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怕别人的眼睛与我对视,每当这时我就羞得要命,不仅面红耳赤,连手心都汗淋淋的,必须马上躲开,否则双腿就抖个不停,连迈步都艰难。开始只是对男性,现在对女的也是如此,为此我常躲开视线,可是又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的余光扫视对方,给对方以很不体面的感觉,说我这人很‘不正经’。我自己也特别恨我这双眼睛,有时甚至都想把它挖掉。”
“我早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害怕别人看我写字,一看我就非常紧张,手就抖个不停,并伴有轻度的头痛,字越写越大,极不规整,慢慢在人前既不敢举笔,同时还表情不自然,除身体的僵硬感外,连思维都不灵活了。”
上述这两位同学所得的就是社交恐怖症。这种对社交生活和群体的不适应而产生的恐惧和社交障碍,在医学领域上被称为一种精神上的疾病即社交恐怖症,也叫社交焦虑症。
社交恐怖症的特征:
从上面两位青少年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五点印象:首先是害怕;其次是回避;在害怕中伴有明显的紧张、出汗和颤抖以及诸多植物性功能障碍;在病情发展和病情延续中,常出现过敏性牵连;类似强迫症的明知不该但无法自控的状态。
社交恐怖症怕的心理,基本上起源于害羞,不管年龄多大,其心态是相同的,只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境遇和不同的解释罢了。有浅层心理的害羞,也有深层的心理害羞;有本人意识到的,也有本人意识不到的。种种发病的迹象表明,社交恐怖症不单是心理问题,而是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
在对社交恐怖症的治疗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都一致认为:心理治疗是行之有效的疗法。特别是在脑化学传递物质(神经介质)理论还没有作为一种病因理论展现于精神医学之前,精神分析疗法是首选的一种治疗方法,有一部轰动一时的美国影片《爱德华大夫》,主要就是描写用精神分析法治疗焦虑发作的一个艺术性样板。医生通过对联想分析和梦的分析,唤醒了患者早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一旦患者在分析中有所领悟,他为什么害怕、为什么焦虑,他的紧张和恐怖就会大大地减轻乃至缓解。
行为主义主张对待各种异常行为采用行为疗法,尤其是这种社交恐怖症更是此疗法的重点治疗对象,面对社交恐怖症最常用的是暴露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
怕什么去做什么,躲什么去迎什么。一位怕到闹市去的青年,医生给他做了硬性安排,让他每天卖100份当天的《晚报》,开始他不敢在街头抬头叫喊,就写了一张大字报“谁买《晚报》,伍角一份”,结果第一天只卖了10份,第二天有所好转,第五天就全部卖光,第十天他竟在一晚上走街串巷地卖了200份报纸,他感到特别兴奋。但这种暴露疗法不是对每个社交恐怖症都能成功的。因为有些人根本面对不了,坚持不了多久就半途而废,不久又习惯地进入恐怖之中,最后还是采取回避策略。
专家们发现,人脑的化学传递物质与人的情绪有关,无论是紧张、焦虑和恐惧都源于这些化学传递物质的量的变化,如果把这些化学传递物质的量稳定在正常状态,就可以消除情绪紊乱,所谓药物可以治心病即指此而言。
如今临床心理医生都喜欢先用药物治疗,主要的目的是先通过药物消除或减轻患者的恐怖和焦虑,症状减轻了,专家的指导语言就容易接受,听得进去,成为自我调节的驱动力。即使是专家采用行为疗法,也可以让在社交恐怖症患者先吃药,在不害怕不紧张的情况下再去见人,去与人交往,也容易多了,甚至使困难不再成为困难,如此一次两次地锻炼下去,习以为常,以后逐渐撤掉药,那恐怖也不会卷士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