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魏丕传》载,作坊使魏丕负责军机器械的备采修缮工作多年,讨泽潞、伐维扬、下荆广、收川峡、征河东、平江南,一系列战役,太祖赵匡胤都要提前告诉他,让他准备大军所需器械,史称“无不精办”。
更有一个说法让人惊叹:旧时的床子弩射程是七百步,太祖“令丕增造至千步”。弓弩能够射出到“千步”之远,这是一个世界性纪录。古来之“步”作为一个常见的计量单位,究竟有多长,诸说不一。一般以为“一步五尺”。这就意味着“床子弩”的射程在千米以上。
史书说魏丕参与了宋初的各场战役,其中包括“下荆广”,也就是包括攻下荆湖和两广的战役,两广,就是南平。故可以据此推断,潘美以弓弩射击象阵,应该就有魏丕改良后的“床子弩”。所以我猜测,潘美行营,必有“床子弩”和“床子弩手”。这种战弩,弓弦当用上好牛皮制作,挂上钩楯之后,那种扳机,不必担心“走火”,因为扣动它,要用斧头才能敲开。故“床子弩手”都是一些身强体壮的人来担任,属于大宋精兵队伍。
束手无策刘鋹投降
当着两军遥相窥见,缓缓推进时,潘美或魏丕应该在计算“床子弩”的射程。一旦南汉军“象阵”进入“床子弩”射程之内,一声令下,弩箭就会依次飞出。我想象宋师的弩阵也应该是若干横列的梯队,第一列射出弩箭之后,迅速低腰后撤,第二列就会补充上来,然后是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到第一列后退的弩手重新装好弓弩时,第二轮循环又重新开始。然后还有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弩箭断续而有力,在集中起来的时间段内,箭镞如雨,连绵不止。锋利的箭镞可以钉入城墙,也应该可以射透大象厚厚的皮肤。我想象这些弩箭有的会射中大象的嘴,有的会射中大象的耳轮,有的会射中大象的眼睛……大象在疼痛中开始返身奔逃,有一些会在深深的箭镞刺透后跌倒。乘坐大象的士兵纷纷坠落。南汉士兵在大象的踩踏中宛转呻吟、失声尖叫。就这样,李承渥的象阵会反过来向他冲击、碾压。疼痛的大象,冲荡中有了癫狂的风景,像后世的坦克一样,带着低沉的哀嚎,隆隆滚过。南汉兵已经全阵大乱,人人只顾慌乱逃命。兵败如山倒,伏尸几十里,十万南汉兵狼藉一片,活下来的皆作鸟兽散。史称韶州都统李承渥“仅以身免”,跑回广州。潘美进入韶州。南汉韶州刺史辛延渥看到宋师之盛,知道南汉不敌。
于是在潘美授意下,写信规劝刘鋹投降。刘鋹心动。但南汉阉党们却煞有介事地分析或战或降,最后结论是:
辛延渥所论是一派胡言。于是,刘鋹下令开挖广州东面的战壕作最后的困斗。
但这时候南汉朝堂内,一个像样的将帅也派遣不出来了。宫媪梁鸾真以为可以轻取富贵,再次推荐了自己的儿子郭崇岳,她认为自己的宝贝儿子有“将才”。刘鋹也确实找不到更多人来带兵了。一面派人监视潘崇彻,一面又令郭崇岳为招讨使,与另一位宫人植廷晓统众六万人屯于广州东面的马迳,环列栅栏,以拒王师,此地距离广州百余里。
转眼过了腊月到正月,已经是开宝四年春正月,公元971年2月。就在这时,潘崇彻向宋师送来了降表。
潘美大喜,知道南汉已经再无像样的人才值得忧虑。他即着人带潘崇彻回汴梁向朝廷奉告。
赵匡胤得到潘崇彻也很高兴,他能理解此人的投降与忠诚和背叛无关,潘崇彻是“忠而被谤”的人物。他抛弃的是一个不值得为之效忠的伪政权。他的投诚犹如殷商的微子抛弃纣王投向周武王。这是知天命、顺天命的明智之举。
