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是成功演讲的关键
如果想克服演讲时的恐惧心理,先要弄清自己为什么害怕当众说话,只要对症下药,肯下功夫,就会把它变成一种动力,而不是一种阻力了。
爱默生说:“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更能击溃人类。”诚然,有过公共演讲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演讲台。有些人因为紧张害怕甚至不敢说话,或者说话显得拘谨不自然。
路瑟·古利克在他的《有效率的生活》一书中说:“10个人中,找不到一个能让自己保持最佳姿态的人……你一定要把脖子紧紧贴住衣领。”他建议人们每天都进行这种练习:“缓慢地吸气,但要尽量用力。同时,把颈部紧紧贴住衣领。即使是很夸张的动作,也不会有害。这样做的目的是直接让两肩间的背部能挺直。这也会使胸部加厚。”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人们心中的名气可是不小了。但李阳并非生来就是英语天才。小时候的李阳害羞、内向、不敢见陌生人、不敢接电话、不敢去看电影。1986年,李阳从新疆实验中学高中毕业,经过一番拼搏,考进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李阳的成绩名列全年级倒数第一名,英语连续两个学期考试不及格。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李阳已有13门功课不及格。
偶然的一次,李阳发现,在大声朗读英语时,注意力会变得很集中,于是他就天天跑到校内的空旷处去大喊英语。为了坚持下去,他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告诉很多同学他要每天坚持学英语、喊英语,使自己的心理上产生如果一旦放弃别人会一起嘲笑的刺激预期;另外,他还邀请了班内学习认真的一位同学陪着他一起大喊英语。经过不懈的“疯狂”,在当年的英语四级考试中,他的成绩高踞全校第二名,一向考试总不及格的李阳突然成为一个英语高手。
初尝成功的李阳,从此开始迈上奋发进取的人生道路,他发现,在大喊的时候,性格开始发生改变,内向、自卑、害羞等人性的弱点在大喊的过程中被击碎了,精力更加集中,记忆更加深刻,自信逐渐建立起来。这种方法在他的身上取得了成功!于是他暗下决心:“疯狂到底!”李阳对“疯狂”的注释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忘我、忘物、忘时!排除一切杂念,克服胆怯,树立信心!打破传统、突破极限、淋漓尽致地挑战自己的潜能。”
著名演讲家刘景斓认为,演讲也是这样,只有不怕当众丢脸,敢于当众登台,才会从害怕讲到不怕讲,从不会讲到会讲,从讲不好到讲得好,直至最终取得演讲的成功,获得掌声与喝彩。
那么如何克服怯场的心理呢?以下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
1. 做好准备
林肯曾说:“我相信,我若是无话可说时,就是经验再多、年龄再老,也不能免于难为情的。”对付怯场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告诉自己对本次演讲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自己的选题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听众也很有吸引力,而且也收集到了大批的资料。演讲稿也紧扣主题,已经反复练习了多次。
2. 减少心理压力
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对于不切实际的期望要有客观的分析。如果把演讲的意义片面夸大,甚至把演讲与个人终生的成就、事业和幸福等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么演讲还未来临,就已经是惶惶不可终日了。要学会给自己放松,在演讲前,可以做做深呼吸。目的是给自己提供充分的氧气,帮助自己在演讲中更好地控制声音。同时,也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更好地放松身体和思想。
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年轻时口拙而木讷,刚到伦敦时,拜访朋友都不敢敲门,常常要在人家门口徘徊20分钟。后来,他鼓起勇气参加了“论辩学会”。为练胆量、练演讲,他不放弃一切机会同对手争辩。经过一段时间,终于从害怕讲话到喜欢讲话又到能言善辩,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演讲家。
他一生共做过700多次的成功演讲。有人问他是怎样练演讲的,他说:“我是以自己学溜冰的办法学讲话——我固执地、一味地让自己出丑,直到习以为常为止。”
3. 临场发挥
逐字逐句地背诵讲稿,很容易在面对听众时遗忘,即使没忘,讲起来也会显得十分机械化。美国总统林肯曾说:“我不喜欢听刀削式的、枯躁无味的讲演。”背演讲稿对演讲者可能是一种必要的准备方式,但是,背诵依赖的是机械记忆,逐字逐句的记忆不仅耗费演讲者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形成演讲者心理麻痹。实际的演讲过程中,一旦出现怯场、听众骚动、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则容易出现“短路”现象。因而,在准备演讲中我们只要准备好大概的提纲,根据自己的语言、思路充分发挥,更能打动听众。
4. 处理“怯场”要冷静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称雄排坛数年的中国女排,在与苏联队一场比赛中,不仅以0∶3败北,而且第一局竞创纪录地吃了零分,其中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基础,而在于心理的崩溃。
