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是一种时代的结晶和社会形态。在它给人类带来应用技术、产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信息的撷取方式的演进、变革中,也形成了自身发展的历程和伴随这一历程的本质特征。
对于数字时代的实践过程及理论发展过程的审视和研究,既是对数字时代发展规律本质性的概括,也是对我们论题的中心——数字时代与图书馆,即图书文献资料在信息时代的实践发展、理论地位层次界定的宏观性的把握和研究。
信息社会与数字社会
信息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时代名词,而信息时代与数字时代是一个内容的不同称谓呢?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先从信息时代人手,加以概念的溯源和界定。
一、信息社会的理论界定
(一)信息社会概念的提出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随着信息研究的深入,日本的梅棹忠夫首先提出了“信息化社会”、“信息产业”的概念,在《信息社会》这部1973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出:由于微电脑的产生及普及,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社会信息产业含义的确立,即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产业:指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各种通信技术设备的信息技术产业,数据库、咨询、新闻出版和教育等……社会逐渐进入到信息化社会。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社会”、”信息产业”的概念,迅即便为世界各国接受。
我国学者也对“信息化社会”的提法予以应答和接受,在于光远主编的《经济学大词典》,乌家培《信息与信息经济》、钟义信《信息与信息化——知识、方法、应用》、时文生《世界信念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马费成《信息经济学》,余志和《信息时代纵横》、马吉尔《世界发展趋势嘹望》、黄长著《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图书情报工作网络化研究报告》、胡鞍钢《中国大策略》等有影响的著作中都提及“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的概念和名词。尽管在这些著作中,对“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的表述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钟义信认为:”信息社会”与“信息化社会”是种和属、纲和类的区别,”信息社会”是内涵小,外延大的概念,它包含着“信息化社会”的概念,”信息化社会”是“信息社会”的外延。马费成、胡鞍钢则认为:随着工业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社会在信息和知识经济的驱动下,逐步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化改造,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逐步实现,最终会实现“信息社会”,即:工业社—【信息化改造】—信息化社会—【全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然而,众多学者共同的认识是:信息社会是继工业社会以后,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活动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活动,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经济,以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以信息文化改变人类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及价值观念,形成的全新社会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新型社会形态。众多学者认为信息社会与信息化社会没有本质区别,也没有严格的运动变化历程的界限和区分标识,信息化社会既是社会信息化的改造过程,也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因此,“信息化社会”与“信息社会”是同一形态的不同称谓。于光远在《经济学大词典》中明确地解释:信息社会也称为信息化社会。
(二)信息社会的含义
信息社会是依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信息化而确立的社会形态。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功利评判都要以信息为中心,社会经济活动要借助于信息而展开,信息和知识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定向。二是指社会生产部门的技术支持、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配置、劳动者的素质、工作成效、产业市场、企业评估都能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所要求的范式和水平。
(三)信息社会的产业分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信息化驱动使传统的产业分类受到了冲击,实践的改变必然引发理论的创新和知识的创新。率先重新界定信息社会产业结构的是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鲁普(FisberMarklup),1962年马克鲁普在面对信息化社会的经济结构演变现实中,将信息产业分为教育(包含图书、期刊、文献)、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等五大类。在马克鲁普的信息社会分类思想基础上,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从信息社会的信息依附和应用广度、深度出发,制定了信息社会的八大产业分类,这八类信息产业又交叉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料中心等部门。
继之,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在针对本国信息化发展的现实中,提出信息社会由两个产业群,内含十个分支产业的信息社会产业结构模式。比较明确地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技术与信息商品化应用产业,并且在信息商业化应用产业中实现了数据库产业及咨询产业,而这两项产业在很大比重上是针对图书、期刊、文牍、资料领域而确定的。
我国学者面向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立足于本国信息化进程和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从多种方式、多种层面、多种视角认真研究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提出了多种中国信息产业分类方法,如:三分法、四分法、八分法等,而众多分类法中最具影响及理论涵盖性的当属刘昭东在.《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专著中提出的分类原则。这一分类原则是依据信息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依照信息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划分,具体是参照社会产业信息化水平,分为传统信息产业与新兴信息产业;根据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的进程,分为狭义的信息产业与广义的信息产业;根据信息产业的结构,分为信息技术产业与信息服务业……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设备创造业中,除公用设备及信息技术外,出现了直接应对于传统图书馆及资料文献服务的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缩微复印技术、电子出版技术,以及相对应的制造业。而信息服务业中,重点和重心是对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和信息化应用,其具体内容中的八个项目,均与图书、期刊、文献、文牍有着直接的应用和应对关系。特别是电子信息服务业的形成和出现,一开始便与传统图书馆有着直接的关联,一种直接而相互交叉的关联,表现出信息社会服务业的内存联系特征,即使用信息设备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递的全新服务体系,以及提供信息服务,培养高级人才,提供高度专业化信息的产业,两者融合的焦点是信息服务。
(四)信息社会的特点
对于信息社会的特点,国内外学者有诸多论述,周鸿铎主编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一书中,将其概括为:
1.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2.信息技术成为现代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信息产业在社会产业构成中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成为主要的社会经济形式。
4.社会经济生活趋于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靠群体经的明显态势,社会生活加快,地理空间在缩小。
