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24100000045

第45章 斯人已逝,“誓碑”永恒(1)

赵匡胤生前殚精竭虑,为大宋帝国略定了根本性格局。他省略了革命性的激进与激荡,在邦国治理方向上,开辟了许多后人不及的德政、仁政。他恪守“天下目标”,保持光明心态,以“简、俭、慈”的胸怀与操守推演天下文明,及殁,有《太祖誓碑》传世,为中华政治文明开创了亘古未有的“文明时势”,立德、立功、立言,足可不朽。

春季不得“采捕”

赵匡胤,史称“太祖”,这是他的庙号。史上对他还有一个称号“艺祖”。但为何又称“艺祖”?考据大家顾炎武《日知录》专章说到“艺祖”时,已经认为“不详其义”。但顾炎武也说明:“艺祖”,历代多有此类称谓,不独赵匡胤一人,大略意思应该是“大祖之通称”。我认为“艺”有“开辟”“草创”“树立”“文明”之义,当与“始祖”意思相近。《尚书正义·舜典》谓尧帝祖先为“艺祖”,后人解释“艺祖”之“艺”有“文”的意思。“艺祖”,就是“文祖”,“文祖”就是“最初的祖先”。故称谓赵匡胤为“艺祖”,等于说老赵是大宋始祖、开国之君。

他所开创的大宋帝国,在省略了革命性的激进激荡之后,在邦国治理方向上,开辟了许多后人不及的德政、仁政。在传统中国的帝王“圣君”谱系中,他受到的赞誉和价值影响力,可能确如船山先生所论,仅次于汉光武帝刘秀。

与光武帝刘秀一样,如前所述,赵匡胤也是一个恪守“天下目标”而不是“政权目标”“部落目标”“寡头目标”或“个人目标”的人物。

老赵的“天下目标”甚至涉及生态思想。

《宋会要辑稿·刑法》有一条“禁采捕”,说太祖建隆二年二月十五日,曾经下诏,要求春季不得“采捕”,诏书说:“鸟兽虫鱼,宜各安于物性;置罘罗网,当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仍为定式。”

这里说的“国门”就是古人说的“九门”。传统儒学经典中就有关于“时禁”的政策规定。《礼记·月令》就说过季春之月,捕猎的用具之类,“毋出九门”。九门,不仅包括都城的大门,也包括“近郊门”“远郊门”以及各类关隘之门。相当于国家各个重要的通行卡子口。“置罘罗网”,都是捕猎工具。在季春时节,这些东西不能在以上卡子口通过。这就是“时禁”。

为何要有“时禁”?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人都看到了“生态保护”的生态伦理意义,但更深一层的意思其实是“民生”方向的。因为有“时禁”,所以可以不必竭泽而渔,这样,黎庶所需就总有“余食”。因此,“时禁”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为了黎庶俗世利益而设计的“民生”政策。

但还有比这层意思更深邃的思考,那是伦理哲学方向的设计。在传统儒学理念中,有一种“敬畏生命”的思想,这是直接源自于《周易》中关于“生生不息”理念的思想。在这类思想的照临下,儒学认为“仁”,可普及万物。仁是天地之生气。万物各有其存在之理由,且各有不同之“物性”,或者胎生,或者卵生,等等,在这种差异性存在中,天地间“阴阳之气”各得其所。因此儒学主张“各正性命”,“无相夺伦”。

帝制时代,文明时期往往要在春季下诏,颁布“时禁”。赵匡胤显然继承了这一儒学传统。这类“时禁”对于养成祥和天下,是有功能意义的。

赵匡胤时代,民间已经有火葬。但老赵认为火葬不佳。为此也下一份诏书道:“王者设棺帜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也。近代以来,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

古来王道制度设计棺椁和墓葬标识等物品,建立封丘坟垄制度,是为了醇厚人伦统一风化。近代以来,很多火葬,对古礼很多违背。自今以后应该禁止。

老赵不同意火葬。火葬看上去节约土地,其实一样占地,而尸体火化并不比土葬更“低碳”。当然老赵所谓古制,在今天已经有所更化。但老赵当初在葬式问题上的意见是出于“厚人伦而一风化”的,这种圣贤发心,值得今日回味。