演讲中的怯场同样也是一种心理崩溃的反映。事实上,当怯场现象发生时,只要有所准备,掌握必要的技巧,也可以顺利度过这一危机期。当意识到自己出现怯场现象时,不要惊恐慌乱,抱着平常心,不要好强求胜,也不要过分地强调自己的怯场紧张心理。通过呼吸调节法消除自己的紧张感,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杂念和干扰。当自我感觉十分紧张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时时记住,既然你已下定了决心,那就要大踏步地向前,并深深地呼吸。事实上,在开始演讲之前,应深呼吸30秒,这样所增加的氧气供应可以提神,并能给自己勇气。
把握好演讲中的情感因素
真情实感是演讲的灵魂,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演讲者必须借用一定的形式,否则感情的表达就不畅快,效果也不会很好。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也是演讲生命力的源泉。“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这里的推心置腹就是指话语真诚。所谓“真”,是指不矫揉造作,不言辞虚浮,能够保持说话人的自我本色。所谓“诚”,就是真心真意、不掩盖、真情流露。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要使对方感受到情感的真实,说话人的话语一定要受到发自内心的充沛的情感支配。一位作家曾说:“说话人装着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痛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的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古希腊城邦雅典面临马其顿王国的入侵,面临亡国和失去自由的危机,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曾经作过一次著名的演说,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他热情洋溢地说:“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也应当为自由而战斗。”
从这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词句中,人们看到了一颗真挚的拳拳之心,他的演讲,激励了无数的希腊人从聆听演说的广场直接奔赴战场,连向家人做一声道别也认为耗费时光。他的敌人,马其顿的国王腓力见到这篇演说词,也感慨地说:“如果我自己听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连我也要投票赞成他当我的反对者领袖。”
感人心者莫先呼情。惟有炽热的情感,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演说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过成百上千听众的眼睛的。
美国著名政治家林肯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真诚的品格。
1858年他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
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实事求是之意,才能取悦于你的演讲对象,使他们接受你的思想。一个演说者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开出的只能是无果之花。若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只是用“人工合成”的感情,虽然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骗取不到听众的心。因为心弦是不会随随便便地让人拨动的。若要使人动心,必先使己动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秘书口授反击法西斯战争动员的讲稿时,“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他的这次演说动人心魄,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
真情是演说最好的技巧。在演说中,唯有真诚的情感,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才能唤起群众的热诚,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有位小说家说得好:“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而每位演说家都应当是一位艺术家。这是一个公开的秘诀。这如同英雄的本领一样,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无以得到别人赞同。
有位大学生发表演说时有这样一段话:
“在生活中有棱角的人常常遭人非议;而我认为,一个不被争议的人,是个近乎平庸的人。世界在非议中被认识,真理在非议中被确立。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往往由于被激烈地争议,反而更强烈地闪耀出心灵的光辉!”
