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霍兰德(John Holland)的职业选择理论,审视了人自身的兴趣和特点与工作环境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类型(包括价值观、兴趣、动机、需要等)与其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应于不同的职业。霍兰德区分了六种个性类型和与之相匹配的工作环境:实际型(Realistic),这种人一般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更愿意和具体事物打交道;研究型(Investigative),这种人通常是学者、分析专家和研究人员,他们更倾向于思考,更愿意在思想和概念的世界里遨游;艺术型(Artistic),这种人有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喜爱创新性的安排,乐于享受包含着艺术创造的工作过程;社会型(Social),这种人友好,愿意帮助别人,富于合作精神,对别人的反应很敏感;企业型(Enterprising),这种人富有说服力和自信,他们倾向于领导和组织别人,他们愿意在和人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充当管理者角色;常规型(Conventional),这种人喜欢系统性的顺序和结构,他们尽责、高效和务实,更愿意从事有关数字、记录和文档方面的工作。当一个人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相匹配时,他会感到内在的满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相近时,那么经过努力也会适应工作,取得成就;而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相斥时,那么就对工作觉得索然无味,最终无法胜任。
职业选择理论指出,学生的职业选择是个性的表达,比如一些追求特殊职业的人们有着相似的个性,他们对环境做出相似的反应,建立起独特的人际关系环境。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都会寻找能够激发兴趣、发挥能力、强化价值观的环境。职业选择理论认为大学生的个性与环境特征是互动和紧密关联的,因而经常用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总之,学生发展理论具有综合性,应整合校园里的各种资源实现目标,营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心理发展理论的运用为测试和评价提供适度服务,有技巧的顾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促使学生学会面对和解决个人问题,进行自我发展。通过学生人事服务中的咨询服务、精神服务和有组织的团体行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控制自身情感的力量,进而控制外在行为表现。认知结构理论体现了学生事务管理在与大学发展目标融合方面的努力,学生事务工作以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协调对行为、道德标准和精神价值的理解,围绕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标而展开。类型理论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帮助学生发现个人的人格特质和基本兴趣,并发展多样性的休闲、讨论活动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职业咨询应该建立在帮助学生把将来的工作和他们的生活目标联系起来的洞察力、信息和远见之上,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或社会所需要的职业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发展意味着互动、平等协商以及与有关各方的合作。学生事务专业人员从实际工作的成败得失中领悟到:现代的各种学生事务理论必须与专业人员的个人能力结合起来。
五、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它主要从综合的、整体的视角,对现代社会秩序形成与变化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和谐,谋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社会学理论中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有理论基础作用的主要有社会分工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专业社会化理论和关怀理论。
1.社会分工理论
涂尔干在《社会劳动分工论》中注重研究一个社会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集体结构中所发挥的功能。社会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分工就是把社会活动分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领域,然后把社会成员分配到不同的领域中去,从而开展既复杂多样又内在统一的社会活动。人类活动方式的日益复杂和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特殊职业范围内,这是专业化形成的职业因素,也是专业化形成的首要的动因。社会分工理论可以阐释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以及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于60年代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是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在他们的经典著作《由教育形成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与性质、人力资本投资内容与途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理论框架。其基本思想包括: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一样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不是一切人力资源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的取得需要消耗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就是对人力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其结果是将其他资源形式转换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形态;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是要获得投资收益,且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生产要素的投资。人力资本理论为高校辅导员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提供了深厚的理论铺垫和旺盛的动力之源。
3.专业社会化理论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某一职业的专业化又称为专业社会化。专业社会化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社会学理论流派对专业社会化有不同的解释,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学派、冲突论(conflict theory)学派、符号互动(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学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个人在社会体系中,选择适当的角色期望,表现适宜的角色行为,以贡献于个人所处社会体系中和谐、整合与发展的目标。因此,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看法,社会化过程最大的特点是个人居于被动的地位,遵循既有的社会规范与期望而表现专业角色。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社会的本质,是个人习得新的社会价值的主要来源。冲突来自团体之间权力分配的不均,而社会体系中每个部门的权力无论如何调整都会不均等,于是社会自然一直存在着团体之间争权的冲突。在冲突中,个人必须具有调适冲突的主动参与能力,并随时挺身而出为他所属的利益团体效命,才能确保团体的既得利益,或争取被压制的利益。也就是说,个人通过自主的社会行动,创造自己,也创造社会。符号互动学派研究的重点是探究人与人之间凭借哪些媒介符号互动与沟通,以及人际互动的过程与性质等。互动学派认为社会是人际互动的产物,个人与社会之间互相影响。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动的地位,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内涵,包括习得符号系统的意义,了解人际互动,从而发展健全的自我。
