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为主体的高科技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人类迎来了全新的时代——数字经济的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是以信息、资源、材料、能源和生命科学这五大技术为主要标志。生产力引发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服务结构、知识结构、思维观念的演变和发展。高新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知识创新,使人类社会呈现出信息化、知识化的特征。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末,一个新兴的社会——信息社会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形成。依照现代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21世纪人类社会将是信息经济社会在世界各国逐步形成并且走向新发展的世纪。
人类将迎来全新的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人类将迈入全新的历史时期——信息化时期;人类将进入全新的时代——数字时代。
人类面对这一新的历史阶段,都在从历史的、哲学的、科学史的角度,关注和界定这一历史事实。
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及信息手段的日趋电子化,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主体的信息活动,逐渐成为人类的一项主要社会活动;并引发了以信息生产为主导性的产业概念。
历史告诉人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与时俱进,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的国情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就必然会落后。全世界呈现出:以高科技为先导,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数字经济及“数字鸿沟”成为时代新格局;知识的强者,智力开发的强国,必将会成为经济发达的强国的全新时代格局。各国都在寻求新技术革命的突破点和寻找引发本国新技术革命的契机。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技术贸易,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特点。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在迅即缩短着人类生存的空间和距离;技术发展和技术竞争,已经在一个“地球村”中展开,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革命的历史进程、方式和方法。
继报纸、期刊、通讯之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的媒介日趋多元化,新闻传播的手段日趋现代化,“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新闻传播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则变得越来越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开发,计算机语言已经和正在涵盖和“替代”“人脑”及人类行为运算方式。而这一复杂过程,都是由构成计算机语言的“数字”完成的。”数字经济”已成为“知识经济”的手段和结果,同时也是信息经济的具体形态和表征。
信息只有通过数字化,才能变为资源;信息只有依赖数字化,也才能成为产业,使产业成为信息产业。因此,信息时代是经过数字运作而产生的时代,数字时代是信息数字化的结果。
美国商务部1998年在《崛起中的数字经济》这个著名的时代报告中,首次明确将信息时代的经济形态界定为“数字经济”,宣称人类已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
著名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中,分析农业时代人类经历了大约5800年的历程,工业时代大约210年的历程,预测和展望知识经济时代——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大约需经历130年(1971—2100年),指出:如果说工业革命是创新速度的一种加速,那么,知识社会的到来,就是知识革命引发的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人类文明进程的加速与知识创新的加速成正比关系。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核心的网络化,揭开了人类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最具成就的一幕,在加速信息传输和提高信息资源共享中,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
理论的创新性与知识的突变性是信息时代最突出的特点。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一种财富,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性因素。
特别是进入21世纪,知识和知识创新已确立为新的模式,一种国际化、网络化的大尺度研究格局下的生态模式,一种自由探索式的研究,一种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呈现综合性、交叉性的创新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前进不衰的动力。创新推动着产业技术的升级。每一次人类产业技术的变化,都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历经千年的图书的发展和演变,自宋代毕昇(?—约1051)“汉字印刷术”的发明,到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印刷业在知识创新推动下,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更和进步。随着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产品周期出现了一种产品只能维持数月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新的高速度。20世纪,在短短数十年的信息时代,人类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成就已经超过了5800年农业时代与210年工业时代的总和。今天,工程知识每5年翻一番,医学知识不到4年翻一番,每天有六千到七千篇科学论文问世,隔20个月信息资料会增长一倍;从20世纪初的每30年翻一番.加速到20世纪末的每5年翻一番。
在信息社会里,社会已不再是物质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经济时期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数量、规模及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信息和知识将构成全新时代——信息社会的主要资源;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知识和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人类社会开发利用的关键性资源,成为社会变化的源泉。知识已不是物质经济社会所规范的知识。而是指同信息经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人,也已不是物质经济社会所规范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而是指能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并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信息已成为与物质、能源并列的世界第三大资源,一种最具生命力、扩张力、无限性的战略性资源和最具拓展性的社会财富。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基本国策。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需求之间,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仍然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科技竞争力,1996年我国的GDP排世界第7位,科技竞争力仅排在世界的第28位;1997年上升到20位,1998年上升到13位,2003年上升到11位,而2004年上升到第10位。高新技术为主体的科技国际竞争力,是决定和影响我国21世纪国际地位的关键性因素。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突出了高新技术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具体实施中,牢牢地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的最有生命力的产业和资源——信息化,这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建立的国家级的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有四个: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技网、中国金桥网。1997年4月,我国在以上四大网络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完成了四个大网的互联,这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并且明确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即“一个平台、二个网、十二项工程”:建立内网和外网;构建两网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融监督(含金卡)四个工程;启动和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计)、社会保障、金农、金盾、金水等八个业务系统。信息服务市场的高速度发展,为我国数字化进程和图书文献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前景;信息咨询服务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项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列入国家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后,从重点化阶段平稳过渡到正式实施阶段;文化共享工程“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军营”的“五个走进”工作与“文化信息进社区”的活动蓬勃展开;探讨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展前期试验研究,已经取得一些实践经验,并且建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试验演示系统。我国的信息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