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主要是一种精神训练方式。先知说:“斋戒是盾牌,因此,斋戒的人不能介入肮脏语言。的确,一个持斋者的呼吸比麝香的气味还受安拉的喜悦,为了得到我的欢喜,他戒食戒饮:斋戒仅仅是我的。”(布哈里:30:2)为了取悦真主,一个人远离禁做的事,希望这样会使他离真主更近。他可以在他所喜欢的任何时间内吃美味佳肴,但他情愿挨饿;他可以喝冷饮,而他却禁止饮用,因为是真主的命令要他这样做。一旦诱惑来临,他就克服之,认为真主与他同在并注视着他。这样,神的存在就对他成为一个现实。“这就可以通过精神训练来强调斋戒”。斋戒也是精神锻炼的一种方式。恰如体力锻炼增强人的体力一样,同样,通过斋戒这种道德锻炼可以增强人的道德。
除了精神和道德价值以外,斋戒也有社会价值,这比礼拜还重要。在礼拜中,以完全平等为准则,富人和穷人、国王和乞丐在清真寺内肩并肩地站在一排,但在家中,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富人的肚腹填满了美味佳肴,而穷人仍然忍饥挨饿。穷人饿得饥肠辘辘,对此,富人全然不知。但是,随着莱买旦月的来临,这种社会屏障消除了。富人和穷人都同样戒止饮食。有足够食物的富人,也像穷人一样,不仅要经历一两天,而且要经历整整一个月。因此,在整个穆斯林世界,富人和穷人就处在同一水平,那就是都允许一日两餐。”这一功课在富人心中唤醒了怜悯心。正因为如此,在莱买旦月,对穷人的帮助就特别多。
哈吉或朝觐
哈吉或朝觐是伊斯兰的五大支柱之一。“哈吉”这个词的字面意义是为了旅行而对某一事物进行“修缮”。术语的意义为,为了做出必要的贡献而修缮拜统拉(天房)。朝觐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前提是他有足够的财力,可以担负去麦加的旅行费用。对此,《古兰经》说:“这是那些能够旅行的人对安拉的义务。”穷人就不必朝觐。
哈吉制度并不是一项新制度。在伊斯兰降临之前就早已有之。但是,在历史上这一制度的确切日期不明。根据《古兰经》,伊布拉欣是朝觐的奠基人。他建立了朝觐的主要要点。这些要点在我们先知出世时还存在。伊布拉欣重建了天房,穆斯林对天房高度崇拜。伊斯兰的先知采纳了朝觐制度,而且在伊历的第一年就命令我们朝觐。每年在哈吉月进行朝觐,同时,必须进行一些与此有关的仪式。
1.朝觐者,在洗澡并作过两番礼拜之后,脱去衣服,穿两块布,一块遮盖下身,一块遮盖胸前和肩部。头部外露。所有穆斯林,从国王到最穷困的农民都要遵守这一规定。这就叫“依哈拉目”(受戒)。这是每个朝觐者的基本义务。受戒可以在朝觐前的任何时间进行。妇女允许穿便服,但脸部要露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消除所有的职位、肤色和人种的区别。
2.朝觐者要发誓,克制世事,并连续不断地诵念“探里比耶”(兰白坎朗乎曼,兰白坎)。意义为:啊,真主,我们响应你的召唤。
3.朝觐者接着要作‘团瓦复’,即环绕克尔白,前三圈疾行,后四圈缓行。行经期妇女免于此项义务。
4.朝觐者接着亲吻建造在大寺内的黑石。吻黑石是因为它是卡尔白的角石。
5.朝觐者的下一个义务是,在一个叫伊布拉欣伫立处的地方做两拜礼拜。
6.朝觐者接着要做的是做“撒依”,即在朝觐月的第六日,从撒发山丘到曼尔卧山丘跑七趟。
7.朝觐者下来要在麦加大清真寺听虎图白或演讲。
8.在朝觐月的第八日,全体朝觐者向米那进发,这是阿拉法和麦加之间的中途,在米那度过一夜。
9.在第九日,朝觐者向阿拉发平原进发,在那里进行朝觐的主要仪式。在阿拉发的拉合曼山(恩典山)上聆听主持教长所作的演讲。从下午至日落的逗留叫“吾谷夫”或停留。若在这里不停留,朝觐则不完善。
10.在穆兹丹里发(位于阿拉发和米那间的小谷)做过礼拜后,朝觐者去米那的三个柱石,向每个柱石投掷石子。投石仪式完成后,朝觐者在米那宰牲,这是朝觐的结束过程。在这天献牲是为了纪念由依布拉欣奉献易斯玛依的事迹。
献牲后,朝觐者回到麦加,再作辞别环绕,至此,就完成了朝觐。有关朝觐的小的仪式是:从克尔白附近的叫“赞目赞目”(渗渗泉)中饮水;斋戒和投更多的石子并觐谒在麦地那的先知陵墓等。乌穆然或副朝除了在朝觐月的八、九、十日以外,可以在任何时期进行。
