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华是一名中学生,他觉得自己很不幸了。生长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里,这让他感到痛苦。家里有三个小孩,小华是老二。有时,小华的爸爸妈妈总是骂他,或者遇到伤心事,真想离家出走,可是他又敢。在学校里也经常觉得没意思,不愿学习,可又怕被爸妈知道要挨骂,只好在外面溜达。小华觉得家已经不再是他感觉温暖的场所,因为他的心在那里受到极大的伤害。
对于小华的遭遇,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深表同情。然而人世间不可能不遭受逆境、苦难和不幸的事件,这些不一定是坏事。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苦难和挫折对人生来说是一本有益的生活教科书,它教诲人们克服困难,振奋精神,积极进取,走上人生成功之路。
你说你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每个人对于幸福有不同的要求,悲观的人即使拥有让人羡慕的东西,悲观却遮住了他们的眼睛;乐观的人拥有的东西很少,他们也能发现他们周围的美。乐观的人的承受能力更强,面对困难的抵御能力更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测试了70个心脏病人,17个被测试者为最悲观的病人中,有16个没有经受住第二次心脏病发作就去世了;而19个被测试者为最乐观的人中,只有一个人被第二次心脏病发作夺去了生命。乐观是抵抗疾病和困难的第一道防线。你有一个稳定的家庭,有父母在你身边,有兄妹,你有读书的机会,你还有健康的身体,这些,都是你的财富。
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们,与父母的关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容易有裂痕。两代人在观点上不一致,父母的榜样作用逐渐削弱,不喜欢父母对你的干涉,希望他们能体谅你、尊重你,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在希望他们体谅你的情况下,你是否站在他们的角度着想过,他们有许多的事要做,要维持这个家庭的经济、人情以及上下两代人的关系,有一句话叫做“养儿方知父母恩”。如果离开了家里,毫无生存能力的你,能去哪里呢?
学习与家庭是两件事,即使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这与学习关系并不大。逃学不能解决家庭问题。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与你的同学、老师、父母都无关,如果说对你的父母有影响的话,那也是你的父母因你不去上学而生气、难受。他们骂你只是一种他们不知如何教导你的不正确的方式,担心的是你的前程。你不去上学,对他人没有影响,对你的影响是:在你父母已经无法养育你的时候,你拿什么去养活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正常的环境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要什么呢?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上学的意义,他们认为上学没有意思,找不到快乐,他们上学不是自愿的,如果能够的话,他们会逃课。你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因为在这个阶段的青年对自己的需要不是很明确,有的人一生都过得稀里糊涂的,最后一刻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确实,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探索过程,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经历很多磨难和困苦。
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主动和父母沟通,我相信他们也会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让父母了解到你的需要,你也了解父母的需要。和你的兄弟姐妹、父母一起商量家里发生的事情,家的温暖也是需要好好“经营”的。
列出去学校学习的五个理由,这五个理由要让你感觉有价值,在上学之前拿出来念一念,然后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校。去学校的途中主动和熟人打招呼,每天在课后主动去问学习优秀的学生或者开朗的学生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不受约束。
看一些名人传记,体会他们的人生经历。每一个成功人士的道路都是坎坷崎岖的,也正是在这不平的道路上,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地克服困难并走向了成功。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学习他们的处事方式,我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从心理卫生科学来看,困难有益人们充分调动自我心理防卫技能,提高精神卫生水平,有利于心理的完善和适应。反之,没有挫折和苦难,经常处于顺境的人,其心理承受力必然低下,一遇风浪曲折,就会丧失心理平衡,到头来反而容易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古代大哲学家老子精辟地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
青少年离家出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定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加强教育,避免“悲剧”发生。
家庭的正确教育是避免孩子离家出走的最好药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都在成长中,心理上还在依赖父母,但行动上却表现出想独立的倾向,时时希望得到尊重,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冲突。父母应细致观察孩子,注意其细微变化,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对待孩子并与之交朋友。如果能放下家长的架子,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自然而然会向父母敞开心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在交流中变得亲密、友好,家庭环境宽松和谐,孩子不可能离家出走。德莱塞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其次,父母应经常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在物质上要有一定的限制,精神上要尽量满足。要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要使他们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孩子出现了毛病和缺点,要善于引导他们,要指出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解决的办法,使之自觉改正错误。同时可搞一些挫折和磨难教育,让孩子吃一些苦。家里较难的家务,孩子能做得到的,应让孩子去做。根据孩子的年龄主动让他们到社会去闯,做错事的时候可能不少,家长要抓住这一机会指点孩子,并继续让孩子去做,错了再指点直到圆满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气、自信心、责任感,使孩子健康成长。可以说只要孩子意志坚强,离家出走是不会发生的。
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学改革,以创新的方式活跃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迫学为自觉学。同时老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亲和力,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要及时发现,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循循善诱,离家出走就会在萌芽中被制止。
开展法制教育是避免孩子离家出走很有效的措施。应利用媒体,办宣传栏、黑板报等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同时请法官、律师到学校、社区为青少年作有关法律的报告,深入浅出普及法律知识。有时还应组织青少年到少管所了解那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痛苦经历,警醒孩子不要做有害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事。
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影视、读物,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治理整顿,禁止孩子到不健康的场所活动,看不健康的文艺作品。孩子对很多东西都非常好奇,社会应提供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增长智慧的各种活动场所,出版适合孩子的文艺佳作,让孩子在玩乐和学习中增长知识,享受生活。如此,离家出走不可能发生。
对于离家出走回来的孩子,家庭和学校都不能歧视,要多给予关心和爱护,找出他们心理的问题,帮助解决心理毛病。
除了以上所述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外,孩子自身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按国家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的有关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要学会关心体谅他人,关心集体,热爱国家。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要做到这些,孩子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学习课外的知识,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做些有益于社会、他人的事情,培养坚强的毅力,以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宽阔的心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承受能力,使之自觉应付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青少年离家出走,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希望全社会都要关注这一问题,给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我们用什么充实我们的孩子?我们用什么来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唯一的、强有力的、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