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被周新这番话驳得无话可说,越发恼怒,拍案呵斥道:“纵使许应先有扰民之举,也非你地方官吏能够随便缉拿的,为什么不上奏朝廷,却突然下手缉拿朕亲派的使臣?”
周新抬起头来,两眼射出了两道犀利的光芒,望着朱棣说:“臣记得陛下曾有明论,按察使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旨擒拿奸恶,有何不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难道许应先一个小小千户竟能凌驾于堂堂王法之上吗?”
朱棣自登基以来,虽然也见过几位敢于进谏的直臣,却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今天这样敢顶撞自己的臣子,不由得怒火中烧,大声吼道:“放肆!你一个小小的提刑按察使,竟然如此无法无天,连朕的钦差官员也敢缉拿,如果各地官员都效法你,朕的政令如何施行?天下岂不要大乱了?就凭这一条,朕也要将你问成反叛之罪!”
这时,周新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大声抗争道:“锦衣卫官员假借万岁名义,四处行凶作恶,无故查抄良民,毒打无辜,诬陷忠臣,早被天下臣民所指斥,若不及时绳之以法,要大明刑律何用?况且这种劣迹如果不及时扫荡,将来锦衣卫使者出京,必将更加肆无忌惮,早晚要激起民变,那时恐怕真要天下大乱了!”
几句忠言,掷地有声,朱棣竟然无言可辩,只得把语调压得更加阴沉严厉地说:“周新,你当廷顶撞朕,论罪当诛,但朕念你平日有不畏权贵的美称,不加罪于你。你暂且回监仔细想想,如果知罪呢,就上一道谢罪本章,朕自会从轻发落;如果死不认罪,朕也有处置你的办法。下殿去吧!”说罢一挥手,早有护卫旗校,给周新上了刑具,押往狱中去了。
这样处置了周新,朱棣也觉得草率。一天,朱棣降旨把有关周新的案卷全部调到手边。里面有浙江总督和布政使的奏疏,有刑部力保周新的本章,还有浙江省百姓士绅上的万民折,都要求保护直臣,严惩恶吏。据他派到民间刺探消息的内侍报告,杭州的一些老百姓,已经自发组织了一个请愿团,两天前进了京,正在吏部、刑部等处为营救周新奔走。这一切都使他感到为难。
按说周新一案应发到刑部,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大法司会审,但是他非常担心刑部会替周新说话。何况只要官司移到刑部,许应先作为被告人,就要被拘捕审讯。在三大法司那森严的大堂上,如果许应先泄露了自己缉查朱允炆的隐私,那自己的颜面往哪里摆?所以朱棣下决心不让刑部插手审理。
但是此案又绝不能发往自己最信任的锦衣卫诏狱,因为这一案与锦衣卫相牵连,如果由锦衣卫审理,难免要受到言官的指责。
朱棣最痛恨的是周新放跑了他一心要抓的朱允炆,虽然这是纪纲凭空给周新安上的罪名,但朱棣却深信不疑。自他登基以来,对那些忠于朱允炆的臣子,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但他唯恐还有漏掉的,所以只要听说谁与朱允炆有牵连,他是定斩不饶的。纪纲正是抓住了朱棣的这个心理特点,因而一告便准。但朱棣绝没想到一个小小按察使竟会惊动这么多朝臣来替他说话,现在如果贸然杀掉周新,说不定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因此他几次提起朱笔又都轻轻地放下了。朱棣左右权衡一时拿不定主意,就站起来在殿内来回踱步。
朱棣忽然也动了恻隐之心,他想起周新二十余年忠正廉洁,倒也值得可怜,不如顺乎人心,将他放出官复原职罢了。这时他突然记起,上次审讯时,曾嘱咐周新写一道谢罪本章,不知他是否交上来了。如果谢罪本章已经送上来,正好顺水推舟,赦他出去。于是,他喊道:“内侍!”
立即有两名司礼监秉笔太监走进殿来候旨。朱棣问:“周新的奏章可曾送进来?”
太监小心翼翼地回答:“已经送进来了。”
朱棣不满地说:“为什么不随周新案卷一齐呈报?”
太监回禀道:“臣看周新的奏章,以为内中多有忌讳,没敢呈送。”
朱棣把脸一沉说:“大胆,还不速速取来!”