朝觐制度在伊斯兰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可以加强对伊斯兰的信仰,而且还作为团结全世界穆斯林的一种方式。在朝觐之际,来自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的穆斯林会聚一起,可以交流观点。这可以帮助给穆斯林世界带来团结。它还具有重大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大学者穆罕默德·阿里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在消除种族、肤色和地位的区别时像朝觐那样具有强大的影响。不仅各个人种和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天房前,作为真主的仆人,作为神圣家族的成员会聚一起,而且他们也穿统一服装,两片布块,再无别的东西来区分他们的高贵和低贱。”
对此,可以引述一下P.K.希提教授在这方面的评论,“多少世纪以来,这一制度一直作为伊斯兰的主要团结因素,也是在不同信仰者间最有效的纽带。它为黑人、柏柏尔人、中国人、波斯人、叙利亚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穷人和富人,高贵者和低贱者,为其友好和以共同的信仰为基础会聚一起提供了机会。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对消除种族、肤色和民族间障碍方面,伊斯兰似乎得到了最成功的方法,至少在自己的社会范围内如此。”
则卡提或施舍
则卡提或施舍是伊斯兰的五大支柱之一,伊斯兰的全部结构就建立于这些支柱上。在伊斯兰教里,就其重要性而言,则卡提仅次于礼拜,礼拜和则卡提在《古兰经》中频频提到,“则卡提”一词是来自则卡的派生词,其意义为成长起来或净化。根据拉格布的见解,则卡提是征自富人并施予穷人的财富。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给予穷人的财富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同时可以使给予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免于罪过。
则卡提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税,前提是他一年至少有四十卢比。则卡提的比率固定为每年富人财富的百分之二点五。没有财产的人免于这项税务。则卡提征自土地、牛,贵重金属(金银)和商业的生产。份额随财产的不同而异。如果是现金,则为四十卢比;如果是银子,则为五十二点五拖拉,黄金为七点五托拉。如果是各类商业,将价值估价一下,财产用白银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是动物,五峰骆驼出一只山羊或绵羊,三十条公牛或母牛或水牛每年出一头一岁牛犊,四十只山羊出一只山羊或绵羊。在土产方面,如果地是自然水源灌溉,就征百分之十的税;但是,如果是用水渠灌溉,就只征百分之五。一般来说,这种税都要自愿缴纳。
根据《古兰经》的命令,则卡提应该发放给下列接受者。“赈款只归于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穷困者”(9:60);则卡提发放给下列八类人:
(1)入不敷出的穷人。
(2)一无所有的穷人。
(3)则卡提的征集者。
(4)由于转信而被剥夺了谋生方式的新穆斯林。
(5)俘虏。
(6)帮助不能付债的债务人。
(7)遇到麻烦而且需要帮助才能到达目的地的旅行者。
(8)则卡提可用于保卫伊斯兰。
施舍有两类——义务性的和自愿性的。义务施舍叫则卡提,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自愿施舍叫算丹干。对算丹干没有固定的规定。凡是穆斯林可以在任何时候施舍。
伊斯兰是人道的宗教,而则卡提是伊斯兰中最人道的制度。为人类服务,改善穷人的境况是伊斯兰的一贯宗旨和目的。伊斯兰在观念上有了这一目的,就产生了则卡提制度。实施则卡提制度的这一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穆斯林社会有经济安全,防止财富在少数人的手中堆积。来自则卡提的最大益处是限制经济萧条和社会不安。资本家和劳工、富人和穷人、债权人和债务人、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内部冲突被施舍而化解。因为它通过一定的特权阶级的财富供养了非特权阶级,从而铲平了社会的经济膨胀,因此,则卡提通过维持经济平等,融洽了同伴感情和弟兄关系。则卡提旨在维持贫穷和奢侈之间的平衡。由于穷人从则卡提基金中享受了利益。其结果,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