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的词汇生动、丰富,就像一座万紫千红的花园。成语就是这园地里的一簇簇绚丽的鲜花。成语,是指长期以来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固定词组。它大多是从古代寓言、历史事件、古代诗文和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虽然年代久远了,但是不少成语至今仍然被我们广泛地使用着。
女孩子多学习成语,可以增长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应用成语!
恰到好处的成语点缀着一个个精彩的句子,使我们的话语更加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成语一般都能把人们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用十分简练、非常概括的几个字说出来,真正具有言简意赅的优点。适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会使你的语句显得格外精练。如方枘圆凿,指方榫头不能楔进圆孔洞,比喻两件事不相容,或者比喻事情的不可能;色厉内荏,意思是外貌看起来庄矜、威严,而内心里却很怯懦;众口难调,意思是吃饭的人多了,饭菜的味道就很难使所有的人都满意,比喻做一件事情,不容易使各方面都没有意见。这类成语,如果改用一般的话来说,即使多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达得像用成语那样意思丰富和透彻。
许多成语,含有显著的修辞因素,看了或听了以后,就会在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具体的印象。比如中流砥柱,这个成语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黄河中流的砥柱山”。砥柱是在黄河中流的一座山,黄河的水日日夜夜汹涌澎湃地冲击它,可是千百年来,它依然屹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用“中流砥柱”这四个字作为成语,比喻那些意志坚强,在大风大浪里经得起考验、毫不动摇、能起支柱作用的人。如影随形,指无论什么物体的影子,一分一秒也离不开那个形体,因此,人们就用“如影随形”这个成语,比喻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关系的密切。牛鬼蛇神,牛鬼和蛇神都是可憎的妖魔、鬼怪,因此,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极坏的人。水中捞月指映在水里的月亮只是一个影子,到水里去捞月亮,当然是永远捞不到手的,因此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做那些白费气力、枉费心机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情。这几个成语,都不是直接用它字面上的本意,而是用它那比喻的意思,从而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而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则是假造一个故事,用来讽刺或者教育、劝诫别的人。言谈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会使你的话变得既生动活泼,又寓意深刻。
谈话中还可以借助成语来增强语势。成语是历史的产物,具有群众基础,表达的效果比用意思相同的一般说法强。例如“群起而攻之”,就比“大家一齐起来反对他”或者“批评他”“斥责他”更有力些。“口诛笔伐”就比“用语言和文字对他进行严厉的批判”这样一句话显得有力量。
由于成语有以上各种优点,所以在谈话中适当地使用成语,是非常需要的。这不仅能增强表达效果,而且可以使句子的语汇丰富多彩。但成语的来源不一,有的容易懂,如“千言万语”“心直口快”“苦口婆心”等,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有的就比较难懂,如“一发千钧”意思是一根头发负担着千钧的重量。“钧”是我国古时的重量单位,一钧大约等于三十斤,这个成语是形容情势非常危险。“不速之客”意思是没有邀请就突然来到的客人。“速”当“邀请”讲,如果不理解个别生字如“钧”“速”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就难以理解。至于像“瓜田李下”这个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出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又如“管窥蠡测”这个成语,如果仅仅知道管是“竹管”,窥是“从孔隙里看”,“蠡”是“瓠瓢”,测是“测量”,也不容易懂得整个成语的意思。如果知道这四个字是从“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八个字里截取下来的,那就不难知道这个成语比喻的是:所见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面。至于那些由历史事实来的成语,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从寓言传说来的成语如“叶公好龙”“含沙射影”之类,如果不知道它们的出处,当然也是无法理解。对于这类比较难懂的成语,我们先要彻底理解它们的意思,才能恰当运用。
有些成语,懂得了字面的意思,还要特别注意它习惯上的用法。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只从字面上看,好像一个是白话,一个是文言,意思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仔细想想,“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的发生不是由单方面引起来的,使用这个成语,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孤掌难鸣”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成事,对如此处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两个成语的意思并无共同之处。所谓彻底理解,也包括连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彻底弄清楚。
彻底理解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首先要彻底理解它的涵义,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对某一个成语的意思还没有理解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拿来使用,那就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会说话的秘密
成语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在说话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成语,可以使你的语言锦上添花,显示出你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