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拥有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与此相对,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健康”一词的点击率飙升。在谈心理健康之前,我想先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健康的内涵。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健康的生活,那么健康的内涵是什么呢?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则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
躯体健康是大家所熟知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劳务省开始对“过劳死”进行统计以来,社会公众开始意识到躯体健康与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心理健康吧!
年轻人为了全方位认识自己,都非常喜欢做测试。现在,我们先看看以下的标准吧——
§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以下15条标准中,如果其中有5条不符合,就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了。
对现实有卓越的洞察力并能和现实保持适宜的关系。
对自我、他人和客观事物表现出最大限度的认可和接纳。
行为方式自然真实地流露,表现出朴实、纯真的美德。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视野宽阔,常常关注各种社会问题。
具有超然独立的特性和离群独处的需要。
意志自由,不受文化和环境的限制、约束。
具有清新不俗的鉴赏力。
能够产生某种神圣意义上的神秘体验和高峰经验。
更多地具有全人类的共性,爱人类并认同自己是全人类的一员。
拥有持久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绝不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具有良好的发展性和非敌意的幽默感。
具有创造革新的思想和能力。
能够抵抗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具有独立的内在品质。
——马斯洛(美国)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辅导课上,同学们默念这15条标准,掰着手指记录着自己不符合的条目。一位平时活跃而大胆的学生轻轻吹了一声口哨,“老师,我的心理真的不健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心理也不健康……”
看着同学们惊恐的目光,我微笑着告诉他们,这个标准是1967年由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对世界近现代史上48位“自我实现者”的心理行为模式进行归纳,列出了以上心理健康标准。这48位“自我实现者”包括林肯总统、罗斯福总统、科学家赫胥黎等等,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天呀,这个标准也太高了。”
接着,我又将一个标准呈现给同学,同学们越看越高兴,“我心理超健康……”我不露声色地告诉学生们,这个标准是精神科医生用于诊断精神疾患时使用的,学生们像泄了气的皮球,“标准太低了!”
通过两个比较极端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呈现,我想告诉同学们一个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本身,而生活在不同时代、处于社会不同层面的人所经历的社会情况是不一样的,心理感受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往往专注于他们服务对象的心理研究,具有片面性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迷恋心理测试,更不要因为心理测试或喜或悲。
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一套适用于每一位中学生的最为简洁、实用的心理健康标准:
1.脑神经发育正常,智力中等及以上
智商是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最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的,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推孟制订了“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如下图。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所得的商数,即智力商数(IQ)= MA(智龄)/CA(实足年龄),然后乘以100。
智商 类别
140以上 非常优秀(天才)
120~140 优秀
110~120 中上(聪颖)
90~110 中等
80~90 中下(迟钝)
70~80 临界状态(近愚)
70以下 智力缺陷
目前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认为,智商具有相对稳定性。那么,是不是高智商的人就一定能够成就事业呢?如果自己的智力一般是不是就意味着永无出头之日呢?别着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德国的心理学家对400名智商超过140的儿童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测试,发现其中200名获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另外200名则非常普通,有的甚至很平庸。心理学家提出决定人成功与否的不仅是智力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但因为当时并不能说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所以用了一个过度性词汇:非智力因素。
就智商来讲,只要能够顺利完成中学教育,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不主张学生出于好奇去测试智商,我接待过有严重厌学倾向的同学,有的测过智商,分数很高,恃才傲物,认定自己无需努力,成绩也会好,结果耽误了学习;也有的同学测得智商不高,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认定自己将是一事无成……
我也曾接待过个别的小学生,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差、人际关系不好、纪律性差,父母认为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心理有问题,但事实上,他属于脑神经发育有问题,智力水平很难满足学习的要求。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很小很小。
2.身心和谐
身心和谐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要一致。比如,生理上15岁了,那么心理上也要达到15岁。我曾接触过一些同学,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切都由父母掌控,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误认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缺乏承担能力和责任感。有位学生的话极具代表性:“丽珊老师,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学习,现在的生活就可以,我也不想大富大贵。”他们忽略了一点,现在的所有都是父母创造的。家长的教育思想在这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家长往往以“单纯”作为对孩子的褒奖,这无疑使孩子缺少成长的动能和机会,一旦进入同龄人群体则会因为经验少而显得笨拙,出现人际关系不良、环境适应不良等状况。
第二,生理年龄与行为举止要一致。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女孩子清水脸儿,由内而外散发着“清纯”的气息,但有的女孩子被“时尚”误导,用化妆品、性感服装将自己包裹起来,失掉了天然美。
女生一生要追寻的目标是“可爱、优雅”,具体释义则包括天真无邪、心灵单纯、富有爱心、善良有情趣、举止优雅。这既是一个审美问题,更是价值观问题。有的女生在教室、楼道里大喊大叫,与男生追赶、打闹;有的女生喜欢关注异性,张嘴就是男女之事,像个口无遮拦的粗俗妇女;有的女生将自己打扮成“大姐大”,把骂街当成自我价值所在……无论你是怎样的出身背景,将“可爱、正派、优雅”当做自己的成长方向,你将会收获幸福、从容的人生。
男生一生要追寻的目标是“可敬”,释义为值得尊敬。进入中学,男生就要注意自己形象的打造了。初中阶段,有的男生会被女生追打,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事情,表明男生没有做到可敬,导致女生的轻视;而女生则没有做到“可爱、优雅”。
可敬的男生人气不高怎么办?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王硕是初一男生,担任班长,一脸正气,一眼望去就感觉他的家教非常好。他所在的班级风气过分活跃,一部分女生在班里大呼小叫,男生经常和这些女生开着不合时宜的玩笑。王硕有些痛苦地和我说:“丽珊老师,我很自卑,长得不够帅,有点胖,不习惯和女生打闹,我觉得自己人缘不够好。”
“谁说你不帅呢?”
