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文明是古代文明的佼佼者,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先进的文明造就了古巴比伦人多姿多彩的生活。除了正常的劳作之外,他们的休闲活动也极为丰富,既包括聚会、音乐以及舞蹈等轻松娱乐的活动,还包括狩猎、体育等竞技性活动。
王室的生活起居
在苏美尔神话中,天庭的众神并不像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众神那样尊卑有序,在天庭之上不敢大声喧哗,而是一边喝酒,一边商讨大事,非常随意。实际上,众神的生活其实就是人间帝王的生活写照。在乌尔出土的《军旗》这幅画卷上,就准确地反映了当时君王的生活。
在这幅画正面的第一行,国王身穿羊毛制成的衣服坐在宝座上,手持酒杯,一边品尝美酒,一边欣赏乐师的弹奏。坐在他对面的是乌尔城的显贵大族,他们坐在座位上,高举酒杯,向国王进酒。这幅镶嵌画描述的真实意图,我们也许无法知晓,但从整个画作展现的场面来看,推测可能是宫廷设宴,也可能是国王与各显贵商议国事。
那么,王室宫廷的饮食是怎样的?据了解,当时的酒类主要是椰枣酒、葡萄酒、啤酒等。其中,葡萄酒是最好的,一般都用来招待贵宾。肉类主要是羊肉。波斯王室曾命令各地要按时给王宫送来绵羊、山羊等。此外,还有牛、马、骆驼、驴等。
两河流域最早穿的是毛织品和亚麻纺织品。国王一般穿毛织品,在乌鲁伊尼姆基那改革铭文中,就多次提到剪羊毛收税的问题。亚麻纺织品是西亚居民主要的衣料,如果做工精细的亚麻纺织品再染上紫色,就成了古代西亚最显贵的衣料,专供王室和达官贵人使用。
据希罗多德记载,波斯国王喜欢穿米底服装。关于这种米底服装的材质,古人没有明确记载。现在有人猜测它可能是用中国的丝绸制成的。从亚述浮雕我们可以看出,亚述国王的衣服是非常挺直平整的,没有折叠皱纹,这就是毛纺织品衣料的特点。但在波斯宫廷雕刻中,国王的衣着出现了非常优美的褶纹。这种褶纹不同于先前时代的,但是却被后来的安息、萨珊时期的宫廷雕刻所继承。
在宫廷生活中,国王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狩猎。狩猎不仅仅是游戏,也是具有训练军队、寓战于乐的意义。帝王狩猎活动的起源难以查考,但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大量吉尔伽美什猎狮图看,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了帝王的狩猎活动。
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
巴比伦百姓家的生活与国王的奢侈豪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辛·达米克一家的生活是这样的: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辛·达米克一家就起床了,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辛·达米克是马尔克神庙的商人,他的妻子是神庙祭司的女儿,他们有两个儿子,几个奴隶,住在东部的神庙管理人员居住区。他们在巴比伦算不上大户人家,只能算作中等家庭。
在古巴比伦时期的家庭里,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辛·达米克一起床,就忙着给全家人分配一天的工作:妻子在家做饭,打理家务,儿子带着奴隶去地里干活,自己去市场上为神庙采办货物。
他们的早饭非常简单,只有面包、盐、芥末和蔬菜。吃完早饭后,儿子带着奴隶去地里干活。他们和所有的神庙服役人员一样,从神庙那里得到一份服役份地作为自己对神庙服役的报酬。不过,这份土地离城市很远,下地干活需要早出晚归,很辛苦。
辛·达米克吃完早饭,梳妆打扮后,便出门了。他的妻子在他走后把大门关上,开始在家忙碌地干活。在巴比伦,妇女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如果妇女在家不好好干家务,男人可以用“懒惰”、“败家”的罪名把她赶出家门,甚至判处死刑。如果妇女被发现在家通奸,当众会用石头把她砸死,或者投入河里被淹死。因此,巴比伦的妇女在家一般都要大门紧闭,几乎不出去。男性则是家里无可争议的主人,而且法律还要处处维护他。
辛·达米克出了家门,沿着神庙管理人员居住的小巷往前走,很快就到了小巷的巷口。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栅栏门,把居民区分开。这次他前去的是外国侨民区。
