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又去了几次,每次都听人家在说,只要“买入就能赚钱”。于是我回来将听到的信息告诉了我姐姐,因为她的经济条件比我好,让她考虑可以买点股票做点投资。但是我姐姐比较保守,觉得自己连股票是什么都搞不懂,还是小心为好。我则不同,为了能给家庭带来收入,我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活都愿意干。既然大家都说买股票能赚钱,那我也买。
现在看来,当时很多进入股市的人的最初想法和我是一致的。大家都是想多赚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些。既然决定参与了,那就先买点书,看看股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交易规则是怎样的,以及什么叫赚钱亏钱。
事实上,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不过当时介绍股票的书籍是极少的,大多就是靠所谓的“老师”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我是从一本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的名为《中国经济》的书中学习到股票入门知识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这本书的名字。
1991年下半年,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只股票—深圳宝安。这只股票发行价为1元,后来开盘价最高达到5元后开始下跌,一直到3.5元不动了,当时我向姐姐借了点钱,凑够了买1 000股的3 500元。这笔钱对我们当时的家庭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笔大钱了,这也是我绝无仅有的一次“借钱炒股”。
我选择深圳宝安的原因比较简单:当时深圳宝安的股价是交易的股票中最低的,并且很长时间内都在每股3.5元左右徘徊,再加上它是房地产股,我想深圳要搞大开发,房地产股总归会有一点机会。也就是这么简单的思路,居然成了我近20年股市投资经历的开始,这是怎么都想不到的。
在我买入后,深圳宝安一路上扬,到次年的年中,深圳宝安涨到了31元,我就抛了,再加上送配股等,当时的3 500元,最后变成了近33 800元。这也让我在兴奋之余,感到些许安慰,觉得这次“冒险”所承担的风险是有回报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在31元左右的价格抛出,其实是有一定时代背景原因的。当时的新股民其实比现在的新股民更加能“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候的交易手续是比较烦琐的,要买一张“买单”或者“卖单”的单子,并且是由人工录入和交易的,所以那时候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都要排很长的队。
其实,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场内交易气氛变化。之前是,排队“买入”的队伍非常长,换句话说,也就是“看多”的人比较多;而后来,排队“卖出”的人开始慢慢变多。于是,我也就看准时间,选择了“卖出”。
虽然当时深圳宝安的股价可能要达到32元左右,但我为了确保交易成功,选择在31元左右卖出。
揣着3万元,想在陆家嘴买房
我父亲在退休之前,虽然说是一家企业的干部,但是他并没有为自己和我们几个子女谋取任何好处,单位里几次分房,他都主动让给了其他人,而我们一家子仍住在原来的小房
子里。
我父亲觉得这样做会让自己觉得很安心,我们作为子女的,自然也很支持父亲的决定。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老早就在想,假如有钱了,一定要去买套房子,让家里人住得舒坦点。
所以,从深圳宝安上赚到的33 800元,就成了我的“购房款”。当时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开发浦东”,我也把买房选择的地址投向了浦东,并且还是现在的陆家嘴。换成现在的话,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当时浦东刚刚开发,在陆家嘴买套房子,绝对是可想也可行的。
我就口袋里揣着钱,几乎天天都去浦东“淘”房子。现在陆家嘴这块地方,早已经是寸土寸金了,某楼盘还成为中国每平方米最贵的房子,一平方米都要十多万元,而那时候陆家嘴的房子每平方米才千把块钱。
当时浦西可供交易的房子很少,而浦东当地农民手里却有很多有产权的房子。但是我很快就发现,随着“浦东开发”的政策出台,很多地区的房地产交易随即就被停止了,我在陆家嘴看中的一些房子就失去了成交的可能性。于是,我立即就把“淘”房的地址选择在了浦东相对远一点的地方,很快我就在现在南浦大桥下的桂家宅找到了一户人家。
那时候只有轮渡可以去浦东,我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轮渡”。我当时去跟房东谈的时候,可真是没有少费工夫,先是和他说政策是怎样的,再和他分析他家庭的经济情况。因为当时买卖房子的交易非常不活跃,很多人都没有买卖房子的经验,那我就大费周章地反复和房东解释我的需求。
终于,他愿意以16 000多元的价格将其16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卖给我,反正我口袋里就装着钱,相关手续很快就办完了。1992年年底,我生平第一次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买到了第一套房子。
