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米老鼠之父迪斯尼
每个人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但我们总能从榜样中寻找到力量。小沃尔特的父亲选择了金钱作为教育小沃尔特的工具,他让小沃尔特从小知道劳动与获得之间的关系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获得必须付出。
说到动画世界最经典的形象,你会想起谁?米老鼠和唐老鸭?
影响了几代人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形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风靡世界,经久不衰,深受成人和儿童的喜爱。创造出这一经典形象的沃尔特·迪斯尼也被人们称为米老鼠之父。
沃尔特·迪斯尼190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他的父亲是西班牙移民。1906年,老迪斯尼用全部家产在堪萨斯州东北的马赛林购买了一个小农场,他们全家从此便迁居在那里。沃尔特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哥哥们年纪都大他许多。三哥罗伊比他大8岁,最喜欢这个调皮捣蛋的小弟。
老迪斯尼对儿子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三个大的都成了他的农场工人,和其他雇工一样早出晚归。虽然沃尔特年龄小,但也未能逃过爸爸严厉的眼睛,他虽然不用像哥哥们那样每天早出晚归,但也经常到农场当工人获得零花钱。在对待金钱上,老迪斯尼非常吝啬,他不喜欢孩子们不劳而获,要让他们从小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得必须付出的道理。
让孩子明自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
除了到农场给爸爸当工人,沃尔特平时就与鸡、鸭、猪、狗作伴。小沃尔特没有玩的,便在草稿纸上画这些小动物。母亲发现了儿子绘画的天赋,给他买了一本画册,沃尔特使整日临摹,越画越好。有一次,一位叫舍伍德的医生看中了他的画,出5毛钱买了画。
小沃尔特兴奋不已,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画画挣来的钱,这5毛钱比他在爸爸工厂里做工要挣的多,他也是第一次尝到了自己做老板的滋味。以后,小沃尔特的母亲一边培养儿子的绘画天赋,也一边有意识地向孩子传授一些简单的买卖技巧和货币知识,比如教他如何记账和讨价还价,这便是小沃尔特最早接触到的理财能力知识。
然而,父亲的农场却经营得不妙,先是猪都病死了,农作物又连续两年歉收。老迪斯尼无法兑现给儿子们的工资,父子之间发生了争吵,老大和老二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老迪斯尼只好卖掉了农场,搬到堪萨斯城居住,为报社搞发行。从此以后,小沃尔特和三哥罗伊就成了报童。
4点起床去卖报
那时,沃尔特还是个学生,他们每天早晨4点钟不到就要起床,挨家挨户去送报。下午放学后,还要送一次晚报,常常是卖了一天报纸后只能挣得2毛钱,这与小沃尔特第一次画画挣来的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慢慢地小沃尔特发现了收入之间的差别,15岁那一年,沃尔特确定了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他认为,自己将来有可能靠画画挣钱,当一名画家。
有了梦想,小沃尔特便把课余的时间都用在绘画上。他白天上学,晚上到芝加哥画院学画。在一位叫卡尔沃茨的教师指导下,沃尔特的绘画技能有了不小的进步。后来又有一位叫勒哥瓦·戈赛特的教师对沃尔特影响也很大,这位先生是为《芝加哥先驱报》画漫画的,他的漫画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幽默感,在他的教导下,沃尔特的绘画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1918年,美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天,罗伊找到沃尔特,告诉他自己已经参了军。沃尔特这一年才17岁,还不到参军年龄,他也想去体验一下战争,便将年龄虚报了1岁,参加了红十字会,当了救护车的驾驶员。可是当他们到了法国后,战争已基本结束。他和几个战友在战场上拾了许多挨了子弹的德军钢盔,卖给那些刚来到法国还没有打过仗的新兵,作为战斗纪念品,发了一笔小财,这笔“横财”让小沃尔特看到了商业的力量。
在实践中明自销售的商业力量。
战事结束后,沃尔特回到芝加哥,再度拿起画笔,希望在报社谋取一个漫画编辑的职位。但找一个称心的工作并不容易,多次尝试失败后,他只好到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这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业余时间还经常光顾电影院,成了好莱坞喜剧明星的崇拜者。这些喜剧片都是作为加映的短片放映,其中也有一些既粗糙又幼稚的动画片,年轻的沃尔特既喜爱这些片子,又感到有点不满足,他自信能创造出比这更出色的东西来。自从有了这想法之后,沃尔特便经常去堪萨斯公共图书馆,他在那里翻阅有关电影动画绘画的书刊。
1922年,沃尔特有了一点积蓄,他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自筹了1500美元,创办了动画片制作公司。从此便开始了他伟大迪斯尼王国的创立历程。
财商博士语录:帮孩子树立创业意识
小沃尔特的母亲则睿智地发现了儿子的绘画天赋,并巧妙地选择了绘画这一载体对儿子进行理财教育,让他认识货币和简单的买卖技巧。
从实践中培养强烈的创业意识。
注重实践也是理财教育所提倡的。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到小沃尔特卖画挣钱和当农场工人挣钱的对比,他不会知道自己当老板和打工者之间的区别;没有卖报纸和卖战争纪念品的区别体验,他不会知道生意与生意之间的差别,以至于他最后在兴趣的基础上选择了当时属于美国稀缺性行业的动画业作为自己的创业点子,最终建立了自己的迪斯尼王国。