老赵的光明心态

大宋对宗亲的抑制,可能是历朝罕见的。太祖太宗之时,宗室近亲受官,亲王之外,一般都到殿直、侍禁、供奉官这类散官为止,出了五服的宗亲,更是有所裁损。这类制度一直延续到大宋末年,所以终大宋一世,没有戚党之患。

皇族中有人犯法,除了少数例外,一般也不姑息。乾德二年,有一宗正少卿赵砺,因为犯了赃罪,就给予了决杖若干、除籍为民两个惩罚。

老赵对自己的光明心态很自信。他憎恶种种卑鄙行径。

汴梁皇宫最初是后梁太祖根据自己的府第修建的,名为建昌宫。到后晋时改名为太宁宫,周世宗居此做了修缮,但与长安洛阳等地的皇宫比较,还是“未尽如王者之制”。于是老赵要求改建,仿照洛阳宫殿的规模。宫殿严格按照中轴线布局。殿成后,老赵坐在正殿,令人打开面前所有的门,可以一直看到宫外。

然后,他对左右说:“这些门也像我的心,哪怕有一点点邪曲之念,人们都能看到。”

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老赵这种心态的光明与他近于多元价值观的现代意识相关。他知道物之不齐乃是常态,不会为了求得表面的“统一”而削斫物之本性。

宋朱弁《曲洧旧闻》记录一个故实,说大宋建国初,有个管理竹木场务的监官,看到堆积的竹木长短不一,上章要求将场中的竹木一律截削整齐,如此摆放起来岂不更是好看!老赵是又好气又好笑,在他的章奏后批示道:“汝手足指宁无长短乎?胡不截之使齐?长者任其自长,短者任其自短。”你手脚上的指头脚趾难道没有长短吗?何不截了它们让它们一般齐?长的就任它长,短的就任它短!

据记录者朱弁说,老赵这份“御批”,到北宋末年宣和年间,他还在亲戚家看到过。

老赵知道身居九五之尊,纵情快意无人可以制衡;但他更知道,在无理性的恣意之后,很可能正在犯一个错误。世界很大,不是为我赵匡胤一个人的存在而存在。故老赵有了儒学所倡导的“三省”(多次反省)精神,总是在快意之后,自我反省。

有一天罢朝,老赵坐在便殿,很长时间快乐不起来。左右看到他情绪低落,就来问是何缘故。老赵说:“你们以为做了‘天子’是个容易事啊?刚才就为了图一时快意,指挥一事,但现在想来是个失误。所以乐不起来啊!”

还有一次,他去打猎,忽然从马上坠落,大怒,拔出佩刀来将马刺死。但是很快就后悔了,叹息道:“我耽于逸乐,打猎找快活,干的都是危险的活儿。是我自己跌落马下,马有什么罪?”

从此以后不再打猎。他甚至还因为喝酒过量可能的失态而自省,他对左右说:“朕每因宴会,乘欢至醉,经宿,未尝不自悔也!”这样,他对臣下可能不同于他的价值观,也有了宽容。

“生长”出来的风景

老赵喜欢便宴,常常很随意地宴请宗亲大臣、读书人或外国使节。有一次宴请很多读书人,翰林学士王著乘着酒醉喧哗不已。老赵认为他是柴荣时代的大臣,对他很客气,见他已醉,就让人把他扶出去。但王著不肯走,反而靠近屏风,掩袂痛哭。左右等于把他拽了出去。第二天有人来上奏,说王著逼近宫门大恸,是思念周世宗。

老赵说:“这家伙是个酒徒。在世宗幕府时,我就知道他。没关系。一个书生哭哭世宗,又能做些什么呢?没关系。”

宋人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录了老赵很多这类故实。书中说,“太祖豁达”,得到天下后,有些在老赵“微时”待老赵不很友善的人物,也在朝中做官,赵普就多次说到这些人,准备暗中加害他们,老赵看出赵普的意思,就说:“不可!若在红尘中,人们就能识别谁是未来的天子、宰相,人人都去找天子找宰相去了!世上哪有这类事!”