现在从浦西到浦东是很方便的,但是当时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我先需要从位于虹口区的家骑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到十六铺,再坐渡轮到浦东,路上不花一个半小时根本到不了。
买下这套房子,也算是了却了自己一个小时候的梦想。因为小时候穷,连写字都是在小板凳上写,晚上睡觉打地铺;长大了之后,居住面积也很小。这次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我是相当开心的。
让我更没有想到的是,那时候那个地区的房子租金居然就已经达到了每月800元。换句话说,我以16 000元买下的16平方米的房子,就能收到每月800元的房租,投资回报率显然比存银行高太多了,并且还没有风险。
当时我还让身边的人赶紧去买这里的房子,但他们总觉得太偏而没有下手,很快桂家宅地区的房地产交易也被停止了,紧接着大规模的拆迁和改造开始了。我那16平方米的房子,位于现在南浦大桥下面那片绿地所在的位置,一年不到就动迁了,给了一笔很高的动迁费,这桶金赚得很不错。
很多人后来都问我,为什么当时没有把从深圳宝安上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再买股票上去?事实上,强烈地想拥有一套房子的想法让我最终还是先考虑了买房。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无论是买股票还是投资房产,一定要跟着政策走。既然那时候说要开发浦东了,那去浦东买房子是最稳妥的投资决策。
难忘的“红马甲”事件
深圳宝安让我第一次尝到了股市的甜头,但这部分盈余对我家来说,也只能说是起到改善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当时仔细思量了一下自己的出路,想来想去,似乎除了自己当个小老板外,其他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不过想当小老板,我们并没有足够多的本钱。
所以,思量再三,我还是决定重新回到股市,这或许能够为我的家庭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这个时候的热门股就是“豫园商城”。城隍庙,几乎是每个上海人的美好回忆,大家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了都喜欢去那里逛。我当营业员的时候,让我对城隍庙的“能力”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无论什么商品,只要能进入到城隍庙销售,就没有卖不掉的。因为当时对外地游客来说,没有到过城隍庙,就等于没有来过上海;而到了城隍庙,势必会买点商品带回去,当时“上海生产”的东西,在全国是相当受追捧的。
既然“基本面”没有问题,我就大胆买入了。当时,在买房子之后,我还剩余了一部分资金,大概20 000元不到,于是在1992年年底,我以16元左右的价格买入了豫园商城。没过多久股价就涨到了60多元,这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我果断出清,在61元的时候将豫园商城脱了手,获益相当不错。未料到,影响中国股市后来发展的“大事情”的种子此时已经埋下了,并且正在生根发芽。
由于豫园商城业绩比较好,于是很多人在做“T+0”的时候大量透支,没有钱的可以向人借钱来买,并且手续审核很松,甚至连抵押都不需要。当时参与其中的人,除了大中小散户外,还有一批“红马甲”大家都在玩“空麻袋背米”。
比方说,一个人可以在上午的时候往账户里打入30万元,到下午的时候就有可能已经涨到了35万元,那就把这35万元套现。如果那30万元是自己的钱,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但是很多人都是通过挪用单位的、高息借款得来的,他们的天真想法是,30万元的本钱不是自己的,但是如果能涨到35万元就卖掉,那么自己就相当于赚了5万元。这种“无本万利”的生意,真的存在或者能长久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但是,股价的乐观上涨,让大家都陷入了一种亢奋情绪当中。一个人这样做,并且成功了,那么这种气氛就蔓延开来,于是大家都这样做了。后果就是,市场混乱了。于是,监管措施也随之而来,不但是查,而且是严查,于是股价一下子就猛跌了下来。很多人被套牢了,根本就没有能力偿还之前的借款,而那部分挪用公款的人,自然也难逃法律的追究。
当时我邻居家里有一个亲戚就是“红马甲”,也因为大量透支,最后无法偿还,而被判了刑。亲戚们只能掩饰说,他去了国外进修。当时因挪用公款炒股,最后被套,导致锒铛入狱的人,为数不少。
“红马甲”事件已经是后话了。当时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股票品种不多,因此很多人都觉得买什么都能赚钱。后来第一百货也上市了,同样受到大家的追捧。
和城隍庙一样,第一百货无论是在上海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心目中,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大约是在80元左右,一度冲高到80多元,但是之后便跟随大盘一路下跌。在这只股票上吃亏的人有很多,即使持股至现在,也都没有解套的机会,最起码输了10年。
尽管我并没有参与,但整个过程我都看在眼里。我总结认为,原因并不是第一百货这家公司不好,也不是因为这家公司的经营层不好,更不是因为这家公司没有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亏钱,并且亏那么多?
