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匪(指刘镇华镇嵩军)祸陕,荼毒生灵,围拢西安,时阅数月。我同志孤城力守,坚忍撑持,卒获解围,远逐丑虏,功高劳苦,至深叹服。惟是目今匪众虽溃,元气已伤,诸资整饬,用是选电奉请担任联军第十路总司令,以期早日削平逆贼,完成革命大业。务望继续努力,协同右任、宝珊诸同志一致奋斗,益用猛进,党国前途,实深利赖。兹派姚维藩同志代谒台阶,面致敬佩,祈赐接洽。不尽之意,统由姚同志代达。”
这期间,冯玉祥、于右任又派张之江及史可轩等人去三原慰问并督促杨虎城回西安任职,迫于情势,杨虎城乃于1929年2月9日离开三原到西安。
冯玉祥和杨虎城在西安第一次见面,至此,两个投身北伐虽经百战,却未谋面的勇将,一朝相会西安,自然十分亲切。
杨虎城向冯表示:当吴佩孚指挥刘镇华率领镇嵩军入陕时,西安岌岌可危,国民军第二军新遭挫败,无力支持,在一发千钧之际,虽自知能力微薄,力量有限,而且部队连年作战,缺乏训练,但既然没有其他部队来保卫西安,只有不顾一切,率领部队毅然进入危城,团结友军、勉力支撑。时驻八月对外隔绝,军需民食不能不取之于城内,因之军纪废弛,军民伤亡过多。幸于冯总司令万里驰援,使强敌溃退,坚守取得胜利。回忆坚守期间情况,不仅对不起部下,对不起人民,也对不起总司令。现在总司令已莅西安,大计主持有人,希望准我解甲归田,以谢部属和西安人员。所有部队,请酌情整编,使之能为国民革命效力。
冯高度评价了杨守城功劳,并恳请他能留在西安,协助于右任等人治理陕西。经过冯玉祥、于右任、邓宝珊等人的多次敦劝,杨就任国民军联军第十路军总司令职,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从这时起,杨开始隶属于冯玉祥。当年5月,杨奉冯之命,率部东出潼关,参加北伐,受国民军联军东路军总司令鹿钟麟节制,任前敌总指挥。
从1927年2月至1929年9月,杨虎城所率部队一直隶属冯玉祥。北伐期间在中原一带与直鲁联军激战多日,部队损失颇大,直到1928年年春,杨部进入山东胶东一带,协助冯部韩复榘剿匪。这时冯、杨之间出现若即若离,主要是杨部下对冯及冯军的一些作风表示不满,尤其是北伐后,冯军留在陕西及西北的部将,在治理地方时损害地方人民利益,引起陕籍人士不满,进而酝酿一场反冯运动。“陕军将领岳维峻、李云龙、田玉洁、高桂滋等以及河南的樊钟秀酝酿反对冯玉祥在西北的统治。……曾在南京汤山开过一次会。”
这些都是原靖国军时期的战友,他们的鼓动,不得不使杨动心,加之这时蒋介石为分化打击冯的势力,也积极开展了拉拢杨的活动。
1929年4月,当蒋和冯的关系濒于破裂之时,冯下令杨,要求他的部队随孙良诚从山东向河南转移,杨不但未听令,反而亲赴南京,面见蒋介石,将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四师。从此,杨及部队脱离冯玉祥而附随到蒋介石的序列。
需要说的是,一般人认为杨虎城是冯玉祥的老西北军的部下,故也将杨部称之为西北军。但从史料上看,杨部和冯玉祥并无渊源关系。杨是属陕西靖国军一部,虽在国民军时期加入冯序列,但终究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而且冯、杨之间关系极为微妙。至于人称杨部为西北军,只是西安事变前后,中共有关文件中这样称呼,这大概是为了和驻西北的张学良从关外撤回的东北军相区别罢了。因此,杨及部下始终自称为十七路军,直到杨部被瓦解后也是如此,而冯玉祥经中原大战后,其部下倒一直自认为是西北军班底。
邓宝珊(1894年—1968年),名瑜,字宝珊。他是西北军陕系武装的著名爱国将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历任国民军二军胡景翼部旅长、师长、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长、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第21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1949年1月起义,建国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邓宝珊生于甘肃天水,其父邓尚贤,原本为一介穷书生,后改经商,家境小康。他童年时候读过几年私塾,13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在兄嫂的抚养下生活,由于家庭经济日渐拮据,便缀学赴兰州谋生,在一小水烟厂做学徒。 1909年夏,新疆伊犁新军在兰州招募新兵,邓宝珊报名应募,遂来到伊犁,编入新军标统杨缵绪部,不久被升为司书。1910年经新军协统部书记官金伯韬介绍,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伊犁革命党人于1912年1月7日发动新军起义,邓宝珊在李辅黄率领下,参加攻占清政府伊犁将军署和副都统署所在地惠远城的战斗。此役中邓因战功受嘉奖并升为参谋。民国后,因不满新疆追随袁世凯称帝的统治者,于1914年回家乡,并转入陕西,与同盟会会员郭希红等人在华山脚下杨家花园组织“共学园”,密谋反袁,称之为“华山聚义”。此后,在护国、护法斗争中聚集起一支武装力量——陕军集团,转战于渭河以北各县乡,给袁世凯在陕的爪牙以极大威胁。
