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期而至的青春,带来了少年心理的急剧变化,也带来了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开始有了新的看法。“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爸爸妈妈依然把我看成小孩子?”“我把真心话告诉给老师了,可为何不被理解?”“因误解和性格不和,好朋友真的离我远去……”“心中有烦恼,我该向谁诉说?”……当这些问题在头脑中出现时,孤独就随之而生,烦恼也就随之产生。
记得有一部外国电视剧,片名就叫《成长的烦恼》,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青春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不安,别以为那只是电视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烦恼也是存在的:
青春期的躁动和不安;
经常为别人的误解而烦恼;
上课老走神,没法集中注意力听讲;
学习成绩不好,老挨父母的骂;
心中有了朦胧的感情,不知如何对待;
自己想要的东西得不到;
每一个人都有烦恼,因为每一个人都有需要,都有愿望。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实现不了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烦恼。有些需要和愿望正是人类某一阶段成长发展的课题,是合理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能够满足和实现的,克服了烦恼也就实现了发展的目标,我们该为这样的烦恼而欢呼。有些需要和愿望是不合理的,或暂时无法实现的,那么就需要我们对烦恼本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事情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至于使它成为发展道路上的一种障碍。不满足是进步的阶梯,而烦恼正是人对自己不满足、对现实不满足的一种表现,是因为你看到了已有水平与希翼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因为你希望一种发展、提高,希望自己做得更好的愿望。
成长中的中学生们,你们是不是已经开始觉得,探究自己的烦恼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当你有烦恼时,你会做些什么呢?是默默无语、垂头丧气地呆坐在那里,任凭无边的灰暗情绪把自己淹没?还是设想一个自己重见阳光时的欢快笑脸?
例如:当你遇到难题,苦思冥想了半天,还是做不出来,心理特别烦,你摔书、砸桌子、扔笔,心里想:我怎么这么笨啊?结果你越来越怕数学,自信心越来越低。这是一种消极反应——从而否认自己,压抑自己,思维走极端,整个人也变得冷漠。
当你遇到难题,怎么做也做不出来而心烦时,你会再努力一下,或实在做不出来就先放下干别的,听听音乐,玩一会儿,心想:有题做不出来是常有的事,或者去问老师和同学;或者自己再想想,再看看书,也许就会做出来的。所以你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这事一点儿也不会使你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是一种积极反应——从而重视自己,敢于表达,对一切都有合理的解释,并能采取积极的行动。
同学们,想一想,哪一种态度是明智的、可取的?当我们面对烦恼和困难的时候,我们该采取哪一种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