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现在请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的孩子撒过谎吗?你又是怎样对待的呢?其实,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而定。但是,撒谎的行为却是无论如何不能纵容的,它可以发展成欺骗、虚伪、狡诈等等不良品性,会毁掉一个原本品质优秀的孩子。用对孩子最奏效的方法,坚决地阻止他撒谎吧,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他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列宁于1820年出生在伏尔加河岸的辛比尔斯克城,即现在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是一位具有民主进步观点的中学教师,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是一位医生的女儿。
列宁的母亲玛丽亚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是她非常注意孩子的教育。在小列宁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在做活的时候,特意选择了一个房间,窗户面向院子里的花园,这样,她可以随时看到孩子们在干什么,有时候,她为他们无忧无虑的玩耍而高兴,有时还被逗得哈哈大笑,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可以观察到孩子们的心灵和品质。玛丽亚觉得,这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一次,小列宁把自己的一条裤子送给了班里非常贫穷的同学,玛丽亚知道后对儿子的善良夸赞不已。又有一次,列宁为了保护受大同学欺负的弱小同学,遭到了大同学的毒打,回家后,母亲一边为他擦药一边表扬他的勇敢和正直,鼓励他不要怕。小列宁是个好孩子,但是也曾有过撒谎的毛病。
有一次,他和妈妈一起去姨妈家做客,他高兴极了,因为姨妈家有几个表兄弟,小列宁非常喜欢和他们做游戏。一进门,他们就大嚷大叫地玩开了,在房间里窜来窜去,开心极了,但是,忽然,小列宁一不小心,撞在了桌子上,桌上那个精致的玻璃瓶“砰”的一声落在地上,碎了。妈妈和姨妈听到声音急忙赶来,问是谁打碎的。孩子们齐声说:“不是我!”
小列宁犹豫了一下,也跟着喊:“不是我!”妈妈一眼就看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是她并没有当面揭穿小列宁。她也没有表现出生气,一句话也没有说。她想等待儿子自己主动说出真相,认识自己的错误。母亲沉默的暗示使小列宁受尽了“折磨”,他好多次想跑到母亲膝前,跟她说出事实,求她原谅自己,但是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玛丽亚依然沉默着,并不时暗示儿子,撒谎的人是连父母都不会信任他的。就这样,她一直耐心地等待着,她相信儿子有一天会主动“坦白”,跟自己认错。因为她暗地里观察,发现小列宁玩乐时没有从前那样无忧无虑,不再爱说爱笑,好像受着某种煎熬,非常不安。她有时候有些不忍心,但是,一想到疼爱孩子也不能对孩子的错误有所让步,她就继续沉默着。
终于有一天,小列宁默默来到她面前,流着眼泪跟母亲原原本本讲了自己的过错,最后他乞求地说:“妈妈,您会原谅我吗?您还会爱我吗?”玛丽亚高兴地说:“孩子,妈妈就等着这一天呢,只要你知道自己错了,敢去面对它,以后不再犯,妈妈怎么会不原谅你呢?妈妈和以前一样地爱你!”
孩子有时候出于各种原因难免会撒谎,对于这个坏习惯怎样纠正呢?列宁的母亲意识到最重要的是让儿子自己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因为自己的不诚实而感到难为情,从而产生诚实的良知。在儿子的思想斗争中,诚实的良知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永恒的真理:家长对孩子热切的期望、坚定的信心和无私的帮助,将是我们孩子将来成功的重要保证。常有些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可能不是那么聪明,不是那么出色而对孩子感到失望,甚至把这种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对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没有信心,自卑起来。却不知,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消极,长此以往,就会思维僵化、反应迟钝。实际上,人类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天赋。一个天才儿童的智力数与平常儿童的智力数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的天差地别。做父母的应当找出一个平庸孩子的天才,善于发现我们孩子的长处,对于孩子喜欢的事物,应当设法帮助他。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孩子努力发展他自己的天赋。而更重要的是,为人父母者,自然有自己的责任,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孩子的希望和信心,尤其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这是父母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父母的“言传身教”
