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图书馆在研发中,由于汲取了世界先进国家经验,走出了一条扬长避短的发展道路。
(一)确立了我国图书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依据本国的实际,制定数字图书馆发展计划;而且已经由数字图书馆的讨论时代,进入数字图书馆的实质性建设的阶段。
1.数字图书馆是高科技经济或者说是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贮存、使用和消费之上的,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经济的整个过程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美国以信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启迪,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信息社会发展计划,以求得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数字图书馆作为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和催化剂,也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
2.我国于1995年也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掌握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动态,并于1997年在国家图书馆的牵头下和其他几个图书馆联合开展了在国家计委立项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的试点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果。数字图书馆建设将不仅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克服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病,为知识创新和两个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汲取文化信息的良好环境。
3.数字图书馆建设扩大整个社会获取知识及接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成为全社会公民实施终身教育的基地。图书馆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书丰富,实力雄厚,在创造网络化的知识社会的目标中,已经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奠定了我国图书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可能性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先期工作也已取得初步成果,相关技术已获得基本保障,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1.计算机通讯网络环境的确立。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筹建于1994年,是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联合投资建立的一个为教育科研领域服务的全国性信息网络。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了全国网络中心、十个地区节点、连接网络中心和地区网点的主干网,以及与因特网联网等建设项目,到1996年初,已有108所大学上网。现在,CERNET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最终将连接全国1090所大学、4000所中学和160000所小学。1999年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卫星主干网全线开通,大大提高了网络的运行速度。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2)近年来,我国电子出版物飞速发展,全国各机构已出版了100多万种电子出版物,国内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数字信息资源包括已有的数字信息资源和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两大部分。
一是已有的数字信息资源是指电子版图书、报纸和期刊、各类型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等电子或数字信息资源。电子版图书、报纸和期刊的出现与发展,国内出版发行的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日益丰富,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蓬勃发展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源数据。
二是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是指高校图书馆目前所拥有的馆藏资源,这些资源都可经过适当的转化而成为现实的数字信息资源。与已有的数字信息资源比较,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数字信息资源更是数字化图书馆的特色之所在,是数字化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竞争之所在。
2.以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为主体的局域网建设。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从图书馆到单位、社区,都在各类局域网的覆盖范围之内。办公人员和广大民众都可足不出户浏览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可以在网上完成图书的续借等任务,各类主要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环境。
目前,我国建立的国家级的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有四个:
(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CHINANET)。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3)中国科技网(CSTNET)。
(4)中国金桥网(CHINAGBNET)。
1997年4月,我国在以上四大网络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完成了四个大网的互联。这为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3.实践经验的取得。
(1)以美国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的研发和运行,有效地获得了信息资源、经济的增值效益,在资源建设和知识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同时,这些国家也明确了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构造、技术手段和运行方式;开发了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并取得了十分宝贵的工程经验。
(2)在我国,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于1997年开始的“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的试点工作,在数字信息库设计、专用软件工具和检索标准化等方面取得了十分宝贵的初步成果。为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包括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商业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研发和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技术基础的形成。
(1)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特别是国家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从构想到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是信息技术群综合运用的结果。自9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并日趋成熟,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如计算机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超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全文检索系统软件技术、新一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软件技术。
(2)在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应用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如Intemet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由面向对象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宽带数字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分布式对象技术。使图书馆在数字化的进程中,能够由基于微机局域网纯文字类型的文献信息系统进入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三)快中求稳的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发进程
我国政府及各类图书馆系统在汲取国际数字图书馆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中,开展了相应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集中于:
