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提供一般大众与企业持续需要的重复消费的企业。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期巴菲特投资的微软和考克斯两家网络公司与其一直坚守的“过桥收费”概念具有相似的地方。资料显示,巴菲特在过去乐于投资媒体产业,如华盛顿邮报、迪斯尼公司、美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世界图书公司,这与目前巴菲特投资的网络公司很接近。巴菲特曾经面对几年前最热卖的软件视窗95,预感到生产视窗95的人可能蛮赚钱,并曾说过盖茨可能是今天商业界最聪明及最有创意的经理人,但因他在当时无法充分评估微软的未来价值,所以没有把微软列入他的信心循环中进行投资。在当今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巴菲特终于对信息网络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作了认同,他的“触网”行为不是对他一直坚守的理念的抛弃,而是一种升华和创新。
8.具有“垄断”潜质的公司
是最佳的投资企业
试想,就连无法分辨出来的产品,也能够吸引顾客以高两倍的价格购买,这就是“消费垄断”公司的威力。换言之,在市场上,它们并没有“垄断”市场,因为还有很多的竞争者来争生意,但在顾客群脑海里,它们早已是一家“垄断”的公司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说:“如果我要投资几十亿美元,请来全国最佳管理人,而且又不惜亏钱来争市场的话,我能够吃进它的市场吗?如果答案还是不能的话,这就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非常值得投资。”那些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周围具有很宽的护城河的企业能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因此,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和判断是投资中最关键的环节。2000年4月,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在回答一个关于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的问题时说:“我对波特非常了解,我很明白我们的想法是相似的。他在书中写道,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任何企业经营的核心,而这一点与我们所想的完全相同。这正是投资的关键所在。理解这一点的最佳途径是研究分析那些已经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问问你自己,为什么在吉列公司称霸的剃须刀行业根本没有新的进入者。”
劳伦斯·彭博把具有消费独占形态与商品形态的公司的投资价值做了一番比较之后,认为是消费者的信誉造就了某些企业消费独占的形态,他写道,虽然信用是触摸不到的,但是它和公司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这样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具有某种特殊的吸引力,因此造成消费者紧紧跟随该公司以及所生产产品的脚步。
彭博认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用主要建立在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地点、彬彬有礼的员工、快速的服务以及令人满意的产品,同时他也认为,广告也能打动顾客,使其牢牢记住某项特殊产品或品牌,或者,由于拥有某种神秘的制造过程或专利权,这家公司就能够提供一种很特别,或者稍有一点不同的产品(例如可口可乐的神秘制造过程)。
彭博认为拥有以上因素,这家公司就能拥有较大的盈余成长以及股票的良好表现——不论在经济景气或不景气的时候,这种公司的股票都会有优秀的表现。
巴菲特也发展出一种观念上的测试,以决定何种企业属于消费独占的形态。首先他喜欢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拥有数十亿美元以及全美最优秀的50位经理人员,他能建立一家公司然后成功地与出现危机的企业竞争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危机中的这家公司就由某种很大消费独占形态的特性所保护着。
“对一家企业的经济特许权的真正检验方法是:如果有一位杰出的企业管理大师,而且他拥有充足的资金,那么,他作为竞争对手的话,他能够对这家企业的经济特许权带来什么样的损害?如果你给10亿美元,再配备全美国最出色的50位企业经理,我绝对可以建立一家杰出的企业。但是,如果你是让我去打垮《华盛顿邮报》,我会把这10亿美元还给你。尽管我不愿意失去这10亿美元,但由于我根本无法完成你交给的任务,我别无选择,只能把钱还给你。然而如果你给相同数量的资金,让我去削弱奥玛哈银行的盈利或市场份额,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也许我不能完全达到你的要求,但我肯定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麻烦。在以上这些情况下,检验这些企业竞争实力的方法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使用各种手段,甚至是以牺牲自身的盈利为代价的情况下,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打击。”
