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下旬,我去了汶川,在那儿建了一个小的儿童中心,里面照顾着将近100个受灾群众的孩子。有一天,我发现儿童中心的门口坐着一个老人,头发苍白,浑身僵硬。这个老人在5月11日的时候还有子女,有孙子,家里生活也不错,有汽车,有社会地位,曾经还是干部。
但是突然间地震了,他的儿子受伤了,媳妇一看丈夫伤得这么重精神受了打击,却还得死撑着在当地抗震救灾医院里面照顾丈夫。他有一个小孙女,失散了,找不着了。他家里的地,现在都堆满了泥石流。他家里的车,成废品了。他家里的房子,全没有了。他以前有存款,现在别说存折,连身份证都拿不出来,全被埋了。
这时,我们能理解老人家的愤怒。他的愤怒是自己这一生爱国爱党,什么坏事都没有做过,为什么这种事情就落到了自己头上,谁能给自己一个理由?其实,这没有理由,但是他那种因无理由地遭受生活上的重创的愤怒,我们能理解。当时他浑身僵硬,心理学上称这种状态为木僵状态。这时,如果你想拉他起来,是拉不动的,因为他所有的肌肉处于木僵状态。
这时候,他需要把这种愤怒全宣泄出来。刚才我们提到过,如果你想让他宣泄出来的话,是要承担风险的。现场也没有设备,不能给他检查,无法知道他的心肺血管有没有病。而且他年纪那么大了,在太阳下坐久了,他要是真中暑或者有什么突发状况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我得立刻让他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当时,我用的方式是这样的。我走过去,用最流里流气的北京小胡同的那种很恶劣的态度,一拍他的脑后勺,说:“别在这装死,我这里是照顾孩子的,你跑这儿干吗?”我甚至抬脚踢了他。
老人看我一眼,显然很生气。我又一掌拍下去,这次力道更重:“我说你呢。”他那种愤懑需要一个宣泄渠道,但是伤害他的是自然灾害,他没有宣泄对象,所以他的愤懑只能憋在心里。而我给他制造了一个可以宣泄的对象。
他那么大岁数了,说实话,老人比我爸的岁数都大,我用那样的方式对待他,我很难过,但我没办法,我要让老人找到能撒气的人。老人在我反复动作之后,终于被激怒,一下从地上蹿了起来。我知道激怒他的后果,早已做好准备,就在他蹿起来的一瞬间我扭头就跑。
老人一边追我,一边用伸手能捡到的任何东西朝我身上投掷,嘴里还用特别浓重的乡音骂我。他岁数大,追不上我。我跑了一段,站在那儿:“你接着追啊。”老人喘了口气,跟了上来,一会又停下了。我也停了下来:“你接着追啊。”
如此反复了几次,老人把想骂的全骂出来了,在宣泄的过程中,他的力气用完了。最后,老人瘫坐在地上,泪如泉涌。老人一瘫,浑身柔软了,那口气在追我的过程中也撒出来了。
虽然老人瘫坐在地,但是我不能立刻靠近他,于是我对身边的志愿者说:“快去,拉着老人的胳膊赶紧柔,然后跟他说说话,疏导疏导,劝解劝解,在生活上要给予照顾。”
对于处在极端情绪状态下的人来说,适当刺激他并使他发作不失为一种有效宣泄压力的方法。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安全,其中隐藏着哪些危险呢?