那名太监有些慌乱地叩了一个头,赶紧把周新的奏折取来交给了朱棣。朱棣展开奏折,见折子中的蝇头小楷写得端端正正,字迹苍劲有力,不知道的人绝不会相信这是一个遍身棒伤的人写的,不觉点了点头。但他看到奏折中的内容时,却越看越生气。原来周新在折中没有一句谢罪的话,反而建议削减锦衣卫官员到京师以外各省去缉查案件。这分明要断皇帝的耳目,减弱皇权。朱棣不能忍耐了,他把周新的奏折狠狠地摔在了地上,提起朱笔,刷刷地写下了“以逆臣罪名,立即处斩周新”的上谕。此后,六部言官中那些刚正之臣纷纷上本为周新鸣冤。这些奏本一概被朱棣留中不发。
几天以后,北京城西四牌楼刑场人山人海,周新从囚车上下来,整了整衣冠,然后向西北皇城方向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头,又向南方叩了三个头,说道:“老母在上,儿臣在此尽忠了!”拜罢,仰天长叹道:“天哪!苍天!你回答我,为什么做直臣是这样难?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然后周新厉声高呼:“周新生为直臣,死为直鬼!”
朱棣冤杀周新后,上至都察院,下至六部言官纷纷为周新鸣冤,扰得他一个多月不得安宁。最后,朱棣授意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出面,以锦衣卫的名义发了一道文告,称谁要是再替周新喊冤,就与周新同等论罪,才将这场风波压了下去。
从此以后,明代十余位皇帝都依靠锦衣卫镇压朝廷大臣,全是受了朱棣杀周新一案的影响。明朝官场中因此形成了一种风气,即锦衣卫官员可以凌驾于六部九卿之上。这就造成了正统、天顺年间锦衣卫都指挥使门达、逯果专权,嘉靖时期锦衣卫百户王邦奇肆意诬陷忠良的大冤狱。
常言道,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是该纪纲垮台,锦衣卫不知怎的与宫中的宦官们闹起了矛盾。一日,福海向永乐皇帝奏道:“启奏万岁,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多年来,多行不义,以不实之词诬陷忠良。靖难功臣薛禄因买一女道士为妾与纪纲顶撞,被纪纲用铁锤打裂头骨而死;廉吏周新因缉捕了纪纲爪牙许应先,被诬陷致死;万岁下诏选妃,纪纲把最美的女子留为己用;更为甚者,纪纲竟私养亡命,造刀甲弓弩无数,图谋不轨。此人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国法,请陛下明察!”
永乐皇帝鉴于异己已除,而纪纲与天下结怨非常深,决定治纪纲的罪,以平民愤,就下令将纪纲逮捕入狱。永乐皇帝下的诏书是这样写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遵守太祖留下来的祖制,设立锦衣卫以缉捕罪恶,保天下平安,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却违背圣意,有负皇恩,不遵守王法,作威作福,诬陷忠良,骚扰百姓,作恶多端,私养亡命之徒,造了许多刀甲弓弩,阴谋反叛。为正朝纲,为树正义,将纪纲等奸恶缉拿归案,以正王法。钦此!
永乐十四年(1416年)七月,陷害周新、作恶多端的恶犬纪纲最终受到了惩罚。朱棣命给事、御史在朝廷上弹劾纪纲,交由都察院依法治罪。经逐条核实确有这些罪状,当天就在集市将纪纲处以分裂肢体之刑,他的家属不论老少全部发配戍边,并开列他的罪状公布于天下。其党羽许应先、庄敬、袁江、王谦、李春、庞瑛等也都被杀或流放,广大臣民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后来,朱棣深深地为冤杀周新自责,他曾问身边的侍臣道:“周新是哪里人啊?”
内侍回答说:“南海人。”
朱棣叹息道:“岭外竟有这样的人,枉杀他了啊!”
后来朱棣对姚广孝声称他梦中见到周新穿着红衣服站在太阳下,说:“臣周新已经成了神,专为陛下惩治奸贪之吏。”
一日早朝,永乐皇帝端坐于宝座之上。大臣朝拜之后,姚广孝出班奏道:“启奏万岁,奸恶纪纲,作恶多端,造罪天下,陛下圣明,顺从民意,将纪纲正法以谢天下,万众颂扬。臣以为,周新乃一代良吏,难得的直臣,对陛下忠心耿耿,不幸遭纪纲诬陷而死,如今一切大白于天下,周新的沉冤也该昭雪,以显皇上的圣明!”