对金钱和数字的敏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美国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机遇成功,唯有约翰·洛克菲勒例外。他并非多才多艺,但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虽然后人对他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不管怎样,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富翁,作为石油巨子,他在很长一段时期控制着全美国的石油资源,并创设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就是这样一位风光无限的石油巨子,在回忆他的一生时感触最多的是小时候父母对他进行的商业训练,这一商业训练最终成为支撑洛克菲勒建造石油王国的终生信念。
父母对洛菲勒进行的商业训练培养了她最终成就石油王国的终生信念。
1839年7月8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北京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洛克菲勒的父亲名叫威廉,出卖土地,买卖毛皮,贩盐,推销杂货,当木材商、马贩子,几乎是无事不干的百事通商人。父亲出外经商,一去就是几个月,家中对孩子们的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但偶尔归家的父亲也与母亲一样望子成龙,一有空就教约翰如何写商业书信,如何准确而迅速地付款以及如何清晰地记账。他深知社会的现实和世道的冷酷,所以他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就能坚强而且精明起来。
威廉很注意在游戏中创造机会启发约翰和他的弟弟,以培养他们预防不测的意识。但当时受条件所限没有什么游戏玩具,威廉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在约翰还是个孩童时,威廉常常让小约翰从高椅子上纵身跳入自己怀抱。有一次父亲没有用双臂接他,他就重重地摔在地上。父亲严肃地对他说:“要记住,决不要完全信任任何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千万不要轻信!”这件事给约翰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日后的生意场上,他始终保持冷静、警觉的头脑,从而避免了多次失误。
从小进行真实的理财教育实践,是培养赚钱才能的基础。
小约翰在接受父亲近似乎无情的理财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来自母亲勤俭美德的熏陶。日后,在约翰回忆自己惊天动地的一生的时候,他把这种从父母身上继承的优点视为“商业训练”,并不断让这种商业训练演变成一生中烙守不变的信念;并由此总结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只有数字作主。”
从小就有伟大理想
约翰·洛克菲勒14岁那年,在克利夫兰中心中学上学。放学后,他常到码头上闲逛,看商人做买卖。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同学,两人边走边聊起来。那个同学问:“约翰,你长大后想干什么?”
年轻的洛克菲勒毫不迟疑地说:“我要成为一个有10万美元的人,我准会成功的。”谁曾料到,几十年后,这个蜚声国内外的石油大王,其拥有的财富达10亿美元,是他童年梦想的10万倍!
让孩子从小知道,没有梦想就没有一切。
约翰·洛克菲勒1855年中学毕业后,便决定放弃升大学,到商界谋生。为了寻找工作,他在克利夫兰的街上跑了几个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个前程远大的职业。他的眼界颇高。他后来回忆道:“我上铁路公司、上银行、上批发商那儿去找工作,小铺小店我是不去的。我可是要干大事的。”
当年9月26日,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了他个人日历中的喜庆纪念日,他把它作为第二个生日来庆祝。“就在那儿,我开始了学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资是4美元。”他追忆道。
他工作勤勤恳恳,不久就养成了对数字的好眼光。他除了记好账外,还为商行的经营出主意。有一次,商行买入一批大理石,打开包装后竟发现高价购进的大理石材上有瑕疵,商行老板沮丧而又无计可施。这时,头脑灵活的洛克菲勒建议把责任推到负责运货的3家运输公司头上,向这3家公司分别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这个绝妙的主意使商行得到的赔款比原来高出两倍,商行由此得到一笔“飞”来的横财。洛克菲勒这种天生的经商才能颇得老板赏识,很快给他提了薪,工作第一年他挣得了300美元。
要培养孩子灵活的经营头脑和商业霸气。
第三年他的年薪提到600美元。但他知道自己对这家商行的贡献远不止此,因此要求加薪到800美元,结果遭到拒绝。洛克菲勒断然决定离开这家商行,自闯天下。
创业并拥有股权
1858年,年仅19岁的洛克菲勒向父亲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积蓄的800美元,与比他大10岁的克拉克合股创办了一家经营谷物和肉类的公司。这是洛克菲勒生平所办第一家公司。由于经营顺利,第一年就做了4.5万美元的生意,净赚4000美元。第二年年底净赚1.2万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
洛克菲勒做生意时总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同时又言而有信,想方设法使自己取信于人。克拉克对洛克菲勒做事仔细十分欣赏,他描述当年的情况说:“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不差分毫。如果有一分钱该给我们,他必取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