都难不倒我,什么事情我也不主动去找。我就像一阵风,飘到哪里是哪里。
在我们的人生中,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别把自己定死了,主观臆断和绝对肯定都不是好事,顺应万物的规律去做人和做事。这就是心学告诉我们的,万事,都要随遇而安。
6.终生快乐的秘诀
先生曰:“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循著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
——《传习录·黄以方录》
【原文直译】
王阳明说:“圣贤不是没有功业和气节,只是他们能遵循天理,这就是道。圣贤可不是因为功业气节而闻名天下。‘发愤起来忘了吃饭’,因为圣人的志向就是这样,从来就没有终止的时候。‘把忧愁当作快乐来对待’,因为圣人的道就是这样,从来就没有忧闷的时候。这种事情恐怕不能用‘得’与‘不得’来阐释了。”
【心学解】
王阳明的学生陈九川缠绵病榻,王阳明说:“疾病作为一‘物’,也很难‘格’。你觉得如何?”陈九川气喘吁吁地道:“这功夫简直太难了。”王阳明说:“简单,经常保持乐观,就是功夫。”王阳明这是思想家打手式的信口开河,民间称为站着说话不腰疼。有个故事就足以证明这点:一只松鼠要过河,不知道河水深浅,就问正在河边吃草的小马。小马告诉它,河水刚过脚踝。松鼠大喜,跳进河里,一命呜呼。王阳明就是那匹小马,而陈九川就是那只松鼠。二人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适应事物的能力自然存着天壤之别。所以在陈九川看来,常快活这功夫就是传说中的葵花宝典,欲练此神功,非要挥刀自宫不可。但自宫太痛,而且自宫后未必就能练成。陈九川说,自我省察思虑时,有时会想到黑暗,有时又心底光明,互相交错,此伏彼起。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你死我活,我明知消极心态和积极心态不共戴天,但就是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真是一场苦战啊。
王阳明说:“必须有勇气,用功时间一长,也自然会有勇气。苦战中胜得容易,就是心智成熟的人(贤人)。”
实际上,按王阳明的说法,我们的心原本是清澈干净的,里面全是积极心态。但因为身体在尘世中洗染许久,所以总会产生灰尘和乌云,侵蚀了积极心态,而成为消极心态。
现代心理学中曾有心态树的说法,所谓“积极心态树”上有如下硕果:
爱心,决心,信心,恒心,雄心,虚心,平常心,企图心,宽容心,进取心,老板心,创新,合群,无私,自律,务实,幽默,理解,信任,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拼搏,坚强,真诚,贡献,豁达,乐观,开朗,沉着,热情,勇气,激励,果断。
而“消极心态树”则生长如下苦果:
混日子,推诿,绝望,宿命,被动,空谈,索取,懒惰,脆弱,妒忌,侥幸,自满,贪小便宜,冷漠,犹豫,自私,自闭,急躁,拖沓,虚荣,愤恨,抱怨,犹豫,自卑,无聊,自大,懦弱,狭隘,找借口,易怒,虚伪,放纵,气馁,怕苦。
可以从此看出,在我们的心上有着仇深似海的两种心态,如何让积极心态打败消极心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我们身体心灵修炼的重中之重。
消极心态和积极心态的显著不同就是:半杯水,消极心态的人会说,只有半杯水;积极心态的人会说,原来有半杯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