赵普因此看出了自己的卑污,从此以后不再说这类事。老赵的宽容,不仅在“爱育黎首”(爱护百姓)方向,还在“臣服戎羌”

(以德服人,招徕远方之人)方向。陕西为古秦州,那里有个夕阳镇,生产大型木材,有森林绵亘,看不到边。但这些木材只对当地的“戎羌”部落有利。大宋建国后,有很多营造(建筑)的工程,需要大量木材。尚书高防知秦州,辟地数百里,在当地建筑堡垒要塞,招募兵卒千余人为“采造务”,同时对当地的“戎羌”部落约定:“渭水之北,归戎羌所有;渭水之南,归秦州所有。”这样一来,果然就获得了上好木材数万本,制作了连排木筏从渭水运往京师。后来“戎羌”部落率领帐下部族,从渭水中拦截木筏,杀掉运输的兵卒。高防与“戎羌”大战,史称“剪戮甚众”,还活捉了几十人,捆缚到狱中,上报给朝廷。

但太祖闻讯,并不高兴,反而非常同情秦州的“戎羌”部落。他说:“夺其地之货产,能没有争战吗?这样只会增加边州的困扰!不如罢之。”于是下诏,慰抚当地的酋长,厚厚赏赐他们,抓起来的“戎羌”,都赐给袍带,遣还原来的部落。此举感动了当地“戎羌”好几个部落,都哭着表示感谢。后来更上表,愿意献出当地盛产美材的林场五十里。

大宋王朝的历代君王都从老赵这里继承了天然的宽容精神,就宽容而言,赵宋王朝超过了历代王朝,有资格获“宽容”主题的“集体荣誉奖”。我说“天然的宽容精神”,是说,“宽容”,在老赵这里不是沽名钓誉“做作”出来的风景,而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风景。

理解老赵的“宽容”,可以看看船山先生的评价。船山在《宋论》中评价老赵,用了“简、俭、慈”三个字。简,就是简洁,不生事。俭,就是俭朴,不奢华。慈,就是仁慈,不酷虐。这之中,首要在“简”。按政治哲学考察,这个“简”字实在是攸关保守主义精神的一个绝大命题。

船山先生的意见是,“求之己者,其道恒简;求之人者,其道恒烦”。由于“烦”,军政反而紊乱,刑罚反而复杂。后世儒者经常“挟此以为治术”,认为要有建树,要建不世之功,要推动历史进步……但正是这类堂皇情绪,反而背离了儒学正见。老赵不如此,行政简、军政简,一切从简,有所不足,自我反省。他不去外求,不去要求他人如何如何,订立什么责人之章程,而是自我做起。要天下俭而不奢,自我先做到俭而不奢;要天下做到仁慈隐恻,自我先做到仁慈隐恻;要天下行事由简,自我先做到行事由简。

太祖做事一向就是崇尚简易。五代时公文处理有“文牍主义”特点,很烦琐。按朱熹的话说就是“须要三省下吏部,吏部下太常,太常拟差申部,部申省,动是月十日不能得了”。赵匡胤办理公文与此不同。

《朱子语类》记录一段故事。说当时蜀中一州军变,这应该是极重要的大事。有人来报要求差人管摄军马。当时朝廷负责军事的枢密院差使使臣公干,拟文上报太祖,内一人姓樊,注云:“此人清廉可使。”太祖就此人姓上点一点,就下批四字云:“只教他去。”公文后面又有附录说明:“杂随四人,某甲某乙。”太祖又批其下云“:只带两人去。”又有附录说明“:某童某童,大紫骝马一疋,并鞍辔;小紫骝马一疋,并鞍辔。”太祖又批其下云:“不须带紫骝马,只骑骝马去。”带个普通马去就可以了。然后即刻通知有关部门作速差遣该州知州,后面有铨曹(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相当于今日之组织部门)拟写的任命书。大约只隔一二日,到任的文书就到了。枢密院派来的兵马监押才到,那位知州也到了。赵匡胤行文派遣就是如此简洁利落。

