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升上高一时,班上同学没有一个是和小寒以前同班的。所以小寒总是一个人,觉得很孤独。想主动找人说话,但是小寒是一个内向的人,总是开不了口。一天,有一个同学主动和他说话,他觉得很开心,所以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只要小寒能做的事小寒都会帮这个同学做,但是后来小寒越来越发现这个同学有很多缺点,比如经常不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考试时经常偷看。小寒觉得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所以他的同学有缺点小寒应该帮他改掉,而且他也是这样做的。前几天,小寒的同学因为没有钱用了,竟然叫小寒和他一起去偷东西卖。小寒没有答应,就走了。第二天,小寒的同学就说小寒不讲义气,不能和他做朋友。小寒觉得很委屈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古罗马最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天才作家西赛罗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严正的朋友。”
但是朋友之间的友谊是有原则的。友谊具有纯洁、热情的特征。它有三个条件:①彼此无利害观念,能无私地给予而不期回报。②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个性、习惯。③彼此倾诉内心活动。这个原则有利于彼此的健康成长,凡是违背这个原则的“亲密”、“互助”,就是所谓的哥们义气、姐妹和气了。
“哥们义气”源于旧社会的江湖义气。电影、电视和武侠小说里描写这种“义气”的情节特别多。如今这股“义气”像病毒一样潜入到纯洁的校园。当前,不少未成年人存在这样一种看法,是朋友就要讲“哥们义气”,不讲“哥们义气”就不够朋友。于是拉帮结派,动不动就挥拳为朋友“报仇”,缄口为朋友的错误“保密”。结果是一害自己,二害朋友。有时为了“帮助”哥们出气,糊里糊涂地跟着出去打架、抢劫。这种为“义气”两肋插刀的同学,是非颠倒,酿成大错,误入歧途,个别的还滑入犯罪泥坑。有一位做生意的人有个15岁的儿子,结交了10多名讲“哥们义气”的朋友。其父母还以为儿子交际广有人缘有知己,为此高兴。这些“哥们”开始并没有明显的不轨行为,受其中坏朋友的影响、引诱和教唆,从偷小食品发展到偷摩托车,共同作案多起,最后走向犯罪深渊。
友谊不同于“哥们义气”。友谊是一种建立在法律和社会公德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挚的情感交流,是一种高尚情操。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会无私帮助;如果有了烦恼和苦闷时,可以向朋友倾诉。而“哥们义气”纯粹讲小圈子私利,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他们以“哥们”相称,不以同学或朋友相称。我们讲的友谊需要互相理解和帮助,绝不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地“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负责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求。这不是真正的友谊,也称不上真正的义气。
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穷得连稿纸都没钱买,小儿子也因没钱医治而死去。恩格斯为了不使马克思因生活问题而分散研究经济理论的精力,整整20年,一直忍受着令他厌恶的商人生活的痛苦。可以说,他为了马克思事业成就,献出了著书立说的宝贵时间,献出了他的聪颖过人的天资。马克思为此曾对恩格斯说:“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梦魇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一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成为青少年的榜样。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有多么尖锐。培根说过:“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朋友之间是可以交心的,然而你的那位朋友并不能理解你的苦心。你和你的朋友有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然而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你的错,时刻想着帮助同学的想法是令人十分敬佩的。最后你仍然坚持了你自己的原则,而没有导致大错。请不要灰心,给自己一次机会,也是给别人一次机会。
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真诚
真诚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所有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是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的。真诚不是写在脸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伪装出来的真诚比真正的欺骗更令人讨厌。
2.人际相互作用
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喜欢和我们接近的人,我们才喜欢与他们接近;疏远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他们。这就是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原则。
3.让别人觉得与你交往值得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如物质、情感,或者是其他。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在我们积极“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现实生活中,只问付出,不问回报的人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付出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吃亏的感觉。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在这种交往方式中,由“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吃的亏。
4.维护别人的自尊心
人有脸,树有皮,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的言行不伤及自己的自尊心。自尊心的高低是以自我价值感来衡量的。自我价值感强烈,则自尊心水平较高;反之则相反。人的自我价值感主要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别人的肯定会增加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人们对来自人际关系世界的否定性的信息特别敏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所以我们在同别人交往时,必须对他人的自我价值感起积极的支持作用,维护别人的自尊心。
5.让别人觉得能够控制情境
人对一个新的情境,总是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适应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逐渐地对情境实现自我控制的过程。情境的不明确,或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人们倾向于逃避这样的情境。比如,我们新入学,由于对周围的人和周围的环境都缺乏了解,因而机体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直到我们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经常联系的同学、老师,我们才真正比较放松,真正适应。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要使别人从内心深处接纳我们,就必须保证别人在与我们相处时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