通过我的刺激,老人对于这场自然灾害的愤怒全宣泄在我身上了。这种方法虽然在老人身上好像起到了效果,但是是很危险的。第一,要是被他逮到了怎么办,他连骂带扔的,估计他要是真把我逮住了,咬死我的心都有。第二,当时现场没有任何设备对他进行身体检查,如果他在暴怒的追逐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那我闯的祸就大了,估计立刻就有“心理医生雷明在四川受灾群众的安置点上,跟四川的受灾群众产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和语言冲突,造成受灾群众中一位年迈的老者突发什么什么状况,然后怎么怎么着”的新闻了。因此,这样做是有危险的。我冒了这个险,幸运的是有效,老人把所有的愤怒宣泄出来了。
前面讲过,有员工一脚把领导的办公室门踹开,要找领导聊聊。作为管理者,如果你让情况发展到这种地步了,或者你让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内心深处积累了极端的情绪,那么会有很多可能性出现。你应该在他做出极端行为之前有所体察、有所发现,给他提供一些宣泄途径。
在职场中,如果某位大人物确实心理窝囊,气不顺,那么就给他找一些宣泄途径。你找一个员工或者一个搞人力资源的,惹他一回。这个“惹”字,包含各种各样的宣泄途径。你可以根据他的情绪倾向选择适合他的宣泄途径。如果他要愤怒,你可以激怒他,比如找个人跟他吵一架。吵完架,他心里就舒服了。因此,职场减压是需要技术性的,你要把他原有的情绪宣泄出来。
可见,宣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制造合适的渠道,让心理压力过大的人们排出积压在心中的压力。说、写、唱、跳,是宣泄压力最简单的四种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对于生活在办公室的职场人来说似乎不太适用。因此,我们介绍了几种宣泄方式,比如减压不倒翁、减压球、尖叫鸡、宣泄信箱等,职场人可以借助这些道具有效地排出压力。
中和——你快乐,所以让我也快乐
减压方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四种:遗忘、转移、中和、宣泄。前面我们已经讲了遗忘、转移和宣泄,下面我们来讲讲中和。
贩卖积极情绪:把你的快乐送给需要快乐的人
一桶黑火药,沾火就着,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炸了。如果一桶凉水倒在那火药桶里,火药受潮了,那就炸不了了。这就是所谓的中和。
压力感受的本质是情绪,以及情绪造成的认知偏差。情绪分两种,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让我们不快的压力造成的是消极情绪,消极情绪用什么中和?答案只有一个,消极情绪只能用积极情绪去中和。积极情绪获得的方式很多,其中有种方式就是花钱买,因为积极情绪是可以花钱买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职业,本身就是贩卖积极情绪给大家。比如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他每天贩卖的是笑声,而笑声就是积极情绪。再比如小沈阳,你买票去看他表演,不就为了高兴嘛,所以他每天也是在贩卖积极情绪。
我的一个客户,他们的刊物号称全国第一女刊,她现在是这个刊物的高管,算是走出了人生和事业的低谷。可曾经她也在人生和事业的最低谷垂死挣扎。她原本是另外一家刊物的主编,突然间那个刊物不办了,她面临无可挽回的失业。是因为刊物卖得不好?不是。是因为广告销售情况不好?也是不。是因为刊物的读者不多?还不是。原因只有一个,投资人不想干了,想把这笔资金撤回来干点别的。
本来她干得好好的,就这样失业了,真的有点窝囊。更糟糕的是,她是一个孕妇,正在妊娠期,遇到这种情况出现了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在生活中也不太注意,出了意外,孩子没了。在双重打击之下,她的情绪变得特别不好,开始跟丈夫吵架。
她丈夫盼这个孩子也是盼星星盼月亮盼了很久,突然间出这种意外也受不了,对妻子出了一口恶气:“你再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那咱俩的日子别过了。”她当时也是愤懑极了,说:“不过就不过。”这时,婚姻也出问题了。失业、孩子没有了、感情危机,这就像三根棍子,一根接一根地打在她头上。
这时候她打电话给我,因为我是心理医生,她什么都可以向我倾诉。她问我:“雷明,你觉得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对她说生活里还有甜美的爱情,她肯定听不进去,原因特简单,客观现实,来自客观的压力是她的丈夫跟她出现了感情危机,都打算去法院了。如果我对她说,你为将来想想,你儿子大学毕业的时候你不知该多高兴,她肯定也听不进去,因为客观现实是,她孩子还不知道性别就已经没有了。如果我对她说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需要你,她肯定还是听不进去,因为客观现实是,她的老板刚刚不需要她了,杂志没有了。所以,这时候我对她做任何逻辑层面的心理疏导都没用。
对这样一个同时遭受多重压力打击,处在极端情绪状态下的人来说,遗忘、转移和宣泄的方法都已经无法起到帮助他排出压力的作用。那么,中和压力的方法是否能够帮助他 走出低谷呢?
这时候,我没法和客观现实对抗,我只好拿着电话不接她这茬,先逗她:“真的?那你运气不错,人到中年,一切都能从头再来。”我一边强迫自己逗她,一边看着表,开始她一直在哭,我继续逗、继续贫, 20分钟后她笑了一次。我还继续贫、继续逗,调动我所有的幽默神经,想尽一切办法逗她,满嘴不说正经事,满嘴不说真正的生活,因为说真正的生活就是说她最伤心的领域。直到后来,一分钟她笑了四五次,这时我挂断电话,让她自己先缓一缓。等她的情绪稍微稳定之后,我再打电话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当她的消极情绪已经填满大脑,而所有的消极情绪都具有逻辑上成立的原因的时候,我只能这样做,先用情绪去中和情绪,先让她的情绪乐观起来,先让她的情绪愉悦起来,然后再和她讲道理。这时,不要管给她的积极情绪在逻辑上成立还是不成立。用积极情绪去中和消极情绪,这就是所谓的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