潘美加快了平定南汉的速度。当月,大兵向广州挺近。克英州、雄州的多处州郡,广州已经成为孤城。刘鋹知道大势已去,派来了请和的使者,说条件好说,但暂请宋兵缓师。潘美根本不和他讨论缓兵问题。他看到从韶州向广州一带的路上山高险峻,怀疑刘鋹有埋伏,就干脆带着这个请和的使者迅速通过了一路险要关隘。到了栅口,又逼近马迳,马迳附近有山,从这里可以直瞰郭崇岳大营。潘美见南汉营中队伍不整,旌旗散乱,知南汉气数已尽。
但潘美生性谨慎,还是不想硬攻南汉大营。他采取了老办法,试图与郭崇岳野战。于是,多次令游骑挑战,郭崇岳坚壁不出。
郭崇岳并非以守为攻,他只是胆怯,不敢应战。此人从小就是个阉人,被养母带入宫中,根本不懂战阵。他带领的又都是诸州败兵,六万将卒,无人有斗志。他除了求告鬼神保佑,已没有任何胆气与韬略面对宋师。
植廷晓对郭崇岳说:“北军乘席卷之势,其锋不可当,吾士旅虽众,但都是战阵败卒,现在不驱策而前,等于坐而待毙。”于是,植廷晓领前锋据水而阵,令郭崇岳殿后。但潘美大军迅即渡水,与植廷晓力战,大败南汉军,植廷晓战死,郭崇岳奔还。
消息传到兴王府,刘鋹第一次开始用自己的脑袋考虑后路。他勉强搜罗了大船十余艘,载满宫中宝物、嫔妃,准备浮海逃难。他也许有一个如意算盘:可以到海外任何一个小岛上去度过不失富贵的后半生。但是他还没有上船,船却不见了。再探,得到的消息是:有一个平素为刘鋹所信任的宦官,自己带着亲信和十余艘大船南下逃亡了。
刘鋹大惧!到了二月,他百般无奈,派遣亲信奉表乞降。但潘美根本没有回复刘鋹,直接将南汉使者派人送到东京汴梁去了。潘美观察到南汉兵所结营栅都是木竹,因此一边筑垒休息,一边与转运使王明以及诸将商议道:“他们编竹木为栅,我军若以火攻,他们必然溃乱。当其混乱之际,我以锐师击之,万全之策也!”于是分遣丁夫数千人,每人持两把火炬,从间道直至敌营。
到了夜晚,丁夫燃起火来,一时万炬俱发。正好有东北风刮来,火借风势,连营几十里,一片火海。
南汉兵在惊扰中组织起敢死队来冲击宋师。潘美挥兵急击,史称“鋹众大败,斩数万计”。广州东大门已开,潘美遂率大军向南汉首府开进。龚澄枢、李托与内侍多人商议道:“北军之来,不过是贪图我国的珍宝罢了。现在咱一把火把它们全烧了,让番禺(广州)成为一座空城。北师要是看到没啥好贪图的了,占了空城,必不能久驻,到时候就会自己北还了!”计议停当,于是纵火焚府库、宫殿,史称“一夕皆尽”。
几天后,宋师到达白田(今广东从化附近),刘鋹在束手无策、百计莫施的绝路中,嘴里叼着玉璧,身着素服,开了城门,投降。
灭南汉剪除恶政
潘美按照太祖的制令,接受了他的投降。大军进入广州兴王府。
这时刘鋹后宫的阉宦有百余人盛服来见潘美,意思是要讨个前程。潘美冷笑道:“祸乱南汉的,正是这些阉人!扫灭此等人物!”下令全部斩首。
随后,潘美以露布告捷。露布,是一种不加缄封的公开文书。有些捷报甚至就写在旗帜上,由驿传使者一路张扬,要各地皆知。几天后,南汉大捷的消息传到汴梁。凡得州六十,县二百一十四,户十七万零二百六十三。太祖赵匡胤据潘美文书,连续下诏,首先下大赦令:平常大赦时也不赦免的罪人,这一次也都赦免了。又下诏告诉潘美:原南汉一些不合理的租税全部蠲除;欠租全免;亡命山林者释罪;民饥者发廪赈济;停止买卖良家人口;原南汉政权所有为害士庶的恶政要除掉。
史称“岭表遂安”。
刘鋹体型高大微胖,眉目稀疏,有口才,心灵手巧。龚澄枢等人烧毁府库后,还在灰烬中留下最美的珍珠四十六瓮。到汴京后,他用这些珍珠穿成链儿,亲手结成鞍勒献给老赵,结构精密无双。
老赵将这个东西传示给各位宫官看,史称诸官对手艺的精巧“皆骇伏”。老赵也很喜欢这个玩意,给了他一百五十万钱作为酬报。同时也对左右说:“刘鋹好工巧,遂习以成性。倘能将这个心思移到治国方面,岂至灭亡哉!”
