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以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译文:能够彻底了解他人的是有见识,而能够敏慧自知才是真的明智。战胜别人的是坚强有力的人,而战胜自我能不受私欲支配的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就是富有,顽强地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才是真正胸怀天下之人。不离失他所维系、归依的道的可以长久,身虽死而精神流传不被人所忘怀的就是长生。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取决于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如果不能够了解自己,只是听从他人的意见、按照世俗的看法去度过自己的一生,那未免太浪费自己的生命了。
可是一个人了解别人还算容易,最难的却是了解自己。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最早是采用贤者推举的办法,这和“伯乐相马”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如果伯乐的水平不够,那么千里马再好也只能被当成是病马了。那时候除了大臣们的推举,还有自荐的,如“毛遂自荐”、“吴起杀妻求将”等。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管仲家境不好,而鲍叔牙比较富裕,两个人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大头。鲍叔牙毫不计较,因为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没办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对,你别介意。”管仲曾做了三次官,但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因为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真正赏识他的人。后来管仲参军作战,临阵逃脱,鲍叔牙不但没有嘲笑管仲怕死,反而解释说这是因为管仲挂念家中的老母亲,要回去尽孝。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小白假装中箭身亡,在管仲等人放松警惕后加紧赶回齐国,抢先一步当上了齐国国君,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说自己只是小心谨慎,循礼守法,非治国之才,于是力谏管仲为相,并说自己才能不及管仲者有五点:“宽柔惠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施于四方,弗若也;执桴鼓立于军门,使百姓敢战无退,弗若也。”
于是齐桓公请管仲为相,并尊为仲父。管仲为相后,推荐齐国的五杰:隰朋、宁越、王子城父、宾须无、东郭牙等参与国政,惟独没有推荐鲍叔牙。后来管仲病危,桓公问谁可以继任,并说打算用鲍叔牙。管仲回答说,鲍叔牙是君子,但其善恶过于分明,好善还可以,但他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他的短处,不可以当政。他荐隰朋继任。桓公从之。
嬖臣易牙得知后,以告鲍叔牙说:“仲父为相是你所荐,仲父病,君往问之,却说你不可以为政,而荐隰朋,我都替你感到不平。”鲍叔牙回答说:“这正是我要推荐管仲的原因,他忠于国而不私其友。要是让我来当政的话,你们这些佞人将没有容身之地了。”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管仲临死时,劝桓公去掉竖刁、易牙、开方三位佞臣,否则必乱国,桓公问管仲为什么他执政时没有提此三人呢,管仲回答说,臣这样做是为了满足君王的愿望,臣对这三人如像对水,为之堤防,使它不致泛滥,臣死后,堤防没有了,将有横流之患,请君一定要远离这三人。这说明管仲有能力控制这三个佞臣,可称得上是“胜人者有力”。
后来隰朋执政一月而死,桓公要鲍叔牙继隰朋之位,鲍叔牙固辞不得,乃对桓公说:“我好善而讨厌小人,一定要用我,请君远离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佞臣。”桓公就把这个三人罢黜了,鲍叔牙不改管仲制定的法度,桓公的霸业得以继续。
但后来桓公又忍不住用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鲍叔牙愤郁而死。这三个佞臣终乱齐国。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鲍叔牙能识管仲之才,而且也能明了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管仲也能识“五杰”之才和叔牙之短,不循私于友,也是智者。更可贵的是鲍叔牙不仅有知人之能和自知之明,而且能摒弃一己之私,称得上是“自胜者强”。
战国时,秦将白起攻赵,赵王命赵括代替???颇为将。赵括之母上书赵王说,括父赵奢为将,所得赏赐尽与军吏;受命之日,即宿军中,不问及家事,与士卒同甘苦;每事必传咨于众,不敢自专。而赵括徒读兵书,但纸上谈兵,不知通变,今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所恃金帛,尽归私家,括父赵奢临终前曾言:“括若为将,必败赵兵。”因此请赵王不要任赵括为将,但是赵王执意任用赵括。结果赵括败于白起,赵兵40万被一夜坑杀。
从这个例子来看,赵括是自以为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而他的父亲赵奢却有着不自矜持、自知且知人的品格。父子之间相差甚远。
老子的“自知者明”的思想,至今仍有深刻意义。不少民营企业昙花一现,就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是,自我决策,稍有成绩就骄傲自满,不知培养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使得企业领导独断专行,任人唯亲,致使人才流失,而使企业经营每况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