老赵要拣选一批京官监督管理在京的各类仓库。这类工作偏重事务性,比较缠人,一般比较爱端着点的官员或小文人不屑于去做,称之为“浊务”。但帝国要运转,就少不了这类事务性工作。事实上,孔夫子早年也曾有过“浊务”工作经历,大宋帝国,有出息的大臣,也往往不惮于做这类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帝国秩序与结构,有此分工。有一位工部侍郎本来也在拣选名单中,但他认为自己有“清望”,有美好的令名,不愿意沾这类“浊务”,就推辞不干。对这类官员,老赵的方法很简单,回答他说:“惟致仕乃可免耳。”只有退休才可以不去做。如果不退休,就要服从朝廷安排,去做。这个处理方法,省略了很多麻烦,也不必过多解释理应如何。这位工部侍郎为了维持“清望”,选择了退休。

大宋的“天下目标”不是“发展”而是“太平”。一般来说,由官方主导的“发展”程序会出现种种政策倾斜。即使制定政策者皆为圣贤都难免出错,官方的圣贤与民间的圣贤一样,都是理性有限的物种,在“发展”的政策倾斜中,如果杂入“寻租”活动(一般来说,是一定会杂入的),“发展”就成为官方的牟利借口。按自发秩序原理,发展与否,是民间根据“看不见的手”自我推演的程序。官方无须倡导。因为官方不一定知道哪些该发展哪些不该发展,老赵也不例外。他即使身为“圣君”也不能保证国家的发展可以按照他的意图愿景渐次展开。传统儒学基本上不讨论“发展”问题,道理在此。

善言《易》者莫如昭素

老赵不致力于“发展”,将天下目标简洁地锁定为“太平”,一切皆由民间自发地去推演。

乾德二年(964)春正月丁未,老赵下了一道诏书,规定:

县令、县簿、县尉,非公事不得到村落。

这是传统“皇权不下县”的“旧贯”。民间如何“发展”,由民间自行演绎。这种源于保守主义精神、源于儒学“仍旧贯”的智慧,成就了大宋的繁荣。

大宋经由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代百年,基本上奉行一个“简”字,君王们看到天下有不足,自省中反求诸己,故天下安定。到了仁宗朝庆历年间“议论始兴”,延续到神宗熙宁年间,“法制始密,舍己以求人”,从这以后,太祖赵匡胤以“简”为核心的“德意”渐渐泯灭。

船山称:“得失之枢,治乱之纽,斯民生死之机,风俗淳浇之原,至简也。知其简,可以为天下王。”军政得失的枢机、国家治乱的枢纽、万民生死的钥匙、风俗好坏的本源,其道,都是至为简洁的。知道这种简洁,可以使天下达致王道。而那些不懂“简”,总试图有所兴作,并打着儒者的旗帜,其实是泛滥于申不害、韩非子之间的法家做法,距离儒学远甚。

“反求诸己”也是儒学的智慧。

《论语》孔子有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孟子》更反复陈说此义:“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后一个比喻很精彩。说“反求诸己”就像几个人竞赛射箭一样。射箭者要“正己而后发”,如果射箭不中,没有理由埋怨竞赛对手,应该反过来想想自己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因为自己射箭不中,要求他人射中,是没有意义的。之所以能够“反求诸己”,是因为心下先存一份戒惧,知道人的理性有限,不可能在暴戾恣睢中达成正当愿望。故君子有所不为,而鄙夫则无所不为。元佚名《宋史全文》说一事。有个高人名叫王昭素,说此人少年时就读圣贤书,有志行。据说他有一次装修房屋,房间里堆了些木料,有个小偷穿墙而来,因为有木料靠墙,他进不来。王昭素察觉后,就将室内所有的东西扔到房外,对小偷说:“你快拿着东西跑吧,再不跑会有人来抓你啦!”小偷很惭愧,丢弃了东西不拿,逃了。王昭素还著有《易论》三十三篇,很多人跟着他学《周易》。

开宝三年三月,老赵听到了他的大名,就在便殿召见他。当时王昭素已经七十多岁了。老赵问他:“你为何不出仕啊?以至于我这么晚才见到你。”王昭素愧谢说不会做官。老赵知道他对《周易》有研究,就让他讲《周易·乾卦》。

讲到《乾卦》中的爻辞,说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时,王昭素敛容道:“此爻正当陛下今日之事!”

