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的形势,不仅要从历史进程深刻认识辅导员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历史贡献,而且还需要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规律中把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趋势,进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因此,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制度创新的目的,建立一种长效的发展机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辅导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培养方式,引导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根据形势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广大辅导员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事业有成就,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长期潜心从事辅导员工作,才能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辅导员制度发展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从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每一段历史时期,同当时的形势和背景相适应,党都会出台一系列的文件为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理论工作者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努力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不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逐步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从全面探索到系统建设,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该学科的繁荣发展也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营养和人才支持。但只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辅导员制度发展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其思维、理论的现实性和力量才能得以顺利转变,变成加强和改进工作的现实推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学生工作的实际和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于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注重总结新经验、新思路、新成果,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体制、新观念、新方式、新方法。
三、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状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新情况,难度加大,因此社会对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和整个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状还跟不上时代不断发展的步伐,还存在一些问题。
1.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12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6.95%,跨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地方大学一直都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承担了近几年高校扩招的艰巨任务。而国内一些重点大学近年在招生规模上逐步缩减和控制。根据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我国重点大学减招和不再扩招的信息,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将形成新格局,即重点大学主要承担精英教育的职责,教学型地方大学则主要完成大众教育的使命。由于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不同,适应社会的需求不同,坚持的质量标准也不同,因而辅导员队伍在不同类型高校培养人才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重点大学的辅导员队伍一直以来都得到相当的重视,无论从队伍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基本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而地方大学在近几年成倍扩招的情况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就显得相对滞后,数量上远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总体上按1∶200 左右的比例配备辅导员的要求,有的高校学生超过 1000 人的院系也只是配备 1~2 名专职辅导员。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很多时候只能穷于应付日常事务。而且由于地方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很多辅导员不能很快适应,指导学生的方法还是老一套,因而造成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脱节,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2.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程度较低,未来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
长期以来,高校和辅导员自身都存在这样一种观念或倾向:政治辅导员是人生职业生涯中的“过渡性职业”。辅导员作为一种“临时职业”的观念在高校教师、学生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当中已根深蒂固。在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两到三年就考博或想方设法转岗,造成这支队伍流动过快。辅导员本身是十分期望得到良好发展的,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将是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解决了这个问题,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实践证明,辅导员队伍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稳定的重要职责,对于保证正常的学校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培养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始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联系。队伍建设得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到位,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管理和职能划分依靠的是传统习惯和制度外的运作。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迅速变化、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以及高教管理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迫切要求高校辅导员制度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建立一支专家型、职业化的工作队伍。
3.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急需改善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社会分工以及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必然要求。目前大学生在诸如心理健康、人生规划、职业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咨询与服务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此外,网络德育的开展也需要专业人士参与指导。目前高校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不断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面越来越广,工作量越来越大。例如:高校贫困生的助学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等工作,也直接或间接地由辅导员承担,占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他们深入学生中间开展思想工作的时间和效果。高校内部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也存在偏见,他们的工作被看成是低水平的、人人都可以承担的工作,使他们无法逐步走上专业化发展的轨道,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很低。
四、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特点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辅导员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从发展模式来看,辅导员制度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要巩固新生政权,特别强调政治挂帅,当时在教育界也提出了政治挂帅的思想路线,在高校创建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对辅导员的要求特别强调政治思想觉悟,辅导员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政治进行,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发展方向。“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出现“泛政治化”倾向。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路线,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对辅导员的政治思想要求有所弱化。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导致了思想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和谐发展。与时局的变化相呼应,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出现了形成、确立、破坏、恢复、发展、转型与创新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2.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不断提高,待遇不断改善
20世纪50~60年代,辅导员没有明确的身份,也没有明确的福利和待遇;80年代初期,开始明确辅导员的身份,“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任教学的辅导员可以评聘教师职务,享受同等级别教师和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并首次规定“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岗位津贴”;80年代后期再次明确了“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直接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90年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对辅导员“在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计算工作量和发放奖酬金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进入21世纪,有关高校辅导员的规定更加科学和合理,强调辅导员职务评聘要占到“适当比例”,对岗位津贴要“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相当”。
3.从发展内涵来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刚刚从旧制度中脱胎而出,来源于旧社会的各种文化思潮对高校的影响仍然存在,高校的思想状况十分复杂。当时辅导员队伍来源主要是一些军队转业干部和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政治辅导员体现的是“以政治为本”,主要服务于政治的需要,仅仅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对辅导员制度认识的逐步加深,部分高校开始选留优秀毕业生做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制度设置的范围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指导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从单一转为“双元”,明确要求“既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的还要担负一部分教学任务”,更多体现的是“以专(业务和技能)为本”,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伴随德育学科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辅导员开始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进入21世纪,辅导员队伍工作基本确立了“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还要做好贫困生资助、就业指导等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4.从功能发挥来看,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定位日臻成熟和完善
追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轨迹,高校在设立这一制度的最初的出发点是发挥其政治教育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辅导员“以政治为本”,主要服务于政治的需要,职能比较单一,仅仅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对辅导员制度认识的逐步加深,辅导员制度设置的范围不断扩大。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应承担的职责作了明确要求: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二是维护稳定职能,即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三是帮扶职能,即落实好帮困助学的有关工作。四是就业指导职能,即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五是组织协调职能,即组织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
5.从发展前景来看,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发展不断加强
辅导员制度发展的过程既是服务于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清华大学等高校将“双肩挑”辅导员模式明确作为“培养具有更高政治质量及业务水平的干部的一条途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第一次规定高校设置专职辅导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配备专职书记主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1983年,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按照学科专业化模式培养辅导员,为辅导员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目前,既要培养一批“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辅导员,也要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向教学科研岗位上输送人才。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突破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设立的意义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这一制度培养了千千万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也锻炼了一大批政治干部,使他们成为各条战线的领导和骨干,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设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有助于把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设立,首要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把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辅导员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又是大学生行为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他们集教育与管理于一身,既能增强教育的实效,又能提高管理的效果。
2.有助于把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集体教育个体;个别教育是面向个体,因材施教。个别教育比集体教育更有针对性,但不能替代集体教育。在大学中设立辅导员,不仅有助于个别教育的开启,更有利于学生集体建设,把面向个别的教育和面向集体的教育相结合,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3.有助于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任务,是受学校的委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智能素质;引导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高校辅导员制度,适应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因素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制度作用的体现是在高等学校的办学中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上,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与维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