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念在泥土中扎根!这声音震响中国的大地,震响古老民族的心弦,掀起四千年文明史页,越过茫茫湖海,飞上巍巍峰巅。
让信念在泥土中扎根!这信念是开山的斧,指路的灯,远航的帆,征战的旗。没有它,就没有鲜花和碧草;没有它,就没有朝霞和黎明;没有它,就没有爱情和生命;没有它,就没有耕耘与收获……
让信念在泥土中扎根!这信念曾在井冈山的丛林中燃烧,曾在大渡河的狂涛中怒号,曾在延安窑洞的窗户上闪亮,曾在天安门前的晴空中飞扬。尽管黑手几次想把它从我们心中剪除,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开,一场春雨,满眼新绿,不死的心又迸发出勃勃生机!
看!经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我们的党更加坚强有力;开展了整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更加值得信赖;实行了开放政策,人民欢欣鼓舞,祖国处处充满活力。在农村,青山叠彩,绿水扬花,信念在农家小院的饭桌上飘香,在专业户豪迈的笑声中闪光。在城市,塔吊高举,汽笛长鸣,信念在工程师的笔尖上跳跃,在年轻厂长的风衣下大步奔驰……我们可以坚定地说,有了现在这样好的党中央,有了现在这样好的政策,别人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别人办不到的,我们也要办到。我们一定要在本世纪末实现中华民族的新的腾飞!
让我们为这一天的到来奉献出全部的智慧和热情!(1986.9)
保证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伟大战略决策
———学习党代会关于新老干部交替论述的体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主动申请退下来,一些年纪较轻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这个新老干部大幅度交替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有办法解决革命接班人的问题,有能力有信心把自己的事业一代一代蓬蓬勃勃地推向前进。
坚持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世间一切事物运动的根本法则。对于一个革命的政党来说,只有严格地积极主动地按照这个法则办事,才能使自己的队伍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把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为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奋斗的长期过程中,可以自觉运用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通过选好接班人、搞好交接班,来保持自己的青春。
在我国,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新的党中央肩上。党在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政党和领袖的论述,认真总结我们党在选拔接班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毅然决然地从“左”倾思想的束缚中摆脱了出来,响亮地提出了“成千上万选拔接班人”的口号,以后又明确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第三梯队的任务,这就使我们党在选拔接班人问题上,终于寻求到了一种既符合马列主义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形式。
坚持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是四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零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零零零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这个宏伟计划的实现,迫切需要大批既有现代化的经济、技术知识,又有革新精神,勇于创造,能够开创新局面的年轻优秀干部。尽管经过机构改革和历年来的领导班子调整,各级班子的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的状况在部分班子中,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目前,班子的成龙配套、集体智力组合更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不实行新老干部之间的合作和交替,就难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事实证明,这些年来一大批中青年优秀知识分子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以后,工作干得很有起色,做出了很大成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老干部的好评和赞许。从党中央来说,一些年纪较轻的同志站到第一线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以后,在健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鼎力支持帮助下,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发展经济、振兴中华的新的长征,赢来了我党历史上团结统一、欣欣向荣的大好政治局面和经济建设局面,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新的信心和追求。从全国的情况来说,一大批年轻优秀干部接班以后,立志改革,锐意进取,经济改革的浪潮席卷着中华大地,一项项成果捷报频传。
坚持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是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要求。我们党在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培养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老同志在精力和体力上已越来越不适应繁重的工作需要。这样,让他们逐步地退下来颐养天年,选拔一些年轻的同志接替他们的工作,就不但是事业的需要,而且是从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这方面来考虑的。因为干部队伍需要永葆青春,充满活力,富有极强的战斗力。不同的时期对干部队伍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不断更新内部,永远保持战斗力这一点不能变。在我们这个革命队伍内部,在新老干部之间,合作是交替的基础和前提,交替是合作的结果,又是为新的合作铺路。可以说,既合作又交替,是我们顺利实现新老干部交接班的正确做法和重要保证。只讲合作,不讲交替,干部队伍就会老化下去,丧失生机;然而,只讲交替,不讲合作,老干部的作用不能继续发挥,新干部的成长也将受到影响。只有既交替,又合作,在合作中实现交替,在交替中进一步合作,才能使新老干部的交接班稳定地顺利地进行。这就要求我们的新老干部都要为这个合作和交替作出积极的主动的努力。老干部要把选拔培养年轻干部作为自己第一位的政治职责,要自觉地主动地为一代新人的崛起铺路搭桥,鸣锣开道。老同志退下来以后,要给年轻干部当参谋,当顾问,向他们传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不要越俎代庖,对年轻干部的工作干预太多。年轻干部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要尊重老干部。我们相信,只要新老干部互相尊重团结一致,真诚合作,我们干部队伍自身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党中央所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的蓝图就一定会实现。(1987.3)
启用一代新秀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党中央早就确定了的方针。在机构改革中,要使许多年事已高的老干部既能解脱第一线工作的繁重负担,又能以他们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在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使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能够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在新老合作和交替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际有效的锻炼,并且使各级领导层不断吸收新的活力和智慧,保持旺盛的生机。”实现党中央这一战略决策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选拔一批人、一层人上来,启用一代新秀,担起“四化”重任。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实现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是一条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党中央、毛主席就高瞻远瞩,提出了接班人问题,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和实际工作中的失误,没有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又一次把这个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并且把它作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来对待。在党中央工作的几位老一辈革命家经常反复强调,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并要求每一个同志,尤其是每一个做领导工作的同志和老同志,都要认清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在党中央的部署下,甘肃省从三中全会以来,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十二大以后,更有许多老同志举贤荐能、退位让贤,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广阔的无产阶级胸怀。选拔一代新人上来,这是“四化”的急需,时代的召唤,是党心、民心之所向,任何迟疑和动摇,都将招致不可弥补的损失。一切忧国忧民,胸怀“四化”,有志于振兴中华的同志,都应为新一代的崛起而欢欣.为大批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接班而搭桥铺路,鸣锣开道。
但是,在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中,思想阻力还是不小的。尤其是一些身居领导岗位的同志,思想深处的错误观念不消除,一代新人就很难上来。当前,究竟有哪些片面的观点、错误的认识?
