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启是一名初中学生,他身材矮小瘦弱,皮肤白皙,还戴着一副眼镜。他生性胆小内向,从不高声说话,其他同学课间欢快地打闹时,他总是睁着一双恐惧和闪烁不定的眼睛在一旁观望。
于启的家长在他3岁时就离了婚,他一直跟着妈妈,从此便失去了父爱。
12年过去了,于启和妈妈相依为命,住在一套一室一厅的单元房里。婚姻受挫的妈妈像是被吓坏了,唯恐自己和孩子再受什么伤害。她从不让于启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怕他受欺负,怕别人嘲笑他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从于启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无论自己的工作多忙,也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妈妈都亲自送于启上学,接于启放学,天天如此。如今于启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当他放学后走出校门,一眼就能看到站在路旁那棵槐树下的妈妈的身影。在家里,妈妈常常告诉于启要会保护自己,不要轻信任何人,轻信的人最容易上当等等,并且常给他讲一些社会上人情淡薄、人心险恶的事例,为的是加强于启的自我保护意识,免得吃亏上当。
在妈妈的“精心”保护下,于启不仅极少与外界接触,失去了解社会、了解他人的机会,而且还错误地认为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他缺乏对人的最基本的理解和信任。在学校里,他不合群,同学和老师不主动接触他,他是决不会先开口说话的。他不敢也不习惯与人交往,尽管每当看到同学们欢天喜地的时候,他的心里也充满了羡慕和向往,但妈妈列举的过多的反面事例很快就会压倒他那稍纵即逝的冲动和欲望。天长日久,于启便习惯于那种独来独往、冷眼旁观、孤僻少言的生活。
有一次,班里组织同学们去青石河郊游。郊游期间,老师给每一个同学发了一瓶矿泉水和盒饭。边吃喝,边做游戏的同学们玩得十分快乐。返校途中,好开玩笑的李庆笑着对周围的几个同学说:“看谁明天拉肚子,我刚才把某公子的矿泉水换成了青石河里的水,那可是鱼虾和螺蛳的洗澡水啊!”说完大笑着飞快地骑到前边去了。于启也听到了这句话,他开始怀疑:“李庆说的‘某公子’会不会是指我呢?他刚才说这句话时,好像对我这边瞟了一眼。”这样想着,他又向李庆离去的方向望了望,正好看见李庆回过头来冲着这边直笑。于启心想,他一定是趁自己不注意时悄悄地拿一个空矿泉水瓶装进河水后换走了自己那瓶真矿泉水。于启回忆刚才喝的水,真的感到与刚开始喝的那几口味道不同,有些发腥发咸。他不由得感到一阵恶心,肚子也有些下坠感。
妈妈把他从学校接回家里后,于启怕妈妈生气,没敢把这件事告诉她,便自己打开药箱,根据药瓶上的说明吃了两片药就睡了。第二天起来后他仍然感到肚子里不舒服,总想去厕所。来到学校后,怎么看,他都觉得李庆的表情不自然。于是,他越发相信自己是喝下了河水——那些“鱼虾螺蛳的洗澡水”。
几天之后,于启真的腹泻了。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他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妈妈听后十分恼怒,她不顾于启的劝阻,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说明来意,要求学校严肃处理李庆。后经老师调查,李庆根本没有搞这个恶作剧,他在路上对同学说的那句话是随便开了个玩笑。于启去医院做了几项检查,最终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
后来,于启的情况越来越糟,整日谨小慎微,从街上买回的食品一定要高温消毒才敢吃。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全副武装起来。对身体状况也过分关心,稍有头痛脑热便异常担心,请妈妈带他到医院频繁地做各种检查。于启的表现越来越怪异,这种情况令于启的妈妈特别苦恼。
多疑,从字面上看就是猜测、揣度、疑惑、估摸的意思。
多疑,往往是明显地缺乏事实根据地起疑心,在许多时候也是缺乏思维逻辑。大凡多疑心强的人往往只凭个人主观猜测,以主观想像来猜度别人。他们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在他们看来,人性都是虚伪的、丑恶的。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们总是处处小心别人,防范别人,戒备心非常强,有时甚至口是心非。人家一扬眉,他就说别人看不起他;人家一撇嘴,他就说人家讨厌他;人家说的话本没有什么敌意,经他一描绘就矛盾突出;人家在说自己的悄悄话,他便怀疑在说他的坏话。总之,对别人的一举一动都耿耿于怀,觉得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对自己的侵犯。
多疑心强的人,精神常常处于一种人为的高度紧张的状态,凭自己的想像,凭个人的好恶来理解周围的一切,于是,捕风捉影有之,吹毛求疵有之,无中生有有之,把人际交往的正常状况都扭曲了,都当成“敌情”来处置了。
从心理学上讲,多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复杂的不信任的情感体验,是封闭式思维的结果。多疑心理严重的人总是戴着“怀疑”这个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一切,毫无根据地猜测、怀疑他人,全然不知自己的多疑是建立在缺乏事实依据、毫无道理的主观臆断之上的。在他们看来,被怀疑者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是可疑的,这正应了那句俗话:“疑心生暗鬼。”
心理学家指出,克服多疑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的时候,要运用理智的力量进行“急刹车”,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怀疑的对象,想办法加上一些“干扰素”,如:“也许是我弄错了”,“也许他(她)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像我想像的那么糟”,等等。条件允许时,可作一点调查,以澄清事实真相,也可以请自己信得过、人品又很正派的朋友帮助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清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想和推测。
(2)要信任别人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选择他作为你的朋友、同事或恋人,就应该充分信任对方,相信他是胸怀坦荡的,相信他不会做不利于你的事。当然,信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自己真诚待人、获取他人信任的同时也形成他人对你的信任。
(3)要学会全面、辨证地处世待人
要根据事实,实事求是地去看待人、处理事,而不要轻信流言,单凭主观想像看待问题。
(4)要及时释疑解惑
疑心的产生,必然有一些诱因,或者是对方的过失,或者是彼此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开诚布公地、及时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用善意的、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澄清事实,消除疑惑。
(5)加强交往,增进了解
多疑往往是彼此不了解、掌握有关信息过少的结果。多疑产生后,常常又加剧了彼此的隔阂。明了此理,就应主动地增加接触,在交往过程中客观地观察、了解和把握怀疑对象的有关情况,最好能与对方进行开诚布公的交谈,结果就会发现造成自己产生多疑之心可能是由于错误信息的传人;可能是由于一句不经心的玩笑引起的误会;也可能是一些庸人、小人搬弄口舌所致。这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长相知,才能不相疑。
(6)培养自信心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