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不确定性”,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限”想向和开发的广阔空间。20世纪中叶,高新技术的无限性特征是由它的普遍性特征演生出来的,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在创新中的不断发展的普遍性,在成为人类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普遍性的同时,从哲学的角度审视,普遍性的另一面便是无限性,可以使人类对高新技术产生出无限的开拓空间和全新的领域。
2.高新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知识创新中,使人类社会呈现出信息化知识化的特征。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路集成度的迅速提高,大规模集成电路成品率和集成度的不断扩展,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技术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20世纪末,一个新兴的社会——信息社会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形成,依照现代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21世纪人类社会将是信息经济社会在世界各国逐步形成并且走向新发展的世纪。
在信息社会里,社会将已不再是物质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经济时期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数量、规模及所拥有的物质资料;而主要表现为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在信息社会,社会变化的源泉动力是知识和信息;信息和知识化将构成全新时代——信息社会的主要资源。在信息经济社会,信息知识和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人类社会开发利用的关键性资源。知识已不是物质经济社会所规范的知识,而是指同信息经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人也已不是物质经济社会所规范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而是指能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并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时代,劳动技能已不再主要靠体力,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因此,扩充知识、扩大信息量,系统地大量地生产知识,不断扩大智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
3.高新技术形成的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特征,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范式。中国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信息化专家组专家周鸿铎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中将信息化人才及应该具备的知识分为五个方面,归纳如下:
(1)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能力。劳动者具有丰富的现代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
(2)具有高水平的运用信息或知识的能力。信息或知识是21世纪人类开发的核心资源或基础性资源,要充分发挥信息或知识的作用,在不断提高人类信息水平和信息化能力中,使劳动者具有高水平的运用和掌握信息或知识的能力。
(3)具有高水平的知识管理能力。21世纪是信息经济社会,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自动化。管理者(包括文字资料,图书期刊)不仅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而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来,实现信息处理和利用与提高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应变能力、预见能力及创新能力。
(4)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以信息和信息产业为主体的社会里,要求的不是具有单一知识的专门人才,而是具有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的不只是具有某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而是交叉、新型的学科知识。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合理的、主体的、多元的知识结构。
(5)具有高水平的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综合能力。在信息社会,由于信息的广泛应用,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因此,这一时期要求有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高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管理者及每个劳动者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总之,在信息社会,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的突变性特征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新的科学技术及理论的不断创新,决定了这一时期合格的劳动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能够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4.高新技术在不断推进信息产业发展中,形成了改变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更的新的特征。
(1)技术是引发一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引力。20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剧变。工业产业在继农业产业迅速下降之后,也出现了持续性的下降;而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比重则呈明显上升的趋势。60年代,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比重出现了世界范围的下降态势,农业生产比重更是在继续快速下降中,世界范围内农业、工业、服务业所占的比重,由1965年的10:40:50,到1995年的5:33:62;高收国家的变化则更为明显,1965年为5:42:53,到1995年为2:32:66;即便是发展速度比较滞后的低收入国家,三个产业的比例,也由1965年的44:28:28,变化为1995年的22:38:37。产业比重的降升,不仅反映在产值比重的变化上,更为本质的价值在于反映出高新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应用程度,反映出高新技术灌注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而更为本质的意义还在于,服务业及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产业,已成为属主导地位的产业,第三产业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知识经济水平的主要标志。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将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称为“服务经济”,“智力型经济”。并概括这一经济的特点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知识化、智力化倾向,这种“服务”凝聚着高新技术与知识、智能,体现了信息时代服务经济的特点。
(2)知识经济的迅速成长,产业结构及资源配置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也引发了劳动力结构和比重的新配置和调整。从劳动力分布看,1970一1992年,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从50%下降到3%,下降47个百分点;工业劳动力分布由24%降到23%,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服务业劳动力由26%,上升到74%,净增48个百分点。中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分布,1980—1990年10年的时间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物质生产部门由66%降低到59%,服务部门由34%上升到41%,净增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就业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扩张,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劳动力移动和发展的趋势。