1.数字式图书馆试验项目。1996年初,国家图书馆在文化部申请立项“数字式图书馆试验项目”。该项目是后面各个数字图书馆项目的预研课题。项目以中国博士论文影像数据库为切入点,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利用书目数据服务器管理数据的索引和查询,用影像数据服务器管理数字化的信息,通过建立多级索引和多库连接实现检索,提供网上服务。
2.基于图书馆特征的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项目是1996年国家“863”攻关项目①,由中科院计第技术研究所与国家图书馆合作进行,现已通过技术鉴定。项目主要研究基于特征的图像信息检索,实现按照图像的纹理、颜色、形状等特征对图像信息进行检索;研究中文信息全文检索,利用相关检索机制,提高检索效率;研究信息存储管理方法,实现跨平台的客户端检索。它是跟踪国际上数字图书馆检索系统所的高新技术自行研究开发的项目,其成果可用在面向影像内容的数字图书馆检索系统中。
3.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在图书馆应用。该项目是1997年文化部立项的科研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现代文津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合作开发,SGML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6年10月发布的信息处理标准,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12个国际标准的系列,SGML标准已经应用在国外许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我国在1994年将其定为国家标准,主要应用在新闻出版的信息处理领域。现在互联网上使用的HTML是它的一个应用实例,而xML是它的子集。该项目是数字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数字图书馆资源库数据生产加工的必备条件。
(1)目前,国内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一般提供机读目录(MARC)数据,使读者可以通过检索书刊文献的题名、作者、分
①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使这一计划切实可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类、主题等获取书目的基本信息,而对文献内容则无法进行检索。但是,随着网上信息,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日益增多,仅仅通过书目进行检索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必须寻找能够对信息内容进行检索的方法。
(2)采用国际标准,研究并试验将SGML标准应用于我国的图书馆信息处理系统,可以满足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所以,该项目的另一层意义还在于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试验,可以了解SGM[。的整体情况,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积累经验。
(3)国家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参照国外利用SGML的情况.开发了基于SGML的图书馆应用系统,使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的WWW浏览器直接存取SGML应用系统的数据。
该系统于1998年2月开始在国家图书馆提供用户使用。1999年7月通过文化部组织的鉴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在我国首创了图书馆基于SGML的Web公共查询通道,具有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为21世纪我国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宏伟工程做了前瞻性技术储备。
4.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1996年5月,国家图书馆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经文化部组织与协调,上报国家计委;并于1997年获得批准立项,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项目以国家图书馆为组长单位,有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等参加。
(1)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拟建立一个多馆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的,实现由多类型、分布式、规范化资源库组成的试验型数字图书馆,为我国建设规范化数字图书馆提交一份初步成形的、实用的实现技术。
(2)要组织建设若干个整体性好、符合统一技术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源库。六个图书馆要联合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库、名人资源库和法律法规资源库等。
(3)项目计划开发完成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数字式图书馆实现技术,包括:建立以SGML、XML为基础的对象描述和编辑系统;建立统一的元数据;组织开放体系结构的数字式对象库,建立通用的库访问协议;试验建立分布式不同源数字式对象的调度系统;设计并实现方便的网络用户界面与实用的系统管理界面;数字式对象的描述方法要支持不同源的分布式查询和检索;初步实现对超大容量数据库的快速检索;试验建立多种类型的规范化信息库等,以使该项目在互联网上提供试用性的服务。
(4)要完成“数字图书馆概念与发展研究”的报告,对数字图书馆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应用进行全面的调研;对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涉及的主要技术、各国动向、应用发展前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了解现状,跟踪趋势,掌握相关技术,并针对我国图书馆的现状和资源特点,提出建设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建议等。
1999年10月,项目组召开会议,根据情况调整了研究内容和实现目标,计划在2000年底前实现预定任务。
5.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软课题研究。中关村是我国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识优势,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通过科技成果和创新知识的产业化,将丰富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99年6月,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北京市有关单位和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单位联合进行。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是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课题将通过各种方式对该地区现有资源进行调研,结合该地区的特点,探讨建设数字图书馆群的方法和路线,最终提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把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建设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示范性地区奠定基础。
(2)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项目组完成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建设整体架构报告》。目前,正在制定其实施方案,以实现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提出的“软课题,硬启动”要求,在不断对数字图书馆群软课题的调研、发掘中,取得经验,推动科技园的数字图书馆的族、群建设和发展。
6.辽宁省图书馆的数字化图书馆项目。该项目是辽宁省图书馆在IBM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基础上,由东北大学阿尔派软件公司做系统集成和二次开发。
(1)辽宁省图书馆在IBM数字图书馆推出其产品后,就将其定位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信息的综合管理解决方案。该方案有5个功能:内容的创建与获取、存储与管理、权限管理、访问查询和信息发布。项目在IBM数字图书馆系统上计划实现古籍图书的数字处理、因特网信息发布、多媒体阅览室和VOD点播。
(2)在古籍处理方面,该馆计划利用IBM的数字相机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加工,使该系统的多媒体平台特性得以充分发挥,搭建一个集成的、多媒体信息工作环境。
(3)在前期选择制作信息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多媒体信息,主要有古籍精选中的连续的图像、历史存照中的单幅图像、影视剪辑里的视频和音频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取得相应的经验、技能后,制作了辽宁名胜、张学良两个动态专题,获得了成功。
7.教育部发布的数字化图书馆攻关计划。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单位承担的攻关计划,主要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的结构和检索机制及应用标准和规范,数字化音乐图书馆的雏形及一个小型的数字化视频数据库的示范系统等。
8.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国家“863”中的关于宏观战略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