这段谈论受主观感情的支配,不需要交待论据,也不需要论证,它在抒情中洋溢着演说者或悲或喜、或憎或爱的情感,流露出演说者的思想,因而获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
演讲中的情感抒发固然十分重要,但感情是受理智支配的,这个理智,就是要表达演讲的主题。演讲时要时刻牢记演讲的主题,时刻把握感情的阀门,注意控制感情的流量。有的演讲者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一到伤心处就涕泪交流,泣不成声;一到愤慨时就语不成句;一到高兴时又笑得前躬后仰,手舞足蹈。结果,听众只知你在台上喜怒无常,根本听不清、弄不懂你在哭什么、气什么、笑什么。这样,又怎么能与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
与人沟通言辞应朴实无华
语言的魅力在于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其强大的说服力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魅力与才华。为了使人明白易懂,要尽量避免用艰涩词汇。说话时用语艰深,不但不能彰显学问,还会弄巧成拙,引起别人怀疑,以为是在故弄玄虚,卖弄自己,正如老子所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934年,中央警卫团刚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同志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其他部队抽调来的,他们从炮火纷飞的火线上调来,都普遍不安心,想重返前线直接和敌人厮杀。叶剑英了解到情况后,召开了全团大会。会上,他提高嗓门大声说:
“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
这话把大家弄懵了。接着,叶剑英缓缓解释道:
“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人没脑袋行不行?”叶剑英追问。
“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领导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不能!”
只几句话,说得警卫战士心里亮堂堂的。
叶剑英没有正面解释警卫团有何重要意义,而是以一个极其通俗的比喻,紧接着连发几个问题,步步紧逼,把战士们心中的疙瘩一下子解开了。
在生活中,因为我们的说话对象多是普通人,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选取那些让人一听就懂、一说就明白的事例去作比喻,这样,人们在谈话时就不会因听不懂喻体而无法体悟其中更深的本体意思。
著名作家丁·马菲说过:“尽量不说意义深远及新奇的话语,而以身旁的琐事为话题做开端,是促进人际关系成功的钥匙。”
一味用令人咋舌与吃惊的话,容易使人产生华而不实、锋芒毕露的感觉。受人爱戴与信赖的人,大多并不属于才情焕发,以惊人之语博得他人喜爱的人。
尤其对于一个初识者,最好不要刻意显出自己的显赫,宁可让对方认为你是个善良的普通人。因为一开始你就不能与他人处于同等的基础上,对方很难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摆出一副超人一等的样子,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抗战胜利前一天,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友人们为他送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愣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张大千面对社会名流,以诙谐的语言增添了宴会的气氛,展示了其身为画坛宗匠的才华。值得注意的是,在说话时要用普通话,这样才容易与人沟通,以免造成语言方面的障碍。
精彩的开场白激发听众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演讲的开场白最不易把握,要想三言两语抓住听众的心,并非易事。如果在演讲的开始听众对你的话就不感兴趣,注意力一旦被分散了,那后面再精彩的言论也将黯然失色。因此只有匠心独运的开场白,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场上气氛,在瞬间里集中听众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内容顺利地搭梯架桥。
那么如何做好开场工作,以下几点对演讲者可能有所帮助:
1. 借景生题
一上台就开始演讲,相信很少有人会有兴趣听下去,可以借助眼前的人、事、情、景,把听众融入到演讲中来。
1863年,美国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竣工。落成典礼那天,国务卿埃弗雷特站在主席台上,只见人群、麦田、牧场、果园、连绵的丘陵和高远的山峰历历在目,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立即改变了原先想好的开头,而从此情此景谈起:“站在明净的蓝天之下,从这片经过人们终年耕耘而今已安静憩息的辽阔田野放眼望去,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隐隐约约地耸立在我们的前方,兄弟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我真不敢用我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打破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的这意味无穷的平静。但是我必须完成你们交给我的责任,我祈求你们,祈求你们的宽容和同情……”
这段开场白语言优美,节奏舒缓,感情深沉,人、景、物、情是那么完美而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据记载,当埃弗雷特刚刚讲完这段话时,不少听众已泪水盈眶。
2. 引人入胜
演讲时获取听众注意力的方式随题材、听众和场景的不同而改变,一般可以运用事例、逸闻、经历、反诘、引言、幽默等手段达到此目的。
麦克米兰石油公司副总裁迈克斯·艾萨克松在一次演讲的开头便运用了引言和反诘的方法来吸引听众:
“我们都知道,演讲是件很难的事。但是请听听丹尼尔·韦伯斯特是怎么说的吧:‘如果有人要拿走我所有的财富而只剩下一样,那么我会选择口才,因为有了它我不久便可以拥有其他一切财富。’那么,为什么许多有才华的人偏偏害怕演讲呢?”
3. 激发听众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