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社会职业有一条铁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重视。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是没有地位的。”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从政治逻辑逐渐向专业逻辑转移,使专业本身的力量得到承认和释放,在获得专业话语权的同时向相对独立自主的方向运行。当前,辅导员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就业指导和服务、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工作,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大众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从内涵到形式都与传统的精英教育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高等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工作队伍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当下,无论从国家还是辅导员个体而言,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国家、高校和辅导员三者对时代的变革诉求做出的共同回应,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辅导员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群体中的重要一员,更是因为与大学生接触最紧密、最频繁而成为高校和大学生联系最直接的桥梁。在中国当代大学里,从学生入学到大学学习、生活、毕业工作,处处都有辅导员工作的身影。什么是高校辅导员?这是我们探讨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时首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高校”即“高等学校”,是以实施高等教育为主要职能的机构。在中国,分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类。前者包括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后者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部(学院、班)、夜大学校等。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因此,辅导员一般专指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这一概念并非中国特有。欧美等国的大学普遍存在着“counselor”这一角色,相应地翻译为“咨询者”或“指导者”,是指具体负责学生事务的人员,他们专业牢固、经验丰富,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性或者咨询性(counseling)服务,不是对大学生个体负责,而是专心地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各种类型的辅导性或咨询性服务。“counseling”一词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一般被翻译为“辅导”、“咨商”,在香港地区,相关的专业人士也都使用“辅导”的译法。我国的辅导员与发达国家,香港、台湾地区的辅导员的概念和工作性质不尽相同。
在我国,辅导员的全称是“学生政治辅导员”,辅导员这一角色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辅导员一词走过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和“辅导员”的演进历程。政治辅导员英文释义为:assistant for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解释是:“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基本任务是在校、系(科)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系(科)和年级内,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8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为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对政治辅导员任务作了更具体的说明:“政治辅导员,高校党组织派到各年级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干部。一般120名学生中配备一名政治辅导员,根据工作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拔政治觉悟高、作风正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政治工作能力,热爱学生工作,有朝气,有干劲,年龄较轻,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干部和高年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担任(兼职)。”1995年11月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 》指出,“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2005 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6 年7 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辅导员的概念是与时俱进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虽然对高校辅导员的界定不尽相同,但都认为辅导员是中国高校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的人员,是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导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领导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党的工作在大学生中的具体执行者。
二、高校辅导员称谓的深刻含义
伴随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这一身份工作者的称谓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由“政治指导员”转变为“政治辅导员”、“政工干部”、“政治工作队伍”,再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德育队伍”,最终定格为高校“学生辅导员”。在这一称谓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整个社会历史的变迁,折射出国家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育人工作关注点的变化。
1.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政工干部——着重“党的政治工作”
在抗日军政大学设立政治指导员制度,是我党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创举,它从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政治指导员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军政干部具备高度的阶级和政治觉悟、铁的纪律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
新中国成立后,为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以顺利贯彻,确保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从而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等学校建立起在党委领导下的政治工作体系。这一体系由校党委、党委职能部门、各党总支(支部)、政治工作干部和政治辅导员构成。广大政治辅导员和专兼职政工干部肩负的主要职责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方向,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政工干部和政治辅导员对学生主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从事的主要还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2.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德育队伍——着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转为教育学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刻苦学习业务,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力和抵制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政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服务于上述工作目标。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德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趋于相互指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和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社会环境,呼唤高等教育重新审视大学的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以往较纯粹的政治教育内涵,向更广阔的德智体美劳的大德育范畴拓展。
1995年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确定的德育内容包括十个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纲》还正式提出,高校的德育工作实施架构,不应是党委“一言堂”,而应该建立在党委统一部署下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校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职能部门。
3.学生辅导员——着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全面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描绘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掀开了党和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颁布,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生辅导员承担着指导和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他们向大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中做出正确选择,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三、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层次教育,高校则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和引导工作,而承担这一任务最直接的人员就是辅导员。因此,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是一支长期战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生力军,他们既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影响学生,同时又要对学生的言行及一切有关学生方面的工作效果负直接或间接的责任。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他们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1.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入学人数急剧增加,办学层次以及办学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学校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引发的事端时有发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也在高校里有所反映。因此,今天的高等学府绝非世外桃源,高校的发展必须兼顾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勤奋务实,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高校的头等大事。在观念多元化的大学校园里,树立一个正确的主导思想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深远的影响。而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最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避免和化解矛盾,维护高校和谐、安全与稳定。
2.辅导员是沟通高校管理者与学生的桥梁
面对高校日益错综复杂的环境,在具体工作中,为了更加有效地加强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辅导员还是学校党政领导联系学生的主要纽带,对学校规章制度、相关政策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学校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些暂时困难也需要得到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辅导员是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办学思想变成广大学生全面理解与自觉行动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也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现在的高校如果离开了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比较规范的日常管理,高校内就会呈现出一片混乱不堪的景象。不论是一个学期的开始、中间,还是结束,摆在辅导员面前的工作量都是相当大的,主要涉及大学生的注册、奖学金的评定、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贫困生的资助、宿舍卫生的检查、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学生党团工作、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等。这其中的哪一项具体工作,如果少了辅导员都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对学生如何作出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如何使政策在传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就与辅导员自身素质高低有着重要关系。
3.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 7 月 23 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24 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是一支长期战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生力军,他们既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影响学生,又要对学生的言行及一切有关学生方面的工作效果负直接或间接的责任。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要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这种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1.政治性与人本性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