“我们班那些很疯的女生,她们总是当面嘲笑我不够帅。”
“你是不是以她们的标准作为自我成长的标准呢?换句话说,你接受、欣赏这些女生吗?”
“不、不,她们太闹了,我喜欢那些文静的女生。”
“那你有必要在意那些你并不喜欢的女生对你的评价吗?”
“可是没有文静的女生表扬过我呀。”
“是的,因为文静的女生矜持,她们是不会直接明了地跟男生说她们的感受的。”
我鼓励王硕要坚决地按照自己的既定方向走下去,做一个让人感觉到安全、踏实、可敬的男生。
第三,心口一致。原本自己渴望的,却表现出无所谓,造成与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远,心口不一致而引发身心无法和谐。比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渴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有的学生生怕自己努力了却无法得到满意的成绩,就常常说:“我根本就不想好好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呀?”本来是想在同学中扔个烟雾弹,却不料给自己催眠了,成绩真的出现了问题,老师和家长会认为他的学习态度有问题,找他谈话,甚至是严厉地批评他……这无疑使他的心理雪上加霜。作为学生,热爱学习是一种责任感的表现,没有必要掩饰。
3.人际关系良好
许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最核心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我接待的许多厌学学生都是在学校里都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性朋友关系、异性关系、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后面将有很多人际关系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灰色区域理论
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的指标,每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体察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并进行及时的调整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 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 精神病
心理健康状况图谱
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用一条由白色到黑色渐进的数轴来量化呈现,就心理健康的指标来讲,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都会在这个数轴上,只是不同的时期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
在这个数轴上分为四种颜色区域:
白色区域
这是心理健康人群。
浅灰色区域
这一区域反映的是因各种生活压力而产生心理冲突,突出表现为失恋、丧亲、家庭不和、学习困难、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不和睦等各种矛盾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和精神压抑,属于非病理性精神痛苦。
深灰色区域
处于此区域的人则有种种异常的人格和神经症,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癔症等,是各种变态人格与人格异常以及有障碍的人,是病理性精神痛苦之和。
黑色区域
处于此区域的人是精神病患者。
人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从个体来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并非恒定不变。从群体来说,人类的心理健康是正态分布,两极小,中间大。因此,不要忽视灰色区域的存在,面对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矫正。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处于什么样的区域呢?又怎么解决问题呢?
选择最适合你的心理支持
大家想一想,心理健康的人是否有情绪波动呢?
当然,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情绪的波动,那么情绪波动到什么程度就由白色区域进入灰色区域呢?有三个指标需要注意,一是为同一件事情;二是困扰七天以上;三是负性情绪呈递增状态。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情绪特别低落,但三天过后,情绪平复了,又过了两天,因为与老师发生矛盾而情绪波动,那么他是否进入了浅灰色区域?
答案是“没有”,因为前后是两件事情。
我们都有一个常识,时间是治愈情绪状态的良药,但如果我们的负性情绪不但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反而递增,比如开始时看到那个引起你不快的人,你就会难受,但不见到他,就不会太在意;慢慢地,你不看到他,但想起他也会有不愉快的感觉;再往后发展,晚上睡眠惊醒也会想到这件事情,并难以继续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