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佳的“消费垄断”公司。世界最大的百货公司沃尔玛在美国和英国的消费市场里都实验证明了,消费者在不看品牌的情形下,的确无法认出哪一杯汽水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哪一杯又是沃尔玛自己品牌的Sam’s Choice。因此,几年前沃尔玛百货公司就毅然地推出它们的可乐品牌,放在几千家分店外面,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自动贩卖机排在一起贩卖。Sam’s Choice不但占了最接近入口的优势,而且其售价也只是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一半而已。尽管如此,它还是攻不下这两个世界名牌汽水的市场占有率,而只是吃进其他无名品牌汽水的市场而已。
试想,就连无法分辨出来的产品,也能够吸引顾客以高两倍的价格购买,这就是“消费垄断”公司的威力。换言之,在市场上,它们并没有“垄断”市场,因为还有很多的竞争者来争生意,但在顾客群脑海里,它们早已是一家“垄断”的公司了。
假设某人是某城内唯一的水公司的所有人,他就能够赚进大把的钞票。因为大众早在很久以前就有共识,水资源要有所规范,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大部分的公共事业,在大型企业当中也有不少规范,避免使所有人获取暴利,你所需要的是一个没有受到规范局限的水公司。问题是当投资大众认出这样的公司之后,它们的销售金额通常都像天文数字一样高,由于投资人所付的价格决定投资所得的收益,事实上,你所得的收益就会减少,所以重要的是去发现一家公司是其他人所尚未发现的,可以说是你要去找一家真面目尚未显露的水公司。
彭博认为具有消费独占形态的公司之所以如此赚钱,是因为它们不需要强力依赖土地、工厂和设备,在商品形态的企业当中,这些固定形态的支出和资产的税务占了生产成本的一大部分。相比之下,具有消费独占形态的公司,其财富主要来自于触摸不到的资产,比如说可口可乐的秘密配方,或是万宝路的品牌名称,由于联邦的课税主要来自于各公司的营运,所以这些公司的所得税因营运而有所改变。至于必须在可触摸的资产上做重大投资的公司所付的税金,像通用汽车,就没有这些弹性,除了在早期投入不少资金扩充之外,具有可触摸的资产以及商品形态的企业,只有大量增加生产成本以扩充工厂,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需要。
具有消费独占形态的公司,由于它们有大量的现金,经常处于没有负债的状态下,像箭牌口香糖以及UST,在它们的损益表上没有负债,于是他们就有更多的自由能够投入其他赚钱的行为或是购买自己的股票。此外,他们也常生产低科技的产品,并不需要复杂的生产工厂,同时,因为缺少竞争,他们的生产设备能够使用得较久。不需要竞争表示不需要投入资金,以保持经常重新整备的机械和建立新的工厂。通用公司是生产汽车的制造商,这是一种对价格非常敏感的商品形态产品,每年必须花费数十亿美元去重新整备工厂的机械,建立新的生产线,才能推出新款式的汽车,通用汽车公司在设计新款车之前,它只保有几年的竞争力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的历史上显示,消费独占的各种形态,自从有贸易行为就已存在,从威尼斯人开始,他们就从与远东的独家生意中获得重大利益,德国著名的大炮制造厂商克鲁普(Krupp)所生产的大炮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在使用——这些企业都从消费者极需品质与服务当中获取高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
想想奇异公司,也就是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协助建立的公司,他所带来的利润使整个地球为之振奋,奇异公司卖给一个国家如何发电的技术,然后再卖给他运送电力的产品,接着是电力的设备,电灯、电力系统以及电冰箱,直到今日,奇异公司仍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它的基础主要是20世纪初期所获得的庞大资金所打下的,当时它是城里唯一的电力公司。
巴菲特认为,企业竞争长期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消费者独占”,一项消费者独占的形成,来自于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种产品或服务:
1.它是顾客需要或者希望得到的。
2.被顾客认定为找不到很类似的替代品。
3.不受价格上的管制。
以上三个特点的存在,将体现为一个公司能够对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进行主动提价从而赚取更高的资本回报率的能力。不仅如此,消费者独占还能够容忍不当的管理,无能的经理人虽然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但是并不会对它造成致命的伤害。相对的,一般企业想要获取超额利润就只能通过成为低成本运营商,或是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供不应求。但是,这种供给不足的情况通常持续不了多久。但是通过卓越的管理,一家公司可以长期维持低成本运营。即使如此,还会面临竞争对手攻击的可能性。与消费者独占企业不同,一般企业会因为管理不善而倒闭。他也运用类似的问题试着决定某家公司是否具有独占性。