原来巴比伦的居民是按职业和民族居住的,每个居住区都成为一个单独的社区。按民族分,有当地人的社区、希腊人的社区、波斯人的社区等;按职业分,则有商人的社区、农民的社区、工匠的社区等。
巴比伦每一社区都有一个独立的小天地,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机构,比如自治机构、民众大会、法院和社会长老。每个社区都要有栅栏,同各个区划分开。这个栅栏门并不总是开着,在晚上有专门的人负责锁上。
外国侨民区也有自己单独的管理机构和特殊的法律地位,有点类似现在我们所说的经济特区。因为波斯统治者垄断对外贸易,从中获取利益,所以对待远客非常重视,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和好处。但是,由于民族隔阂和商业的竞争,外侨社区与本地居民社区严格分开,在外侨社区,也按照民族、职业等分成不同的社区,就像城中城那样。
古代最早的旅店业、服务业和色情行业,都出现在外侨社区。在巴比伦就有外国人开设的旅店、酒店、妓院,专门招待外国人。从《汉谟拉比法典》中,我们知道,对于从事色情行业的酒店、旅店,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对于外国人开设的则免于惩罚。所以很多有钱的居民,经常会跑到这些酒店或旅店鬼混。
辛·达米克在外侨区卖香料的小铺购买了节日庆典的香料后,便回到了市区。他还要为神庙购买一些祭品,因此他便来到了本地居民的工匠区。
工匠区的人们不是胡乱住的,而是按照各自行业居住在一起,并由头领负责管理。这种组织类似欧洲的行会,但与行会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它只管理行政和治安,不管生产经营状况。
巴比伦的工匠行业有很多,但他们有一个传统的做法,十分注意保守工艺秘密,很少进行技术交流,尤其是金属冶炼、加工行业更为保守。比如说,各种青铜、黄铜比例的混合、冶炼的方法、冷锻钢的技术和淬火的技术,都是商业机密。因此这类行业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名声很不好。而巴比伦的玻璃制造业却非常开放,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辛·达米克在工匠区转悠了很长时间,终于采购到了神庙庆典用的各种物品。他随着店里的伙计一起,把各种物品送到了马都克神庙的典礼祭司那里,登记造册。等忙完这些,天已经快黑了,一天就要结束了。随着夕阳西下,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里。妻子见他回来了,赶紧准备晚饭。他们晚上准备吃大麦饼、蔬菜和汤。天即将黑的时候,辛·达米克的两个儿子带着奴隶回来了。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说着家事。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巴比伦的普通百姓,一般一天只吃两顿饭。吃完晚饭后,不是马上休息,而是忙着准备第二天干活使用的东西和活计。晚上九点钟左右,全家人才开始休息。他们都劳累了一天,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日常饮食
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他们的日常饮食是怎样的?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距今4000年到6000年前,面包和酒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制作和消费了。
面包是苏美尔人奉献给人类的美食。考古学家从苏美尔古城遗址发现了很多砖砌炉灶和多眼烹饪灶。聪明的苏美尔人把大麦磨成粉,和成面团,加入发酵粉,然后进行烘烤。有时,甚至还会在面包里面加上蜂蜜或椰枣汁,作为添加剂。
面包的发明刺激了酒,特别是啤酒的生产。对于酿酒业的起源,学术界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酒最早起源于埃及,是埃及人发明了酿酒业;也有学者认为是苏美尔人最早把酒奉献给人类。根据泥版记载,至少在6000年之前,苏美尔人就已经有了成熟的酿酒技术,这要比埃及至少早2000年。据楔形文字记载,当时的苏美尔人已经懂得了复式发酵法,用大麦、小麦、黑麦通过发酵制成饮料。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当时已经有了酿酒的作坊。作坊里有酿酒用的炉子、圆桶和储存酒的坛子或酒桶。