于是引援证据,话语中对老赵多有劝谏性质的“微旨”。

同类推荐
  • 猴爷

    猴爷

    这是一个抗日老人的传奇一生,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现在这些浮躁的年轻人,一切都是浮云,只要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身后自有公正评说
  • 大明天下

    大明天下

    崇祯上吊,被人砸晕。救命稻草,救亡图存。霸不霸,看你的。
  • 大唐唯一的厨神

    大唐唯一的厨神

    方初穿越到异世界,开局就被老爷爷带走练剑,苦修十年,等老爷爷去世了,方初本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潇洒的剑仙,没想到……本书又名《剑道通神的厨子》《我都满级了,你告诉我该去新手村了!》
  • 教皇奥古斯都

    教皇奥古斯都

    睁开眼,是1605年的罗马,自己阴差阳错当选了教皇。在这个火药与冷兵器交织、黑暗与光明汇聚、智慧与愚昧并存的时代,各国明争暗斗,局势风云诡谲,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欧陆。在这段血与火谱写的历史中,我的名字,叫奥古斯都;我要做的,是恢复罗马帝国昔日的荣光。从罗马到罗马,这条路有多远?书友群群号:1034136130,欢迎加入。
  • 倾国郡主之军临城下

    倾国郡主之军临城下

    名为千凤,封号安羽。世人只知她性情高傲自大,肆意妄为。身为女子,镇守家国。旁人只道她只凭身份高贵,表面将军。作为公主,独居一宫。友人明白她内心挣扎不已,痛苦不堪。明明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却亲手将母亲推向了毁灭;明明是自己无端闹事,他却一次次地迁就。国有难,她直接军指京城……家有危,她选择只身潜行……隔阂终究会消除,偏见还是要掰正……国家安定,她,便是倾国郡主;国家危难,她,也会军临城下。
热门推荐
  • 尘世中一颗不变的心

    尘世中一颗不变的心

    她,奈雪音,奈家大小姐。她,沐雨瞳,沐家大小姐,她们是闺蜜,是死党。他,慕容阡墨,原本冰冷的他,为了冷漠的她变得腹黑。他,夜辰。同她一般性格百变,却在她面前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性格,Ta们能否在一起?
  • 刀气纵横

    刀气纵横

    男主段云个性顽强勇敢,在这个以刀为荣的异世里,刀口染血是必须的,每天和异族拼命,和同类刀手拼命,也在和命运拼命。刀手们每天浴血奋战的圣品是水和食物,所以刀就是生命是所有,为了提高自己,段云穿越沙漠,练就刀魂诀心法,靠着战斗的本能,一人对付两个沙河骷髅狼……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靠着刀纵横异世,成为强者。
  •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熟悉(如对心理效应词条和具体的传播活动)但又有些陌生的内容。它是以词典的形式,把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等)联系起来,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
  • 末世之文明传承

    末世之文明传承

    人类的末世在第十个年头结束了,不过不是出现了某某人类英雄大杀四方,进而带领人类杀破黑暗兽、冲出地球、走向宇宙、制霸银河系云云很简单,人类被灭掉了而夏炎这个战斗力为五的渣渣竟然成了最后一个死去的人类,盖因为他获得了一套牛叉的躲避身法,不过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突然悟了,然后很风骚地提着大刀冲向了满世界的黑暗兽,或许是老天见不惯他的猥琐,一道雷把他劈回了末世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可怜的狐狸

    可怜的狐狸

    主要讲的是一只乌鸦在淘水喝的过程中,因为水源在瓶里。他够不着,非常的伤心。
  • 末世之将军传奇

    末世之将军传奇

    外星入侵,末世危机.一部小说,一个世界。全新的存在于幻想中的真实,没有繁琐,没有脑残。创新为最大特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明末沐府

    明末沐府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兵百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不姓朱。
  • 邪经

    邪经

    圣上帝以《圣经》创人世,邪上帝以《邪经》造魔界。第二次圣邪大战中,《邪经》无意中流入人世,引发了比圣邪大战更为激烈的斗争......《邪经》何去何从,圣与邪到底孰是孰非,而人性究竟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