刘鋹在南汉时,常置鸩酒毒杀臣下。到汴梁后,有一天老赵到讲武池宴会诸臣,从官都还没有到,刘鋹先到。老赵就命左右先赐他美酒。刘鋹一见大惊失色,捧着杯子眼泪掉得哗哗的。他对老赵说:“臣承继祖业,抗拒朝廷,以至于要王师征讨,罪实在是当死。陛下不杀臣,在这个太平时代,臣做一个大梁庶民心愿就足了。愿能让我活下去,以此来全陛下生成之恩。--臣不敢饮这杯酒啊!”
老赵听后大笑道:“朕推心置腹待人,哪有此事!”当即命人将酒取来自饮,另外给刘鋹换酒。刘鋹大惭,顿首谢过。
老赵最后封赏刘鋹为恩赦侯、左监门卫上将军。后来又封为彭城郡公,去掉恩赦侯之号。此人一直活到宋太宗时代。
《宋史全文》引吕中评论说:
以汴梁之地,视江南为近,视岭南为远,何先远而后近耶?盖闻刘鋹奢侈,则曰“吾当救此一方之民!”则先取南汉,所以拯民命。江南亦有何罪,但“卧榻之侧,岂容鼾睡”,则后收江南,所以一天下。
按照地缘关联看,大宋混一天下之程序,确实应该是先下江南,后下南汉,但因为刘鋹酷毒过甚,于是太祖有“吾当救此一方之民”的汤武之举。也许这是个借口,但这个借口合理合法而且正当,无可非议。南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荒诞的朝廷之一。但就是在这个小朝廷里,也有明经达理的人物。我在整理南汉史时,看到清吴兰修撰《南汉纪》引《嘉靖广东通志》记录了南汉一个叫胡宾王的人物,就很感动。我以为这才是我要在乱世寻找的圣贤人物。胡宾王,少年好学,学问渊博。南汉时中进士,对经史都有独特理解。
累官做到中书舍人、知制诰。刘鋹淫虐,胡宾王辞官归家。开始撰写南汉国史。他从刘谦开始,到刘鋹做《五主传》,又选《纯臣传》《具臣传》《乱臣传》《宦官传》《女谒传》等,凡十二卷。刘鋹亡国,胡宾王将书定名为《刘氏兴亡录》献给大宋。后来大宋开科考试,他又登进士,做了大宋的翰林学士。
这人是在无道邦国独善其身的人物,按儒学标准,他所行的是最合适的中庸之道--士大夫处世,面临无道邦国,不合作行恶,也不抗命招祸,更不自弃浮尘,而是隐退在家,为时代做一记录。黄宗羲所谓“明夷待访”说的就是这样的立身行事。关于南汉史料,说胡宾王事迹的不多,特意在此补上一笔,以示我对圣贤人物的敬意。
李煜花钱买和平
宋太祖赵匡胤受禅代周的当月,给南唐李璟发去了一封书信,讲述了自己历仕大周太祖、世宗、少帝三朝,是一个“三事之臣”,但被士卒“推戴”,不得已做了中原之主,“勉从禅让,若坠冰渊”,勉强接受禅让,但战战兢兢如坠深渊。又称颂李璟有“雄才”“武略”,“备观兴替,深识变通”,观察到历代兴亡,深深地懂得变异通达之道。希望两国间能“共保欢盟,永安疲瘵”,共同保证友好盟邦关系,永远安定疲惫病重的黎庶百姓。这封书信见于明代刻版的南京地方志。从这信看,老赵很希望能得到南唐与后周时代的“欢盟”,让天下疲惫士庶得到五代战乱以来难得的安宁。这个时期,因为契丹和北汉的威胁,内部藩镇的控制系统尚未理顺,中原战乱之后的疲敝亟需休养生息,故老赵暂时没有平定南唐的计划。他做了两件事,让李璟甚为心安。第一件事,将后周显德中擒获的江南降将三十四人放归南唐;第二件事,平定李重进的扬州叛党后,南唐有大臣杜著、薛良,背叛南唐投靠大宋,并且献上《平南策》,老赵将杜著斩首,将薛良发配。
