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
眼见得巨鹿局势一天比一天危机,前来求援的使者络绎不绝,已复国或正谋求复国的各路势力纷纷出兵,在其后不到一月时间内,先后有燕王韩广的部将臧荼、流窜北楚的前陈涉部将陈武、吕泽、王陵、自齐国内乱后留驻赵地的田间、田角、代地的张敖等近十支军队渡河援救,但非常遗憾的是,这近十支军队渡河之后见秦军势大,几乎无一例外地与早先率几万大军屯驻巨鹿之北的陈余一样,龟缩营内不敢进击!
既然你们不来惹老子,老子自是乐得清闲!见诸侯不敢主动进击,原本就对王离看不顺眼的章邯当然不会自找麻烦,在增派人马保证甬道畅通并排出探子随时注意援军举动后,基本没有任何作为!
章邯如此,那统帅着“强悍”边防军的王离又如何呢?有心无力!作为秦帝国显赫的将门虎子,他自然希望能一举攻克巨鹿后全歼援军,恢复自己家族、自己、长城军团的荣誉,但问题在于,他所统率的军队虽然号称秦帝国最精锐的军团,却早已不是当年北逐匈奴的那支铁血之师了,更何况扶苏自杀、蒙恬被羁后又进行过大清洗,处置了大批军中猛将,导致战斗力大幅下降——近二十万军力的庞大军团就是攻不下小小的巨鹿,那里还有闲暇去管那些援军?
***
写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问,历史上这陈余、张耳虽然声名显赫,但均非大将之才,坚守巨鹿的具体军事领导人是谁呢?为什么几乎无人提及他呢?为解决这个问题,鄙人百度、“狗狗”忙了半天,终于在《张释之冯唐列传》中找到了这位奇才!据《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后世的汉文帝曾对冯唐说:“朕在代时,朕的‘尚食监’高袪曾多次跟朕说起当年赵将李华坚守巨鹿的往事,使得朕每次吃饭都会想起巨鹿往事,你想必也知道李华其人吧,你觉得他怎么样?”冯唐回到道:“臣觉得李华虽然厉害,但似乎还比不上当年的廉颇、李牧。”文帝又问:“为什么呢?”冯唐说:“我的祖父曾是六国时李牧的部将,我的父亲则曾是秦末代国的丞相,与李华关系很好。”
——虽然李华几乎不见于任何史籍,但从这段记载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李华能在王离大军猛攻下坚守孤城半年,实是了不得的将才,而且在当时也是个有声望之人,只可惜太史公并没有为其作传!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要不是有李华,赵是绝对坚持不到项羽率楚主力介入的!
当然,虽然援军抵达后与秦军并无大的冲突,但并不等于说他们就一点行动都没有,从实际情况推断,他们应该也有过试图打破王离围困的行动,但不幸均夭折了!据相关史料记载,在王离围困巨鹿近两月之后,驻扎在巨鹿北面的赵上将军陈余曾因赵歇、张耳的一再催促而令张黡、陈泽率5000军力出战,结果没多久就被驻守巨鹿之北的秦悍将苏角杀了个干干净净!各路援军见此惨状,那里还敢出战?
他们的心中,应该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这楚军的援兵为何还没到呢?
***
在复起的后山东诸国中,楚国势力最大,在项梁死前已隐隐有诸侯共主之势,因此赵国第一个想到的求援对象、求援使者派得最多的当然是楚国!由是观之,太史公之“赵数请救”(《高祖本纪》)当为事实!那为何楚国的援军会姗姗来迟呢?推究起来,原因当不外乎以下两个:一是因为刚战败需要恢复元气,二则由于朝局动荡!
自迁都彭城之后,熊心虽然以霹雳手段趁项羽因项梁之死而无心军政的时机剥夺了项羽的军权,但毕竟这上万江东子弟是项羽一手召集训练出来的,熊心能剥夺项羽的军权,却无法割断项羽与这支军队血脉相连的关系!根据鄙人的合理推断,这熊心在迁都彭城至出兵援赵这段时间内,未必没有趁着项氏家族的内讧与项羽魂不守舍之际除掉这个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刺头”之心,但却因为顾忌“江东兵”的反对而不敢迟迟不敢动手!
此外,尽管他已尽全力提拔了拥有上万军力且得到“丰沛集团”全力支持的刘季,但他却因顾及与项羽并肩作战的兄弟情分而一直未明确表态站在自己一边,而虎踞彭城北的英布则更是除了项羽谁都不服,要是自己真敢对项羽下黑手,绝对将遭到英布的倾力反击!
而我们同时可以想见,凭项羽的雄才大略,在度过了项梁死后那段魂不守舍的不适期后,一定不会看不出熊心的阴谋,但他同时也明白,项氏家族是自己立足的根基,要是不能先整顿好自己的“家务事”,盲目出击并无胜算!由于并无任何史料借鉴,鄙人很难揣测出项羽在这段时间内是如何反击运作的,但不管如何,项羽的反击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大约在封吕臣之父为令尹、刘季为武安侯近一月后,熊心迫于无奈将项羽封为“鲁公”,爵位在英布、刘季诸人之上!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项羽本纪》)
——由此可以清清楚楚看出,项羽一直等到出兵援赵时才得封鲁公,受封时间要远远晚于刘季、吕青等人!
***
——一小时后再更新一至两章!希望各位兄弟能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