1916年5月,邓宝珊在陕南镇守使陈树藩部胡景翼团任连长。1918年1月,曹世英、胡景翼先后由耀县、富平到三原,组织陕西靖国军。分任左、右翼总司令。5月,于右任受孙中山命潜回陕西,抵达三原。8月,靖国军总司令部成立,推举于右任为总司令,统一改编各部为六路军。1921年11月,胡景翼接受北洋政府改编,为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邓宝珊任该师岳维峻旅二团团长。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胡景翼奉命率部出潼关,协同冯玉祥,于5月在郑州附近大战河南军阀赵倜军,冯军因受到赵倜部下鲍德全沿黄河绕袭,情形紧急。邓宝珊任胡部前敌总指挥,指挥李纪才(虎臣)、弓富魁两个团攻破敌阵。此役中冯对邓宝珊评价颇高,他曾写道:“形势极为紧张。
恰好胡笠僧部邓宝珊、弓富魁、李虎臣各团营陆续开到,立刻增调上前迫击,始把绕攻的鲍部击溃。”于是冯玉祥认为,“胡笠僧部队出力很大。他们器械不全,饷项不足,竟能够奋勇参加斗争,实是出于我们的意料之外”。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冯玉祥接任河南督军,邓随胡景翼驻军安阳、刑台一带。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与胡景翼、孙岳密谋共讨曹锟、吴佩孚,邓宝珊奉胡命联络冯玉祥。1924年10月19日,他前往冯驻地滦平与冯商谈,议定了秘密班师回京的日期,将部队定名为国民军。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一书中这样记述此事:
“我从古北口进驻到滦平,即秘密发信给胡笠僧,派代表前来会商班师日期。等了数日,邓宝珊奉派前来,我便召集了各处的代表在一帐篷中举行会议。张之江、李鸣钟、刘郁芬、刘骥、鹿钟麟、宋哲元等位亦均由各处前来参加会议。结果规定队伍总称为国民军,因为我们这次革命,是拥护中山先生主义,并欢迎中山先生北上,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党名叫国民党,所以我们的队伍也就取名国民军。”可以这样说,邓宝珊对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促成冯、胡、孙联合组建国民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北京政变后,邓升任国民军二军旅长。1926年春,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奉系军阀和直系军阀合围京津一带的国民军。邓宝珊率所部官兵英勇作战,于马厂、杨柳青等地,抗击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后因寡不敌众,邓宝珊随国民军二军退到洛阳,继而退往陕西潼关、三原,在三原收集整顿了原留在陕西的国民军二军全部及豫西败退下来的官兵。邓宝珊积极参与国民军的创建并在保卫北京政变胜利成果中的种种努力,冯玉祥极为赞赏。
1926年9月,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在五原举行誓师,宣布响应南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邓宝珊不仅积极通电拥护五原誓师,而且参加援陕战役,在西安解围战中,战功卓著。冯玉祥挥师入陕时,委任邓宝珊为国民军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
邓在陕县乾县开办军官教导队,聘请由冯玉祥介绍从苏联归国的邓希贤(邓小平)、史可轩等人担任政治教官,对学员进行民主革命教育,提高所属部队的战斗力。援陕战役打响后,邓宝珊不顾腿疾的折磨,连于右任特为他准备的乘轿都不用,跨上骏马,匆匆上了前线。
邓宝珊抵达成阳前线指挥所,同前线总指挥共同召集军事会议,研究攻下咸阳城的方案。经过激烈争论,集思广益,最后采纳了邓提出的打迂回战的建议。邓骑上战马,指挥骑兵直捣包围西安城的刘镇华部,并切断刘镇华东撤的退路。
刘镇华军因背腹受敌,一败涂地。西安又回到国民军手中。
西安解围后,国民军联军驻陕司令部成立,于右任任总司令,邓宝珊任副总司令,邓协助于右任、冯玉祥维持地方治安,为部队东出潼关安排各项工作。由于邓宝珊为人沉稳、干练,深受冯玉祥器重。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冯玉祥部由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邓宝珊任第二集团军第五军军长,奉命出陕入豫,策应武汉方面继续北伐。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认为邓是一难得良将,乃邀其共同反蒋,邓即受命由西安返回河南,继派往许昌协助樊钟秀指挥冯军第八方面军对蒋作战。中原大战中,冯、阎失败后,邓暂时脱离军界,蛰居上海租界,与冯也失去联系。
邓宝珊以一甘籍陕军将领的资格加入冯玉祥军事集团序列,自北京政变到中原大战,邓跟随冯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对于一名军人来说,不失为一员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