永乐皇帝当时本是一时之怒,杀了周新,事后心中也觉不安,经姚广孝这么一奏,永乐皇帝便找到了一个台阶,于是说道:“少师所言极是,朕准奏!”
群臣一齐说道:“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乐皇帝又说道:“众卿家听旨:周新,为官忠诚清廉,一代直臣。今纪纲伏诛,周新沉冤当雪,着礼部以礼厚葬,善待其遗孤,并立庙塑像,封忠正刚烈侯,四时享祭香火!”
群臣一齐说道:“吾皇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个月后,一座“忠正刚烈祠”建成了。忠正刚烈祠为一个四合小院,正前是一个门楼,门楼上是永乐皇帝亲书的“忠正刚烈祠”五字,正后为五间大殿,大殿红墙黄瓦,歇山重檐,雕梁画栋。大殿内供奉着周新的画像,画像中周新坐于公案后太师椅上,后有堂画,水波之上,红日磅礴而出,画旁有对联,上联是“持心如水清廉官”,下联是“执法如山刚烈臣”,横批是“正大光明”,周新身着三品官服,神情威武刚毅,栩栩如生,如同平时判案一样。两边廊房之内陈列着各部官员题写的诗文。庭院内植两行松树,东西各树碑一块,东边为“敕修忠正刚烈祠记事牌”,西边为“周按察使功德牌”。
永乐十四年(1416年)九月十六日--忠正刚烈祠建成那天,永乐皇帝亲率百官来祭奠周新。忠正刚烈祠内红毡铺地,香烟缭绕,在乐声之中,永乐皇帝走进祠堂大门,进入正殿。永乐皇帝焚香祭酒之后,高声朗读祭文:
地上的禾苗,有良莠之分,天下的臣子,也分忠奸。那些忠臣,心直性烈,品行端正。因为心直,对君主说话时就无所忌讳;因为性烈,遇到权贵就不会屈服;因为品行端正,见到利诱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忠正刚烈侯周新,就是这样一个正直的大忠臣。过去,他被奸恶的纪纲诬陷,身陷囹圄,也没有改变直臣的本色。其临刑之时,三次跪拜君主,三次跪拜老母,高声呼叫:“生为直臣,死为直鬼!”他的忠烈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朕失去这样一位直臣,感到痛心疾首。如今,纪纲一党已经除掉,周新的沉冤也得到了昭雪,作为直臣,他当含笑于九泉了。现在,为他建祠塑身,四时享受祭祀,他已经获得了人臣最大的荣耀,在地下应该欣慰了!呜呼哀哉,请你享用祭品吧!
永乐皇帝读罢祭文之后,又拜了三拜,方与群臣一起离开。周新刚正不阿,执法如山,被纪纲诬陷致死,皇帝亲自致祭,已得殊荣,周新也不枉做了一场直臣直鬼!
周新没有儿子,生前又无积蓄,他死后,他的妻子回到广东南海老家,生活非常困难。广东巡抚杨信民说:“周新当代第一人,怎么能让其夫人终日挨饿呢?”便经常给予救济。周夫人去世时,凡是在广东做官的浙江人都赶来参加葬礼,以此寄托他们对周新夫妇的哀思和敬仰。
周新死后,杭州民众在吴山上的城隍庙里塑了周新的像,一供六百多年,善男信女如云,香火不绝。城隍庙里有副对联:“厉鬼张巡,敢以血身污白日。阎罗包老,原将铁面比黄河。”张巡是唐代镇守睢阳的英雄,包老即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在民众心中,周新和他们的地位一样高。
明末大文学家张岱有《吴山城隍庙》诗,简述了周新的一生。诗文内容为:
宣室殷勤问贾生,鬼神情状不能名。
见形白日天颜动,浴血黄泉御座惊。
革伴鸱夷犹有气,身殉豺虎岂无灵。
只愁地下龙逢笑,笑尔奇冤遇圣明。
尚方特地出枫宸,反向西郊斩直臣。
思以鬼言回圣主,还将尸谏退佥人。
血诚无藉丹为色,寒铁应教金铸身。
坐对江潮多冷面,至今冤气未曾伸。
周新老家的广州百姓为纪念他,将周新故居所在的一条街改名为仰忠街,至今还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