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说,教育子女不能不被称之为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非凡之处并不在于成就一件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于成就子女伟大的人格。这样的影响力是无穷的,甚至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父母对孩子良好的教育,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回报社会的间接方式。
欧洲历史名城柏林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一是城内河流湖泊众多,河流两岸、湖泊周围森林茂盛,所以柏林有着“森林与湖泊之都”的美誉;二是柏林人充满活力,喜欢说话,善于辩论,对外来人亲切和善,有问必答,乐于为陌生人指路导向,一副热心肠,所以外地德国人爱称柏林人是“柏林尖嘴”。
贝耶尔出生在柏林。但他却是一个例外,成天寡言少语,只顾埋头学习和做事,不善言辞,有时见到陌生人尤其是女人,说起话来还结结巴巴,根本算不上是“柏林尖嘴”。
当贝耶尔10岁生日那天,他原以为爸爸妈妈会像其他小朋友的父母那样,为他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可是这天一早,母亲却领着他到外婆家里去,消磨了一整天。为此他心里非常纳闷。晚上回家,母亲在路上边走边对贝耶尔说:“我生你时,你爸爸41岁,还是一个大老粗。现在他跟你一样,正在努力读书,明天还要参加考试。我不愿意因为你的生日,耽误他的学习。他现在这么大年纪还在坚持学习,多么不容易呀,你忍心去打扰他吗?”母亲娓娓而谈,如雨露一般,点点滴滴滋润着贝耶尔幼小的心田。他长大以后回忆说:“这是母亲送给我10岁生日的最丰厚的礼品。”
贝耶尔的父亲曾长期在普鲁士军队服务,官至总参谋部陆军中将。他虽然出身行伍,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但是日常工作很繁忙,没有时间学习。50岁时开始学习地质学,周围的人对他冷嘲热讽,他全然不顾。贝耶尔的母亲深知丈夫的心志,全力支持他学习。
贝耶尔在上大学时,他与父亲随便谈起凯库勒教授。凯库勒教授那时已经是德国有机化学的权威了,年轻气盛的贝耶尔随口对父亲说:“凯库勒吗,只比我大6岁……”父亲立刻摆手打断了他的话,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问道:“难道学问是与年龄成正比的吗?大6岁怎么样,难道就不值得学习吗?我学地质时,几乎没有几个老师比我大,年龄比我小30岁的都有。”此事对贝耶尔的震动很大,教育极深,后来他常对人讲:“父亲一向是我的榜样,他给我的教育很多,最深刻的算是这一次了。”
贝耶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先在柏林大学学习了两年物理和数学,后因在陆军服兵役一年,学业间断。1858年先后师从本生和凯库勒学习化学。本生和凯库勒都是德国当时著名的化学家,本生发明了发射光谱仪,并发现了铷、铯两种新金属;而凯库勒则在睡梦中悟出了苯环的结构。在两位名师的指导下,贝耶尔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20岁那年,他获得了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此后贝耶尔完成了多项使化学界轰动的研究工作。37岁时,他出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誉满欧洲,慕名求教者纷至沓来。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他们将来的人生中的永远的老师。父母的语言、行为常常会对孩子产生极大影响,不论你是刻意还是无意的行为,总有一双天真的眼睛在你背后默默地学习,并且会记在他们脑中整整一生。
戴高乐夫妇和他们的弱智女儿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不仅是法兰西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值得称赞的父亲。
戴高乐夫人将要分娩的时候,不幸遇到了一场车祸,当场昏死了过去,经过医生的及时抢救才终于转危为安。不久,他们的女儿小安娜便诞生了,可是遗憾的是,由于夫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了大量的药物,致使小安娜生下来就是一个迟钝弱智的孩子。
这在当时引起的舆论是很大的,各种媒体纷纷传言戴高乐夫妇将会丢弃那个迟钝弱智的孩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戴高乐及夫人却没有一点厌烦、嫌弃的表示,她对丈夫说,宁可放弃自己所有的地位和金钱,也要让安娜享受一个正常孩子所拥有的欢乐和幸福。戴高乐十分同意妻子的解释和观点,他激动地说:“不是安娜自己要求到人间的,这是我们两个人的责任,我们必须要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为了使安娜生活在一个更祥和、更宁静、无人打扰的环境里,戴高乐夫妇节衣缩食购买了一处环境优美的住宅,使安娜既可以避开众人古怪的目光,又可以安静地与父母在一起。让安娜从心理上感觉自己是一个和别人一样的孩子。
戴高乐身材魁梧,智力超群,身居高职,外表看上去十分威严,似乎令人难以接近,但是对这个女儿却十分温和、慈祥。他对安娜的每一个要求做到尽量满足,几乎是从不拒绝。随着小安娜的逐渐长大,每天吃过饭后,戴高乐总领着女儿的手围着花园散步,还不时地为她讲故事、唱一些快乐美妙的歌儿。
