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行,我找工作在11月份出现了转机,准确地说,是找工作的机会出现了转机,因为新的一年校园招聘开始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在复习考研,没有参加校园招聘,而今年,我却彻彻底底的体验了一回。
那一段时间,我整天在传说中的牛X大学——工大赶场。
我之所以说工大牛X,是因为我在工大读研究生的同学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究竟真实与否,没有考证,各位看官全当是个笑话,我尚无和国家机器对抗的实力):
那时,全国高校正在开展学习工大已故的某院士的活动,此时,某天晚上哈尔滨的某个电台某个栏目的DJ,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工大有什么牛逼的,不就是一个制造杀人机器的学校么?”哪知此话一出便惹祸上身,刚巧,当晚就有工大学生收听此电台的节目,把此事发表在了工大的论坛上,之后便沸沸扬扬,吵闹跟贴无数,以至于正在北京开会的工大某校长知道了此事,当时就联系中央,给那个电台下了一封文件,大意是:在全国开展学习XX院士之时,贵电台居然发表此评论,是明显的与中央精神唱反调!
工大赶场的日子开始之后,我才发现,这里居然有另一片天地。
我用同学给我的账号和密码登录了工大的就业网站,上面各大知名企业的宣讲会密密麻麻的排了好几页,与我们校招聘网站上零星的几家企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每天,我拿着借来的工大学生证,混入其学生活动中心451室,聆听一家企业接着一家企业的宣讲会,最忙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在同一时间有两家大企业宣讲会撞车的情况,以至于我会不停的两头跑,等待宣讲结束后投简历的机会。
所谓“宣讲”,顾名思义,其实有很大的宣传企业的目的在里面,很多大企业的宣讲会凡到场均有小礼品赠送:圆珠笔、记事本、便签、鼠标垫等等等等,各种各样。最有趣的要数戴姆勒-克莱斯勒,除了圆珠笔和宣传册之外,还每人发了两包汽车型的QQ糖……
以至于工大宣讲会最旺盛的时期,经常会有工大学生专门赶场领纪念品。
宣讲会看多了,就能总结出一点规律。一般外企的powerpoint做的最好,演讲也比较生动,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大型民营私企略为差之,宣讲作的最差的要数老牌国企,不但ppt做的粗糙丑陋,而且演讲内容没有一点实际的,除了忽悠就是吹牛。
我遇到最夸张的一次吹牛宣讲会要数长春某著名国企,不但演讲和ppt都极烂,而且居然宣称本科生去之后第一年的工资加福利总共会有六万,到第二年就会涨到十万!简直是国企中的天价,事实上我就有在那上班的同学,每月也就2000多。此时,你要对他号称的待遇表示怀疑,让他给你点承诺,是否真的能挣到那么多,他就会说,这要根据岗位而定,不岗位的待遇是不同的,你现在问我,我也不好说。
校园招聘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学小孩没啥经验不懂事,特好骗。如果一个企业平时每月工资2000多,会在宣讲会上就说自己每月3000以上,因为他把年终奖和福利平均成12个月也算了进去。
这些还算好的,我遇到过一个校友,他跟我讲去年参加校园招聘会的时候,他给一家北京郊县的单位投过简历。那家单位的名称听起来不错,问起待遇,他们自己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时已经年后,校园招聘机会越来越少,有的学生急着找工作,一看是北京,没敢仔细问待遇就跟这家单位签了三方协议,以为总算找到了东家。我那个校友留了个心眼,仔细地询问了一下待遇,结果那家单位后来告诉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上”指的是北京的普通工人每月一千的收入,比下有余的“下”是北京的下岗工人每月五百的收入,而此单位的实际待遇每月六七百——比下岗工人多点,比普通工人少点!
像这样的单位一般有学生愿意去的就要,根本就没什么考核和面试,难得有重点大学的学生去那上班,他们根本就不怕毕业生去了之后发现不满意而跳槽,反正去之前签了三方协议,报到当天,不等你参观单位就马上跟你签劳动合同,绝对少不了三五年,今后档案就在单位压着。去了不满意想走——几万块钱的违约金,忙活几年你都挣不回来!
我每日拿着借来的学生证,混迹于工大学生之间,也得到了不少面试机会。现在,我比去年找工作的时候增加了很多经验,个人简历也压缩到了简单的两页纸,不再像以前又包装又封皮,证书奖状成绩单做了很多页。面试时,我不再紧张,说起瞎话脸不红来心不跳,至于小组讨论,也翻来覆去做了很多次,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以八人一组的小组讨论为例,我通常会选择第三个发言,因为据我观察,第一个发言的一般不会有好下场,第二个抢的人又多,第三个位置最好,会给人力资源的人留下积极又不霸道的印象。自己发言时,一定要分出一二三条来,给人感觉有条理。别人发言时,我会微笑注视,并点头示意我在认真听,最好能在大家自我介绍的时候记住两个人的名字,总之,不管实际怎么样,在面试和小组讨论的时候,只要我这样表现,人力资源的人就会认为我很有团队精神。
为了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我还居然花了150元办了一个英语六级假证。拿到假证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六级证是钢印的,不像四级证是普通红印的。
在工大泡了一个月,我深有感触,如果从校园招聘的角度来讲,似乎在哈尔滨要比在北京上海还来得容易。出于工大的名气,众多知名企业都会到此招聘,而哈尔滨的大学远没有北京上海密集,竞争自然就小了很多,另外工大自身有壁垒,不让外校学生参加本校招聘会,一旦能混进去,无形中又少了很多人竞争。所以偶尔会在工大出现只要专业对口,差不多的就全都要的这种情况。
可是,由于我不是05应届,被很多单位据在了门外,即使能通过该公司的所有面试,结果也是一样,虽然我觉得04应届与05应届没什么区别,而且我的档案现在还保存在学校。
最后,我还是找到了两家广东的公司,都是市场营销一类的工作,月薪不到3000。
因为我不是应届生,没有三方协议的约束,所以我还有机会找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