这格局,很有划江为界,推演南北朝第二的态势。李璟很感动,在接到老赵第一封信后,就派出了使节到汴梁来庆贺老赵登基。半年后,又派出使节向老赵进贡乘舆服御。从此以后,南唐将进贡视为一项制度规定。南唐自淮上用兵,割江北,臣事于周后,每年都要有贡献,当时李昪留下来的府藏都已经空竭,但李璟仍然不敢懈怠,将原来给后周的进贡接续下来,转给大宋。南唐的铸钱越来越少,物价腾贵。于是专门铸造当十的大钱和当二的小钱,以此来应对战后的经济危机。
李璟不希望再开边衅,宁肯花钱买和平。而老赵也同时回报给李璟更多的友善。李璟从金陵(今南京)迁都洪州(今南昌)后,老赵派遣通事舍人专程到洪州来劳问。不久,李璟病死,后主李煜即位。当时李璟因为与后周开战,自贬帝号,称“南唐国主”,李煜出于孝心,想为乃父追复帝号,但又不敢自作主张,于是向老赵请示。如果承认李璟是“皇帝”,则等于“天有二日”。但老赵不计较这些,答应了李煜,还派人到江南来吊丧。于是李煜追谥父亲李璟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
传说李璟病重时,食不下东西,只能闻闻荷花的香味,偶尔喝一点甘蔗汁,这病很像是胃溃疡或胃癌。他亲自写了遗令,说就留葬西山,累土数尺为坟,不要起陵墓,并且说:“违吾言,非忠臣孝子!”但后主李煜不忍听从这个过于简朴的葬礼,还是将遗体迎回了金陵。据说李璟在迁都途中曾遇一个李昪时代的高人名叫史虚白。李璟问他:“处士隐居,必有所得乎?”史虚白回答:“近得渔父一联:风雨揭却屋,浑家醉不知。”这意思是说:南唐正在面临毁坏祖宗基业的巨大政治风暴,但房屋的主人却一点感觉都没有。史称“李璟闻之,为之变色”,但还是赐他粟帛让他走了。
不关心政治的皇帝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他是李璟的第六子。当初李璟有意将王位传给兄弟李景遂,也做“兄终弟及”的打算。但长子李弘冀谋杀了叔叔李景遂,李璟最后废黜了李弘冀,不久,李弘冀死,李璟最后将王位传给了李煜。
史称李煜“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朝中为权力而争斗时,李煜“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他天性似乎就不关心政治。
据说李煜长俩瞳仁,史称“重瞳”。据说历史上只有圣人才可能有“重瞳”,如仓颉、虞舜,就是俩瞳仁。但后来医学认为这是一种眼疾,属于瞳孔发生粘连,因此有了畸变。又说李煜还长了两排牙,史称“骈齿”。据说也是圣人之相,如帝喾、周王,就是两排牙。但后来医学认为这就是所谓的龅牙。李煜神骨秀异,笃信佛教,曾经自叹道:“天下无周公、仲尼,君道不可行。”于是自己专门写了一部《杂说》,有百篇文章,记录了他志向。证明他有儒学思想背景。但因为“佞佛”,观其一生,这些儒学思想背景没有成为他的主要的思想资源。
但他有好生之德。有一次,到山中去打猎,看到一只母猴撞上了铺设的猎网。李煜到了现场,这个母猴居然流下了眼泪,还懂得磕头,多次用手指点自己的腹部。李煜很惊奇,就命令人看守。当晚,这个猴子生下了两只小猴子。
李煜很受感动。回到朝廷后,就到大理寺去看犯人,亲自审理案件,很多案子都得到了从轻处理。有一个应该被判处死刑的妇人,因为怀孕,所以当初定的处理意见是:生下孩子后,再处决。不久这个犯案的女人生下两个儿子。李煜感到与山中的事情有感应,于是没有判处这个女子死刑,只把她流放到远处。但这件事被人非议,认为没有遵从法律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