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妹子是对美食越来越着迷啦。从朋友圈分享到一块酥饼,也能吃出幸福感!重点是吃了还不算,还追根溯源,寻她千百度,拐了九九八十一道弯,把深藏民间的祖传秘制正宗传人云娘找到了,见了面,聊得欢,还拜师学艺呢。
老李虽然也是一资深吃货,但更注重把吃和玩结合起来做。因此,老李顺着微商落地生根的套路前行,越来越潜心研究乡村游、休闲游、淘菜游、摘瓜游、钓鱼游..同时也激发起越来越重的乡愁。
“乡愁”一词,听起来没人不懂,老李也没有查到出处,只是平时注意到多出现在离乡游子的思绪里,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所谓“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是“乡愁”的代表作。最有名的恐怕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它激起无数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
关于“乡愁”的解释,辞典里只有一句话,即“怀念家乡的忧伤心情。”这种解释有简单化倾向。“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说的就不是忧伤。
老李理解,“乡愁”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有忧伤、有苦涩、有甜蜜、有温馨。“乡愁”是乡音、乡情、乡文、乡俗、乡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乡愁”是一种怀古、怀旧、怀乡的情结,是一种对逝去岁月、逝去情景的思恋。“乡愁”是远去的记忆,“乡愁”是亲切的乡音,“乡愁”是浓浓的亲情,“乡愁”是人的情感世界中最敏感、最柔弱的部分。
“乡愁”,既抽象,又具体,既朦胧,又真实。它有丰富的物质载体,也有许多精神层面的东西。“乡愁”因每个人的出生居住地域、成长经历不同而不同,“乡愁”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年龄越长,“乡愁”越深。
“乡愁”之“乡”,不仅仅指农村,它是家乡、故乡、原乡的泛称,它包括了城市,是城乡的统称。“乡愁”,不仅是乡下人的情结,只要离开家乡的游子,包括城里人都会有。
老李跟一些投资家交流过,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应该是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一种对“乡愁”的追逐,是人们心中难以抑制的冲动。人的“乡愁”,有各种各样的精神动因和物质动因。有的思念亲人,有的牵挂家乡的祖屋,有的怀念那熟悉的环境,有的难忘家乡的口味,有的虽然去的不是自己的家乡,但他要找的就是那种感觉。所以,“乡愁”是每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情结。这种“乡愁”,虽然有的埋藏得很深很久,但随时都在萌动,一有机会,它就冲腔而出。这也就是中国人一到节假日就想回家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人总想叶落归根的根本原因。
一种对“乡愁”的寻觅,是人们难了“乡愁”情。近年来,中国有点“乡愁”难觅了。由于片面地追求高速度、高增长,过分地依赖土地经济、房产经济,加上理念上的盲目西化,规划设计上的盲目崇洋,使城市千城一面。许多地方拆旧城,建新城,建的是全世界都有的高楼大厦,拆除的是别人永远没有的古街古巷古建筑。有的地方拆除真文物,建造假文物。使本土文化、本地特色、城市个性迅速消失。在农村,由于过度地追求城镇化率,盲目地赶农民进城、追农民上楼,使我国的自然村快速锐减,这些消失的自然村,不但青山绿水,环境幽静,而且一村一貌,有的还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是许多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千城一面的城市,快速消失的村庄,使多少游子感到故乡难寻,古土难回,乡情难觅。
记住“乡愁”,有多少人意识到应该是旅游产业的历史责任啊!“乡愁”难觅了,怎么办?除了纠正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大力开展文物古迹的保护,减缓村庄的消失外,旅游应当承担留住“乡愁”的历史责任。首先,旅游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它应该承担起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责任。旅游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以游客为本,以游客的需要为需要,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增强吸引力。“乡愁”就是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融入更多的“乡愁”元素,让人们找到“乡愁”,了却“乡愁”,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其次,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决定了它能够承担起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责任。旅游产业分布面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许多都带着“乡愁”;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新的业态不断推出,特别是一些古村古镇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无景点旅游”的推出,使一些消失的“原乡”得以重现,失去的记忆得以找回,内心深处的“乡愁”得以了却。
专家的见解究竟影响有多远有多深呢?留住“乡愁”其实应该是旅游吸引力的灵魂。这几年,乡村旅游热,古村古镇热,就是人们追逐“乡愁”的集中表现,因为这几种类型的旅游,都较多地集中了“乡愁”的元素。这一现象进一步说明,旅游能够留住“乡愁”,反过来也说明,只有做出“乡愁”,留住“乡愁”,旅游才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因为,留住了“乡愁”就留住了记忆,留住了情感,留住了文化,留住了个性。
那么旅游怎样才能做出“乡愁”呢?还要看能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然少破坏。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意,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生态面貌,少搞开山填土,不搞移山填湖,更不能破坏它的山形走势、天际轮廓。尊重原貌少拆旧。在开发古村古镇、古街古巷类旅游资源时,要尽量尊重原貌,充分体现“原乡”原真性,切莫因图奢华搞大拆大建,更不能搞整村搬移使原乡消失殆尽。尊重历史少发挥。开发建设有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史实依据的旅游资源时,要把充分尊重历史作为一条基本原则。特别是开发关系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伟人的重要活动的资源,更不能随意更改、无原则地发挥。尊重个性,一个城市、一个村庄、一个景点,之所以能分出你我他,是由它的个性决定的。一个人之所以有“乡愁”,能够记得住“乡愁”,也是某一特定的东西,即它的个性决定的。这种个性,有的表现在文化上,有的表现在风格上,有的表现在建筑形态上,有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有的表现在某一特定的标志性物件上。
去掉什么?保留什么?是相当明白易懂的事情。
“去伪存真”。要善于鉴别哪些是原生态的,哪些是后来才有的;哪些是本土文化,哪些是外来文化;哪些是本村、本乡、本城特性的东西,哪些是移植的东西。在鉴别的基础上,把原生态的、本土的、特性的,能让人们记住“乡愁”、留下“乡愁”的东西做足做好。
“去繁存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似象”、“不像”等问题,往往是不尊重它的现实,片面地追求完美、追求奢华、追求体量,人为地增加好多不应有的东西,把事情搞得太繁杂,使产品失去原真性。殊不知,大美若简,简单的才是真实的。所以,要善于跳出传统思维,懂得从简单中保持真实,从真实中体现美感。
“去形存神”。这里的“去”要作为“少”来理解,即旅游产品要让人留得住“乡愁”,不但要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要少注重形式,多注重内容。所以,要挖掘文化,做足文化,深邃内涵,靠文化引发人们的思考,用故事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产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乡愁”,除了让游客能看到外,也要能够听到。老李想,自己一个做文化的传播者,当然应该努力去把那些最能打动人、最能反映当地特色的人、事、物编进项目、融入产品才是,把当地最能引以为傲的事编进去,把当地脍炙人口、代代流传的故事编进去,还要深入挖掘普通人的趣闻轶事,让乡土文化与特产美食,逆风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