5.新技术就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的前沿性、交叉性、多样性、多元性、开发性,以及科研成果的研发、生产、传播、转换、创新,在使人类创造了历史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中,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迄今为止最有目的性、最富有创造性,也是最具灿烂的前景的时代特征。20世纪前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波尔的量子论的诞生,将人类对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意义在于使人类认识到: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秘密。20世纪50年代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及脱氧核粒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引发了世界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及创新能力,为人类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为寻求新的资源迎接新的挑战,提出了全新的思想模式、创新模式。
三、高新技术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知识的生产力是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有过世界领先水平“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它曾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使世界文明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变更。而在人类近代历史中却落伍了,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的近百年。
1.目前,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由后工业时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世界呈现出以高科技为先导,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数字经济及“数字鸿沟”为时代新格局,知识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的新体系”,已成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形成的主题和总体战略布局。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胡锦涛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话中,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发展科学研究,将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在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掌握和认识新的历史时期一数字经济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运动的规律,科学地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②胡锦涛:《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开发信息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前进不竭的动力。知识经济是人类创新的结果和正在实现的过程,它对于发达国家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全球化进程,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已超过130个。在给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和发展自己国家经济安全新问题的同时,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科学技术在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知识和知识创新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国策,取得了可观、可喜的成就。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需求之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仍然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科技竞争力,1996年我国的GDP排世界第7位,科技竞争力仅排在世界的第28位;1997年上升到20位,1998年上升到13位,2003年上升到11位,而2004年上升到第10位。应当看到:高新技术为主体的科技国际竞争力,是决定和影响我国21世纪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十六大报告中,总结“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出“经济结构改善性调整取得成效,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加强,传统产业得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明确地提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突出了高新技术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具体实施中,牢牢地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的最活化、最有生命力的产业和资源——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方针。
(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1.基本历程。20世纪后二十年,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有着新的历史性突破的时期。
(1)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信息化的方针和政策,成立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相继确定了国家及各个地区的信息化专家组专家,各级政府及机关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或领导小组。
(2)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义》,并以“国办发【2002】17号文件颁发,提出了用发展电子政务、促动电子商务及企业信息化,进而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方向、趋势,明确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即“一个平台、二个网、十二项工程”,建立内网和外网,构建两网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十二项工程,指要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融监督(含金卡)四个工程;启动和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盾、金水等八个业务系统。
(3)确立了实现全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框架:“兴建”与“整合”相结合,以整合为主的建设方针;对目前各级政府域名下的1564个服务门户的网站:其中政府拥有网络主页720多个,包括国家部委63个、省级174个地、市级以下467个,实施“整合”及“整合”中的扩建。中国电信为此开通198条专线。①
2.取得的成就。到本世纪初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程序有了极大的提高,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这一切都为逐步实现信息化、实现中国的数字化时代,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2000年成为划世纪的丰碑。2000年,我国的邮电业务总量已达4792.7亿元;启用交换机容量达17826.7万门,比1978年增
①信息产业部:《2003年上半年重点行业FT应用性情况及下半年预测》.原载《中国信息界》2003年第6期。长了43倍;长途交换机容量达561.5万路端,比1978年增长了3013倍;固定电话1.45亿部,居世界第二位。微型计算机产量672万台,约占世界总量的4%;软件产业年销售达230亿元,固定软件已占到约三分之一的份额,电视机人口覆盖率93.5%,电视机产量3936万台,已连续几年为世界第一位;集成电路年产量达到58.8亿块。已建成320个当地电话网,移动通信GSM网覆盖320个地市和2000多个县市,并与3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自动联通漫游;建成长达100万公里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70%:t"t电市的“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线网……一个由光缆、同步数字系列(SDH)和异步转移模式(ATM)传输设备、程控交换机、多媒体网组成的国家公用网在我国初步建成。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