答案就是,买入的时机不对,这时候的股价已经被炒高了,既然是高了,那总归是会回到它应该的价位上去的。换句话说就是,好公司不一定就能赚钱,好的买点要抓住,好的卖点更要抓住,很多股票的好卖点就只有一次,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淘”认购证的年代
毫不避讳地说,我那时候对赚钱充满着强烈的渴望,并不是说我想要大富大贵,只是出于想让家人过得好一点的简单想法。我在炒股、买房的时候,并没有耽误在我朋友那个早餐店里帮忙的工作。还要说到我那个朋友真的人很好,他每天都会让我把没卖掉的馒头、包子和豆浆带回家,说多喝豆浆对我排汞毒后的身体恢复有帮助。
那时候,厂里并没有提出要给我们这样的老员工什么补助,作为从不想给人添麻烦的我来说,自然也不会去向本身效益就已经很差的厂子提什么要求。不过我倒是一直都相信一点,当时的厂子要不是效益不好的话,肯定会考虑到我们这些为厂子付出那么多的老员工的。这一点,我至今都深信不疑。
后来,我朋友的那家早餐店所在的街道进行了改造,那家店也就关门了,我需要重新找份工作来补贴家用。但是那时候的情况比刚开始的时候要好许多了,毕竟已经在浦东买了房子,还掉了一开始借的那笔钱,又重新买了点股票。
时间很快就到了1993年年中,大盘已经从2月26日的
1 558.95点,一路下跌到了800多点,跌掉了一小半。市况很不好,大家追逐认购证的热情一下子就降了下来,很多人都已经在处理自己手中所持有的中签认购证,这其中就包括很多中签的原水股份、申能股份和武昌特钢的认购证。
这些持有人判断市况会持续坏下去,并且也不愿意再投入资金,于是把这些中签认购证纷纷以极便宜的价格抛出。这个“大机会”又一次来到我的面前。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市场既然能下来,自然也能上去。
我说它“大”,那真的是因为这次投资帮我以后在资本市场里的操作积累了资金。而我当时的判断依据很简单,当股市在最低迷的时候,如果个人投资者不会挑选股票,那就买点和自来水、电灯、煤气相关的股票,说不定这些股票就可以把以后家里的“水电煤”费用给包掉。
于是我就用手上并不算多的资金,在1994年年底开始从其他人手里收申能股份的中签认购证。因为我的资金量太小,最后也就只“吃”下大概15张申能股份和原水股份的认购证。
记得当时申能股份的认购证是120元一张,再加30元就能把中签认购证的所有者名字进行更改。也就是说,当时一张中签认购证的价格是150元。
未料想,原水股份并不同意进行所有者名字的更改。于是我们这些人就天天去找公司谈,中间不断有人退出,但是我坚持到了最后一天,因为如果不能进行更改的话,那手中的中签认购证就成了废纸一张。
原水股份认购证当时付钱的地方是在虹口体育馆里,并且付款是有时间限制的。那段时间,我天天都会去虹口体育馆那里等,一等就是一个多星期,从开门等到关门,每天都是带点饭,或者索性就是几个馒头,还好那时候天气并不冷,而且和我一样天天去的投资者也有不少。我也非常愿意听他们讲各自的炒股经历和经验,所以时间过得也不算慢。
在到期截止日的最后一天,上市公司终于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在当天所有工作结束后,把我们留了下来,让我们付了钱,也让我们改了名字。这件事情告诉我,凡事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哪怕只存在一点点渺茫的希望。
当时的情况是,原水股份的中签认购证一直从30元开始跌,跌到3~5元。同时,这个时候市场进入了熊市,指数从
1 500点一直跌到800点,后来再跌到300多点。那时候的认购证真的就是一个白菜价,便宜得不得了,我还是那个想法,既然会跌下来自然也会涨上去,于是去收了点认购证。
在3~7元的价格附近,我买了不少认购证。之前是在行情好的时候,你买几张认购证,都不见得能够中签一张,现在反而是连中签的认购证都没人要了。我那个时候叫我姐姐、弟弟都去收,但是他们比我要谨慎许多。他们一看价格都跌成这样了,担心很快会连一分钱都不值了,就不敢出手了。
但我是很坚持自己的想法的。之后的事情,现在很多人都还在津津乐道:大盘开始上涨,原来不值钱的认购证又被市场追逐,价格开始水涨船高。而我手中的那些认购证的价格不只是翻几个跟头的事情。于是,我就送了姐姐和弟弟每人一张认购证,大约是可以包赚6 000多元,这笔钱正好可以帮助弟弟完成大学学业,并且可以完成日语的自学。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叫巴菲特,而且他还说过一句话“当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想想道理真是这样,在股市低迷的时候,人家不要认购证的时候你要,这就是一个机会。当大家都要去抢的时候,价格势必抬升,你再去跟着抢,那就必亏无疑了。
有钱了,还是要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