有一次,小安娜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哭哭啼啼,不喝水,不吃饭,也不愿睡觉,戴高乐想了很多办法哄女儿,可是安娜却怎么也不肯安静下来。于是,戴高乐想,之前那些哄女儿的方法,恐怕安娜已经腻了。于是戴高乐绞尽脑汁地想,可是三天过去了,女儿的情绪还是没有好转。戴高乐想既然哄不好她,那就分散她的注意力吧,于是他手舞足蹈地乱比画一气,谁知——安娜看着看着竟然不哭了。戴高乐以为女儿的情绪好了,高兴极了,谁想他一放下手,小安娜又“哇哇”地大哭大闹起来。戴高乐仿佛又找到了小安娜的嗜好似的,立刻又充满激情地舞动起来,这次他不是乱舞,而是有情节、有表情、有节奏,像是一幕精彩的哑剧,看得小安娜发出“咯咯”的笑声,戴高乐也笑了,要知道让这样一个孩子发出一声快乐、幸福的笑声是多么不容易啊!从此,只要戴高乐一有空就陪女儿听音乐,给女儿表演自己独创的哑剧,甚至,他自己工作累了,也以给女儿表演哑剧来放松心情,因为他在享受一种叫“天伦之乐”的真正幸福。
戴高乐是唯一能使小安娜发笑的人,为了和女儿进行更好的沟通,戴高乐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去聋哑学校学一些标准的手势。回来后,他还教给女儿,他要让女儿学会和别人进行沟通。他还经常带安娜出去玩耍,安娜玩起来很疯,不管自己多累,每次戴高乐都坚持到最后,一直到小安娜玩得疲倦了,伏在爸爸的怀里甜甜地睡着。多少年如一日,戴高乐陪伴女儿的时候,从来没有急躁和厌烦过。即使在二战流亡期间,他也没忘记把女儿安娜带在自己身边。戴高乐一生节俭,却为安娜设立了专用的委托金,并以自己撰写回忆录的版权费作了抵押。
安娜在即将欢度20周岁生日的时候,不幸被肝炎夺去了生命。安葬仪式结束后,戴高乐夫妇含着热泪,站在女儿的墓前久久不愿离去,好像还有许多话要和孩子倾诉。天已经黑了,戴高乐才对妻子说:“走吧,现在她已经和别人一样了。”安娜去世后,戴高乐总统在痛苦中决定:将安娜生前住过的房子改建为“安娜·戴高乐基金会”办公处,决定继续帮助和女儿一样弱智的孩子。
小安娜是不幸的,她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弱智的孩子,小安娜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戴高乐这样的父亲。尽管戴高乐是一个国家的总统,尽管他日理万机,正是这种责任与爱的双重作用,让他的一生焕发着人性的光辉,他说:“要做好一个国家的总统,首先得做好一个孩子的父亲。”
诚然,这种不幸和幸运,其实都在于为人父母的一念之间。一个孩子已经遭遇了这种不幸,为人父母者是选择让他幸运?还是让他更加不幸?与其悲伤,不如振作,把全部的爱灌注到孩子身上。爱过的人,会感到艰辛,但是还是会感到幸福更多吧。
和孩子“约法三章”
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但是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其实,稍稍留心,我们也能想出许多办法: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定一些约法,或者共同协商一些事情,既能帮助他们改掉身上存在的缺点,又不会让他们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乐于接受。
我们所熟悉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的作品充满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辛辣无情的嘲讽,似乎是一个很尖锐冷漠的人。其实,在生活中,他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写的小说一样充满了幽默、轻松的情趣,却没有冷漠和尖锐。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他把女儿们当做掌上明珠,家庭中常常充满了笑声,洋溢着温馨。从女儿开始懂事时,每当写作累了,他就叫来女儿,让她们坐在自己的椅子扶手上,给她们讲故事,故事的题目由女儿选择,她们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画册,让父亲根据画面上面人或动物即兴编故事。马克·吐温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认真,从不敷衍。
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女儿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父亲从来不摆出一副做家长的架子,训斥女儿。孩子有了过失,马克·吐温也绝不姑息,让她们记住教训,不能重犯。只是马克·吐温惩罚女儿的方式与众不同。
有一次,马克·吐温夫妇想带着孩子到农庄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颤悠悠地向郊外驶去,一路上饱览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了,因此她们一路上叽叽喳喳说笑不停。可是就在大车出发前,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大女儿苏西动手把妹妹克拉拉打得哇哇大哭。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还要女儿自己提出来,母亲同意后,就可以施行。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犹豫了老半天,苏西终于下了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了,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错误。”
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20年。”
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父亲,有这样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马克·吐温的女儿们幸福地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