5.社会劳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信息劳动者,这一特点将会迅速改变传统图书、期刊、文献服务体系和管理人员的结构模式。
6.社会产品丰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实现高效益、高效率、高增长、低消耗、低污染。
这些特点高度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社会的特点理论研究成果,高度概括出了信息社会的重要特点,已为业内及社会所接受。
(五)信息社会的基本标志
“四化”及“三化”是信息社会的基本标志,“四化”即:社会系统的信息化;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三化’’即:政务电子化;商务电子化;产业电子化。
信息社会的基本标志综合了上述“四化”及“三化”两方面的主要特征。具体讲,可以归纳为:
1.是以传统企业改造为出发点,延用了传统现代化的观点和概念概括出四个要点。
(1)社会系统的信息化。要求全社会的各种信息系统,包括资源与能源系统,交通与物质流通系统,金融与财政系统,教育与培训系统,图书与文献系统等的信息化建立与应用。
(2)工厂自动化。与传统的机构化、自动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指工厂在生产过程、生产流程、产品集散、生产管理等过程中的信息化,是依靠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设备、管理而实现的自动化生产。
(3)办公自动化。是传统办公的电子化实践过程,是使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手段,实现办公过程的信息化。
(4)家庭自动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实现和完成家庭信息化,才能最终实现和完成社会的自动化、信息化。家庭自动化是建立在家庭生活全面信息化基础上而实现的自动化。
2.是建立在新型社会学观念的理论基础上,从信息化的审视角度而提出的信息社会的标志。
(1)政务电子化。政务电子化是对传统政务电子化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传统政务+电子化,而是对传统政务的政务体制、运行机制、行为方式、管理流程和方式方法全方位的,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改制和改革。政务电子化的实现过程是政务改革的过程,随着政务电子化的逐步实施,最终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务。
(2)商务电子化。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商务目标,商务电子化是对传统商务,包括产品、传输、储运、销售体系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改造,目标是以商务信息为中介,扩大商务的营销范围和时空中实现商务的国际化、全球化。如:随着信息化水平和网络技术的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结局是数字图书馆,也是图书、资料商务电子化实施的过程。
(3)产业电子化。是指以信息化拉动产业现代化的整体过程,一方面是用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重组、重建;另一方面是新型、新建的信息产业及信息化服务体系。产业电子化是建立在社会产业结构和产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全方位的信息化基础上。
(六)信息社会的衡量标准
针对信息社会的历史划分,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了信息社会,是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自然科学家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亦是引起世界诸多国家政府注目的重大国策。
1.美国著名的信息经济学家马丁(W.J.Manin)在自己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欧美日信息研究的科学成果和观点,提出了衡量信息社会的五项标准。
(1)技术标准。信息技术必须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2)社会标准。全社会都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化水平,信息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经济标准。信息必须成为关键的经济因素,成为社会的重要资源,成为流通的商品、就业和增值的源泉;信息要上升为与能源、物质等同的资源。
(4)政治标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信息社会信息要成为能够增强民主和自由,增进人的参与意识的主导和基础。
(5)文化标准。信息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涵盖和包容着信息因素。
2.马丁对社会信息化量化中归纳的衡量信息社会的标准,已成为世界范围衡量信息社会的标准,并且对这一标准经过了量化和确定了评估数据。具体为:
(1)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占总产业比值不超过3%:
(2)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数量不超过5%;
(3)R&D占GDP的比重:信息化发达国家超过3%,一般性国家0.5%~1.0%,新型工业国家1%~2%;
(4)知识产业占产业结构的50%~60%。
依照这一参数和标准,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0多个国家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跨进了第二次现代化的前沿;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处于工业社会;70多个国家和地区尚没有实现第一次现代化,仍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阶段中,农业文明仍占着主导性的地位。
但是,就世界整体来讲,已进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交替时期。
二、数字时代
尽管数字时代真正的起点在历史渊源的河流中起于何时,没有准确的界定和严密的科学考证。但是,从众多学者的见解中,可以分为广义数字时代与狭义数字时代。
(一)广义数字时代
广义数字时代中的“数字”,是数字计数的数字,是一种量化的统计意义的数字,包含着数的统计及数的位数、进位。
数字演进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记载和志铭,数及数的计量方式、进位方式,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人类最早的记数方式是实物计数,将贝壳等实物投放到“储存器”中,以实物的多少,计量某一实物的多少。而结绳计数的出现,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绳索是渔猎工具改进的产物,它用于计数,则克服了实物计数易混、易乱,不易携带的弊病,人类开始带着记录某种实物的数,四处迁徙、狩猎、捕鱼。有的学者认为:结绳记数的出现,便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时代”。
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Shnodod)在公元前5世纪《历史》这部史册中称:公元前3000年,西部亚洲著名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古代巴比伦(Babylon),这一人类文明辉煌象征的古老王国,巴比伦人发明了“机械式计数器”。这是最早的人类对于数的计量的历史记载,也是开人类用机械方式去处理和记录数字的先河。
公元前1300年,中国在数字计数领域又添辉煌,发明了算盘。算盘由筹算演变而来,周为木框,内贯直柱,称之为“档”,“档”中横以“梁”,上下设珠计数,数“满”进位……及至明代,著名数理论及史学家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中,首次用“算盘”名词,并详尽地述说了算盘作为计数器帮助运算的原理和适用法则,口诀要诀。因其简单易学,运算方便、科学,自此始,算盘以蔓延之势流传,通行于我国,并逐渐流传于东南亚各国。算盘上珠2枚,每枚为5;下珠5枚每枚为1,下珠满5;上珠下1为5;上下珠为10,则进1梁;前梁每珠为后梁10数……算盘以数的计算器,引进了10进位算法。在人类数字计算的历史进程中,以10进位的算盘计算器,延用的历史和应用的广度都是其它计数器无法相比的。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对中国发明的算盘,以及算盘计算10进位算法、上珠以1代5的计数法……给人类文明带来的进步和推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种进位、计数方式给人类文明发展以极大的启示。
17世纪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微积分的创始人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在改进帕斯卡的加法器中,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手摇演算机,并且提出了他认为是同中国古典“阴阳八卦”相吻合的二进制,”二进制”的计数方式对后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数字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数理逻辑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