4.关怀理论
当代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以身作则、对话、实践和认可。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帮助教育者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二是专业化的辅导员应该从自身素质培养方面下功夫,逐渐培养自己较强的关怀能力,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高校必须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着力构建一套长效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持久性,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四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关心辅导员的生存与发展,切实解决辅导员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六、校园环境理论
校园环境是学校中与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人际环境。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过程,高等教育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整体环境,学校的整体环境既取决于学生群体素质,又关系到学生对大学的满意度。因此,校园环境理论有助于理解学生和校园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环境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人与环境互动论
人与环境互动论(Perso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Theory),描述了环境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该理论说明,学校要创造多样化的条件帮助学生成长,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参与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事务工作必须从学生进入大学以前所形成的人格、态度、价值、技能和需要出发,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校园环境和有针对性的帮助,以促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合作、理解、宽容的环境中从事学习,并享受一种和谐的精神生活。掌握人与环境互动论可以帮助学生事务工作者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发展规划,以及确定评估学生发展效果的工具或其他方式。
2.感知模式
感知模式(Perceptual models)从置身于环境的人的主观角度出发,考察人对环境的反应及个人与整体环境的互动。感知模式的关键点就在于个人和集体的感觉主要取决于人们对于环境的反应。感知模式做出了两点结论:重视集体关系维度(师生互动和同伴凝聚力)的大学,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重视个人发展维度的大学(人文关怀、学生兴趣和思考能力的整体发展、独立学习和批判精神的培养),能够培养出更有创造力的学生。在感知模式看来,学生事务管理对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应与人的需要相一致,强调学生在参与、联系和支持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提高对环境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以满足学生方面需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业成绩,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
3.人类总体模式
人类总体模式(Human aggregate models),注重环境中人们的集体特征及人与环境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协调性,或者说人与环境的适应程度,是人类总体模式的主要内涵之一。该理论应用环境评估技术,通过对不同主导特征的环境类型的区分(包括理性主义环境、研究性环境、艺术环境、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和传统环境等),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一致、和谐。人与环境的协调,是衡量个人对环境的满意度和职业稳定性的标准。如果人与环境不协调,个人会做出一些反应:其一是离开这个环境,寻求新的、更协调的环境;其二是试图改变现在的环境;其三是适应现在的环境。人们会做出何种选择,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区分度和一致性与个人兴趣和利益的关系。总之,人类总体模式为我们评价环境类型,分析各种各样的人对于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于学生事务管理而言,人与环境的协调,有助于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提高满意度和安全感。在学生事务理论领域,人际互动中个人特征主导着环境类型,人类总体模式对分析环境特征尤为重要。
4.物理模式理论
物理模式理论(Physical models)认为,所有环境都具有自然的和人造的物理特征,包括建筑设计、空间、距离等因素,通过光线、温度、空气质量、设施、人口密度等条件,对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注意力和满意度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如学校的布局、草坪和宿舍的外形和设计、图书馆和画廊,甚至参观学校当天的天气都会形成第一印象。又如学校的“刚性建筑”不太美观也忽略了人性化。根据物理模式理论,建议大学校园应该更多地使用“柔性建筑”,校园设计呈现出灵活性和人性化。物理环境在关照私密性的同时,应兼顾社会利益。重视大学生的需要,灵活的、人性化的空间和情境,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和使命。
5.结构—组织模式理论
结构组织模式理论(Structural organizational models)认为环境具有目的性,是有组织的,其结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首先,复杂的组织类型呈现为连续的、统一的、有组织的环境,兼具动态和静态的特征,并会影响组织士气和人员的积极性。其次,组织环境的动态或静态特征会影响参与者的士气,个体差异也比较明显。再次,大学的组织规模会对教师产生影响,组织的规模越大,组织士气和人员的积极性越弱。校园环境的组织特征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情感具有一定的影响。大学是发展性教育环境,应该呈现出动态环境的组织特征,包括尊重个体差异、鼓励积极参与、重视人际互动、鼓励尝试和冒险等。结构化的组织模式,强调理解典型环境的目标和目的,鼓励在一定岗位上的人们担负起相应的角色和责任,形成一定的结构类型。如果大学要作为一个动态的教育机构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大学里众多的部门和单位都要检讨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满足学生们的个人发展需求。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与困境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认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现状,是切实可行地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础。应当肯定,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现状,肯定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是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实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