9.重视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品质
凡是伯克希尔所收购的公司,都必须有值得他赞赏和信赖的管理人员。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对管理人员的最高赞美是,永远以身为公司负责人的态度作为行事与思考的准则。巴菲特对于那些能看重自己的责任,完整而翔实地向股东公开所有营运状况以及有勇气去抵抗所谓“盲从法人机构”,而不盲目追随同行行为的管理人员,持极为敬佩的态度。
巴菲特说:“管理人员把自己看成是公司负责人,就不会忘了公司最主要的目标——增加股东持股的价值。同时,他们也会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个目标,做出理性的决定。”明确地说,他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1.管理层是否理智
分配公司的资本是最重要的经营行为。因为资本的分配最终将决定股东股权的价值。根据巴菲特的观点,决定如何处理公司的盈余,转投资或者是分股利给股东是一个牵涉逻辑与理性思考的课题。巴菲特认为理性是他经营伯克希尔公司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质,而这个特质通常是其他企业经营者所欠缺的。
如何运用盈余与公司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随着公司的成长,它的成长率、销售、盈余以及现金流量都会产生大幅度的变化。在发展阶段,开发产品和建立市场得花去很多钱。接下来是快速成长的阶段,公司开始获利,但快速的成长可能使得公司无法负担;因此公司通常不只保留所有的盈余,也以借钱和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措成长所需的资金。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公司的成长率减缓,并开始产生发展和营运所需的现金盈余。最后一个阶段衰退期,公司面临销售和盈余的萎缩,但仍继续产生过剩的现金。
在第三和第四个阶段中,特别是在第三个阶段,公司最常面临到的问题是“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盈余?”如果将过剩的现金用在内部转投资上,而能获得平均水准以上的股东权益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那么就应该保留所有的盈余做转投资,这只是基本的逻辑罢了。如果用作转投资的保留盈余比资本的平均成本还低,这么做就完全不合理了。这也是一般的普通常识。
只有其投资报酬在平均水准甚至是平均水准以下,但却一再产生过多现金的公司,可以有下面三种选择:
1.它可以忽视这个问题,以低于平均的回报率继续做转投资;
2.它可以购买成长中的企业;
3.把盈余发放给股东。这就是巴菲特判断管理阶层优劣的关键。不良的经营体系因缺乏理性思考,而会在这里犯错。
一般而言,管理阶层会在认为回报率过低只是暂时的情况下,选择继续做转投资。他们相信以自己的本领,一定可以帮助公司赚钱。股东们被管理人员预测公司情况一定会改善所迷惑。如果公司一直忽略这个问题,现金将逐渐被闲置,股价也会下跌。一个经济回报率低、现金过剩、股价偏低的公司将会引来入侵者,而这通常就是丧失经营权的开始。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主管人员一般会采用第二个选择:收购其他成长中的企业,促使公司成长。宣布收购计划可以激励股东,同时也能吓阻入侵者。然而,巴菲特对于那些需要靠收购换得成长的公司持怀疑态度。原因之一是,成长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原因之二是,整合并管理新的企业容易犯错,而这些错误对股东来讲就是付出昂贵的代价。
巴菲特认为,对于那些过剩现金不断增加,却无法创造平均水准以上的转投资回报率的公司而言,唯一合理而且负责任的做法是将盈余返回给股东。因此,有两个方法可以使用,即提高股利或买回股票。
巴菲特相信,只有当投资人拿着现金所作的投资,比公司保留盈余转投资的回报率来得高的时候,这才是一件好事。多年来,伯克希尔已经从其资本上获得很高的回报率,而且一直保留所有的盈余。在回报率这么高的情况下,如果把股利分给股东反而使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毫不意外地,伯克希尔完全不支付股利。而且股东对此也都没有意见。巴菲特1985年向股东提出了三个股利选择:
1.继续将盈余转投资,不发放现金股利;
2.发放营业盈余5%到15%的现金股利;
3.以一般美国产业的股利发放标准,发放盈余40%—50%的现金股利。
在所有回应者之中,有88%的大多数人倾向保持原来的政策。这项对于股东信心的最终测试,促使公司将100%的盈余用于转投资。伯克希尔的股东对巴菲特深有信心。
有时候,股利的真正价值会被误解。同样地,回归盈余给股东的第二种方法——购回股票也会被人误解。事实上,从各方面来看,采取这种作法对股东的利益较不直接,也不具体,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成效。
巴菲特认为,以购回股票的方式处理盈余,报酬会是双倍的。如果当时的股票价格低于它的实质价值,那么购买股票是很正确的做法。假设某公司的股价是50元,而它的实质价值应该是100元。那么每花1元钱购买股票,所获得的实质价值就有2元钱。这种交易的本质对于选择继续持股的股东而言,是极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