当时酒的种类最主要的是啤酒,其次还有海枣酒、葡萄酒、烈酒等。其中属葡萄酒的制作最简单。制作葡萄酒时只需在适宜的温度下,把裂开的葡萄放在容器里发酵,不需要添加任何作料,就可以了。
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出土的陶罐中发现了麦芽糖的痕迹,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可基本确信为啤酒存在的证据。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就大量种植大麦。“啤酒优先论”的信奉者认为,苏美尔人非常喜欢收藏粮食,然后用来酿成啤酒。
在苏美尔,人们认为会喝啤酒是文明人区别未开化人之间的分界线。在史诗《吉尔伽美什》中,吉尔伽美什与好朋友恩奇都的结识也非常有趣。恩奇都非常野蛮,也极其凶残。他不食人间烟火,以草为食、与野兽为伴,总想着与吉尔伽美什一决高下。吉尔伽美什为了教化他,派了一个妓女到他那里去,与他相处了一个星期,并教会他各种文明人的举止。恩奇都对于这些东西都十分好奇,不知道怎么吃面包,怎么喝啤酒。后来在妓女的帮助下,他学会了这些先进的文明。从此,恩奇都成为一个开化的文明人。
考古发掘出了苏美尔人的最早的啤酒容器和最早的啤酒配方。苏美尔人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记载了当时啤酒制作的过程:他们先将燕麦脱掉外皮,这样方便它发芽。大麦因为比较薄就可以省去这个工序了。等它们发芽之后,把他们储存起来,然后把粉碎的燕麦和大麦芽加水混合,放入酵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烘烤,就成了啤酒面包。根据面包烤制的程度,分为深色或浅色,用来作为啤酒的原料。在酿制啤酒的时候,要先把啤酒面包加水捣碎,然后放入一些肉桂以及一种被称为“格斯汀”的神秘发酵物和蜂蜜,将它们用筛子过滤、去渣、澄清,然后倒入容器,让其发酵。发酵好的液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啤酒了。
苏美尔的啤酒与现在啤酒有很大的不同,要想学会喝苏美尔人的啤酒是需要技术含量的。苏美尔人在喝啤酒的时候非常讲究,他们先将这种液体倒入一个小容器中,然后用麦秆做我们现在所说的吸管吸饮。从流传至今的泥板画上看,这种饮酒管一般都很高,差不多有半人高。如果想要喝酒,必须把酒坛放在地上,自己坐在凳子上,一顿猛吸。
苏美尔还有啤酒女神,被尊称为“宁卡西”。很遗憾,我们无法知道关于她的任何资料。但她的名字却经常出现在赞歌中。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那首:“宁卡西,是你双手捧着那无上甜美的麦芽汁;宁卡西,是你将滤清的啤酒从瓮中倾倒,恰似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激流。”
在巴比伦时期,妇女是最主要的酿酒者。她们一般是在家里自制并销售。这种家庭小作坊和小酒馆在美索不达米亚非常普遍。在《汉谟拉比法典》中,特别提到了以开酒店为业的妇女,是世界上第一部啤酒价格管制法规。法典的第108条和第111条规定:高价出售啤酒的妇女会被扔到河里;如果容许犯人在她们的酒店饮酒,而不向当局报告,则被处以死刑。
西方人用的叉子可能也是苏美人发明的。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单尖的骨叉。一般认为,叉子是公元4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发明。而苏美尔遗址的这一发现,将叉子的发明提前了至少2000年。
经过语言学家的多年努力,陈列在耶鲁大学巴比伦古物陈列馆的3块泥版已经被破译。这3块泥版记录的是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菜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烹饪手册。菜谱上提到的菜肴有炖肉,和大蒜、洋葱、肥油、酸奶一起煨熟的小山羊肉,还有炖萝卜等。菜谱上“炖萝卜”的制作工序是这样的:不用肉,水开后下肥油,加洋葱、脊状荆棘、茴香和卡拉苏,然后将韭葱和大蒜捣成泥,浇在菜上,最后加洋葱和薄荷。“卡拉苏”是一种豆子,而“脊状荆棘”则可能是两河流域特有的一种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