“旧”。就是以论资排辈为核心的旧思想、旧意识、旧观念等一系列旧的习惯势力的干扰。这是中国几千年长期形成的封建思想和小生产保守观念的反映。在论资排辈老框框的束缚下,对年轻干部不是看其德才条件,而是把入党和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提拔的迟早、任职的经历等作为唯一标准,围绕资历搞平衡、搞照顾,死扣台阶。选拔干部要不要台阶?要。因为台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干部的成长过程。但不可搞“台阶论”,不能把台阶变成压抑人才的关卡。识别干部要不要考虑资历的因素?要。因为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干部的经验多少。但是不能把资历、学历和能力画等号,不能单纯看资历,不能把资历绝对化,搞论资排辈,以至于凭资历做官,靠年龄压台。在资历和能力中间,能力是主要的。凡是真正德才兼备,能打开局面的干部,不管资历深浅,都要大胆选拔,加以重用;凡是能力低、水平差的,即使资历再长,也不能让其担当重任。“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应当满腔热情地支持年轻优秀的干部在“四化”建设中大显身手。
“左”。就是在识别、选拔、使用干部问题上仍有“左”的流毒影响。用“左”的眼光看人,是不能发现人才的。良骥在前,有眼不识。左看不理想,右看不满意,这个“办事不稳当”,那个社会关系复杂。特别在对待知识分子干部问题上,思想上的隔阂、感情上的距离,还没有完全消除,甚至怀有偏见和歧视之意。有些同志把知识分子爱想问题、爱讲道理、爱发表意见等优点,看成是“骄傲自满”、“爱翘尾巴”、“不好领导”、“难以相处”,认为他们只能使用,不能重用,对强调选拔专业技术干部想不通。有的单位知识分子集聚,却说没有选拔对象,有的单位人才并不缺乏,但选拔中青年干部进展缓慢,埋没浪费人才的现象不只存在于个别单位。不克服“左”的偏见,不充分认识知识分子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白选拔中青年干部,实际上主要就是选拔知识分子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就不能很好地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就不能打开选拔干部的新局面。
“私”。当前,在选拔干部中,私心杂念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有的同志在选拔干部中搞亲亲疏疏,拉小圈子,有的从派性出发,趁机安插“自己人”,有的计较个人恩怨,嫉贤妒能,千方百计压制人才,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有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把干部当作私有财产,怕提起来后调走等。都是十分错误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祁黄羊“去私荐贤”的故事,每一个做领导工作的同志都应当好好读一读,想一想,真正树立“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大公无私精神。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抛弃一切私心杂念,讲党性,讲原则,“如其有才,虽怨不弃,如其无才,虽亲不用”。要敢于给干部讲公道话,不要受没有事实根据的舆论所左右,不要被有意要混淆视听的那些“匿名信”所干扰,也不要因为一两个人的意见不同就将一个干部“搁浅”了事。
“偏”。就是不能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干部,“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是我们一些同志发现不了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任何一个能打开局面的干部,都不是完人。他们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长处和短处又往往联系在一起。看一个干部,一定要全面地看、历史地看、辩证地看。首先要看到优点和长处,其次要看到缺点和不足,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只有正确地识别干部,才能量才使用,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的专长和才能。如其不然,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把大批优秀人才埋没下来。
“靠”。在选拔干部工作中,有的单位存在等待、依赖思想。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培养、推荐,而是等上级说话,依靠上级委派。有些领导同志不亲自抓,单纯依靠组织、人事部门,使这件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没有很好落实,这种状况需要尽快改变。
大量事实说明,培养选拔一代新人,加强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认识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选拔出人才。为此,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深刻领会新时期组织路线和用人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坚决克服一切歧视知识分子的偏见。
消除各种陈腐观念和错误思想,冲破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首先实现思想上的转变,这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想选出好的干部是很困难的。各级党委应当把这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亲自挂帅,亲自动员,亲自宣传,亲自组织,切实加强领导。要把中央和省委关于选拔干部的指示、要求,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干部和群众,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大胆放手地走群众路线,大批优秀人才就会被推荐出来。为了选好选准,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一定要严格把好政治质量关,加强考察了解。值得强调的是,老同志要把选拔中青年干部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担当起来。要相信老同志,依靠老同志,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我们的老同志,应当以无产阶级的宽阔胸怀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尽心尽力地去做好这项工作。这是党对老同志的殷切希望,也是历史赋予老同志的光荣职责。
甘肃省的人才潜力也是雄厚的。全省干部队伍中,45岁以下的占70%,大中专毕业的占47%,各类专业干部占38%,还有相当数量的干部,经过实践锻炼,自学成才。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四化”建设的需要,在机构改革中,配备起一个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领导班子,并不是空想,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应当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选拔中青年干部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建立了必要的制度,考察了解了一大批人才,新时期的用人观点也逐步深入人心,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特别是十二大以后,党中央关于实现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的方针更加坚定、明确。只要我们坚决按照中央的要求去做,我们一定会把这件大事办好,一代新秀必将扬鞭跃马,在“四化”建设的征程上疾力奋进,夺取新的胜利。
(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