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资源的管理研究。当代信息资源的管理研究是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对传统文献、知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继承、延伸和拓展,是文献、知识和信息资源管理由传统到现代的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产物。其中,研究的重点是图书、文献资料及档案中蕴含的文献、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发展和演进规律和趋势问题。
(1)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的历史及发展阶段的研究。目前,众多学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认为,信息资源的管理的历史及发展阶段可以确立为三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和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一是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图书馆为主体,同时也包含着其他文献资料管理和档案管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文献记录的类型、范围和内容激增,图书馆作为最初的文献收藏机构,逐渐在与档案馆分流中,形成了知识和文献收藏、整理和提供利用的社会信息交流中心机构;同时,档案馆也成为独立意义的文献收藏机构。”图书馆”早期使用的名称是“图书馆管理学”(Library Economy)。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早在1887年创办的第一所图书馆的名称便是“图书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L, ibrarv Economy at Columbia University)。到20世纪40年代后,知识信息呈指数增长,进一步威胁着人类对于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和依赖关系,图书馆的任务便逐渐由“藏”向着“藏与用”、“以用为主”的方向发展;图书馆称誉也在变更着,出现了“情报中心”、“科技情报服务机构”等。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解决“藏”与“用”之间的统一关系问题。
二是技术管理阶段。是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计算机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以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和系统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的增强,使人类对于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从局部信息扩展到全文信息,从宏观层次深入到微观层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型计算机性能的迅速提高,以及各类光盘(CD—ROM,Comact Disc—Read Only Memory)的普及与利用,使信息处理和管理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阶段,人们的视野和重点是将建设特定目标的机构专用信息系统和个人专用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管理的中心,围绕计算机的应用创造了许多信息加工处理方法、系统设计开发理论。同时,人们希望能够利用高科技和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去实现面对“信息爆炸”出现的无奈,并且走出困境。
三是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及理论研究。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达不到预定目标值时,人们自然将视野和研究的重心又投向了信息资源管理,出现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其一,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将信息视为与物质、能源等同的第三资源进而对信息实施管理。人类在超越文献信息标引的管理水平中,将研究的重心投向去解决和研究“人机”结合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上的问题和与人相关的问题,寻求解决处理信息管理中人与物的复合关系,逐渐形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人们从政治、行政、法律、经济的不同视角去研究和审视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并且对于信息资源管理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管理模式。如:”概念框架”模式,将信息管理划分为传统框架、网络框架、微观框架、系统框架、政策框架、资源框架,并从相近的主题概念、发源领域、管理特征、基本功能与目标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其二,对于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的理论研究,自1979年担任美国联邦日常文书工作委员会信息管理研究指导的霍顿(F.w.Horton)率先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起,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风起云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IRM进行研究和解释,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构架和学术流派。20世纪,美国出版了多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专著。有影响的著作有霍顿在1958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D·赫森(D.Hussain)在1984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80年代的机会与战略》(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Opportunities and Strtegies for the 1980s);B·里克斯(B.R.Ricks)在1988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记录系统入门》(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A Records Systems Approach);J.博蒙特(J.R.Beaumont)在1992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基于知识的社会和经济的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anagement in Our Knowledge—based Society and Economy)等著作。以此为发轫,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著作在欧洲、日本相继问世,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199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孟广均等著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导论》,并且于2003年再版,2004年第四次印刷;1998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泰宏等的《信息资源管理》;1999年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谢阳群的《信息资源管理》;2004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马费成主编的《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著作。这些著作紧贴信息时代,立足于网络环境,突出资源特色,系统、全面地研究和论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基础;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包括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人员、系统控制等;信息资源的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的宏观政策管理与教育,以及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
2.信息资源保障机制研究。信息管理的技术和安全性防范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和发展,随着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网络设施和建设与图书馆数字化进程和数据库管理中,实践显示出信息管理的技术和安全性防范是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的问题。
(1)在理论定位中,众多学者观点各异,集中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信息管理技术与信息安全性防范有连带关系,但又有着各自的研究对象、内容,从理论上可以界定为两个平行的理论研究领域。另一种认为信息管理技术是一个大系统,而信息安全性防范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信息管理技术中包容着信息安全性防范技术,在信息管理技术理论的研究中亦涵盖着信息安全性防范理论和研究。我们认为从信息技术的实际出发,两者有着密不可分性,信息安全性防范技术应该是信息管理技术的组成部分。
(2)信息管理的技术研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信息技术概述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内涵,信息技术的分类,信息技术的层次,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体系。
在信息技术概述中,由于信息采集(Collection)、通信(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四项技术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均为“C”,因而人们称信息技术为“1C”技术、“2C”技术、“3C”技术和“4C”技术。而现在通用的称谓“3C”技术是指感测(采集)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4C”技术指感测(采集)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
(2)信息传递技术研究。是指一切能使信息在跨越时间和空间而流动的技术,主要包括时间传递技术和空间传递技术。时间传递技术是各种信息的存储技术,如出版、印刷、复制、录音、照相、录像等;空间传递技术是指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研究主要在信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系统分类和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热点问题研究三方面。
(3)信息传播与网络传播技术研究。信息的应用和利用价值的实现是仰仗信息的传播而完成的。我们今天在研究信息传播时是以网络传播为主体的,因为人类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取得的信息传播理论研究已经完全被应用于网络传播的理论研究中。信息网络既包括互联网(Intemet),也包括各类计算机网络构成的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互连起来,以实现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网络系统。信息传播与网络传播技术研究,目前研究集中在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研究、网络传播的文化现象及网络传播中的立法与安全性防范研究上。
二、图书馆理论研究在信息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定位
经过对信息学探索路径和理论平台的研究,以及对于信息资源理论的介绍,对图书馆理论研究在信息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定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界定:
(一)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
(二)现代图书馆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图书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离不开学习技术,如“4C”技术,也无法摆脱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可以结论性地指出: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中涵盖着现代图书馆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三)理论研究体系。
图书馆在由传统向数字化过渡的进程中,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和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在对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和建设、即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标引,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图书馆的进程中,形成理论研究体系。
(四)带出的理论研究。
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理论在融合中发展,观念(图书馆功能)、意识(现代服务意识)、能力(现代化的信息管理能力)、素质(信息时代的全新素质)等问题,带出的理论研究。
(五)理论和实践的人文关照。
图书馆研究理论和实践的人文关照,用户理论和传播理论将会成为图书馆理论研究的发展要点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