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王会平
创业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它既充满激情、充满挑战,同时它也是非常的残酷。然而不管创业的道路有多么的艰辛,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奋不顾身地踏上了这条不归之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用拼搏和奋斗演绎着自己的创业生涯,这种精神着实让人由衷地敬佩。中卫市名洋公司的马建新就是这样一位在创业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的人。
创业者档案:
马建新,1995年毕业于宁夏建筑学校,毕业后在原中卫水泥厂参加工作,现任中卫市名洋洗涤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卫市首届青年创业者电视选拔大赛50名创业标兵之一。
创业感言:
只要创业的激情不灭,成功将会不断向你招手。
遭遇下岗
马建新1995年毕业于宁夏建筑学校,毕业后分配在中卫县的一家水泥厂工作,成为该厂的一名销售员。刚毕业的他,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既来之,则安之,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这一干就是10多年,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的业务量节节攀升,多次受到厂里的嘉奖。2002年6月,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男子汉,与当时千千万万在企业改制中的工人一样下了岗,10多年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企业,捧了10几年的“铁饭碗”转眼之间消失了。下岗那些天,对他来说是特别黑暗的日子,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家里一待就是半年。好在妻子所在的单位效益不错,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可一想到自己这个大老爷们让妻子养活,马建新闷在心里的苦水就直往嗓子眼上冒。妻子劝他出去找工作,闷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其实是心疼他,怕他憋出什么毛病来。
但无论怎么说,家里少了一个人的收入,又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生活也实在好不到哪儿去。在家闲了一段时间后,马建新再也沉不住气了,毕竟他还有一身力气。不等妻子说什么,他自己悄悄地找出路了。他跑过运输、开过煤炭店,还有其他各种各样不值一提的生意,起起落落,做得很辛苦,赚过,也赔过,甚至还被合伙人骗过。几年下来,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事业坐标。但是通过几年的打拼,虽然没有赚到钱,但长了不少见识。马云说: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马建新却认为,对于初次创业的人来说,除了精神上的鼓舞外,更需要得到一些具体操作上的经验。
跨出第一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在马建新的奋斗人生中,可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凭这种动力,马建新走出了下岗之后的困惑,跨出了自己谋生就业的第一步。那一年,厂里组织过几次再就业洽谈会,有意返聘他,但被他婉言谢绝了。这个表面看去很文静朴实,甚至略带腼腆的男人,并没有为几次创业的失败而气馁,内心里却有着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骨气。他心中另有一片天。
从打工仔起步,打拼发展到自己置业当老板,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下岗人员在逆境中奋起的特有模式,马建兴也不例外。下岗之初他一没资金,二无项目,只能小打小闹地干着。当他历经艰难打拼,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他开始考虑今后的发展,但究竟选择搞什么项目却心中无数。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信息让他眼前一亮。他得知现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医院、饭店对洗涤的需求很大,要求越来越高。中卫作为发展中的中等生态旅游城市,肯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于是,他通过查阅相关的信息,又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原料供应、工艺流程、先期投资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为了避免项目选择的盲目性,他多次实地到北京、上海的一些洗涤行业进行充分的考察,获取了充分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他决心选择洗涤业。好多熟人听了他的计划都纷纷摇头,干什么不好,偏偏干这个行业。回到老家时,也有人劝他:“冒这个风险干嘛,还不如在县城租个柜台做生意,既安稳又能赚钱。”他脖子一梗,振振有词地说:“我是国营厂子的员工,不能跟街上的那些小摊小贩去争饭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启动项目,要有足够的资金。建一条比较专业的洗涤生产线,首期投资就需百万元,马建新自己的一点积蓄远远不够,找银行贷款,作为一个新创办的民营小企业,更无信贷资信可言。马建新只能将自家的房屋作抵押,向银行贷了10多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总算解决了首期资金。随后,他租下了一家宾馆的10多间房屋作为场地,筹建生产车间。
从跑工商税务部门办理登记,到马不停蹄地刊登广告招聘员工,一切准备工作就序以后。2009年7月1日,马建新洗涤公司正式开业了。马建新给他的公司起名为“名洋洗涤公司”,就是“名扬天下”的意思。他的目标就是让他的企业发展壮大,走出中卫,名扬宁夏。
艰难的突破市场是公司发展的命脉。名洋公司开业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接踵而来。
首先是业务量的问题。由于中卫城市小,加上许多宾馆酒店业主的思想观念落后,认为本单位有自己的洗涤房,让你们洗是多此一举,还增加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是得不偿失的买卖,表现出的都是不屑一顾的心态,任凭公司的业务员怎么宣传他们都是无动于衷。客源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几家稳定的客户,公司就难以为继。刚起步的时候,公司业务员左宣传,右动员,好不容易才接下几家宾馆酒店的业务。即使是订了业务的单位也是用怀疑、不信任的眼光注视着,有点摇摆不定。公司刚开张时,受水质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洗涤不干净的现象,客户意见多,退货现象不断发生,员工与客户无端争吵的情况时有发生。马建新失眠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拥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被客户信得过的产品质量,不仅要做到规模化、专业化、服务的现代化,还要有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于是,马建新放下老板的架子,以身示范、主动上门进行市场营销工作,甚至给客户仔细算经济账,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强将手下自然无弱兵,老板都能身先士卒,员工自然不能示弱了,公司形成了上下一心抓营销的局面,从直线营销到曲线营销转变,他们开动脑筋,寻找关系,多方面地占有市场份额,客户数量由最初的几家上升到现在的15家以上。
马建新很朴实地说出实在的心得:以前从来没有涉及过现代的洗涤业,虽然知道洗涤的原理,但具体操作上还是搞不懂。考察了几次,摸出了点门道,回来试验,碰到问题再出门求师,一道道工序仔仔细细探索、研究。就这样反反复复,凭着一股不屈的钻劲、韧劲,一个又一个技术问题被解决,他的洗涤生产线欢快地运转起来。针对洗涤不净的问题,公司投资6万多元引进一套水处理净化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水质对布草洗涤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布草清洗的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洗涤辅料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民主管理求双赢
马建新最欣赏比尔?盖茨的一段话:“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他清楚,作为一个小企业,不能只停留在小作坊式的水平,应该引入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他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通过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选择提拔业务能力强、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员工担任公司中层干部,为她们提供释放才能的平台;改革工资制度,提高员工的收入,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通过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水平不断上升,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马建新深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完善各种学习制度,利用工作和闲暇时间,鼓励员工学习和掌握洗涤技术,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更新员工的洗涤理念,马建新几次组织员工到银川及周边的几个水洗厂参观学习,借鉴别人先进的经验。2009年10月26日,亚太地区北京国际纺织品专业处理展览会开幕之际,公司选派几名业务骨干亲赴北京参观学习,回来后又进行了汇报,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女员工,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来到了首都北京,感受了大都市现代气息,参观了德国在北京的现代化洗涤公司,还与国际知名的洗涤业精英们同台交流学习,眼界大为开阔,喜悦之情更是难以言表,彻底改变了员工对洗涤行业粗浅的认识。
2009年4月,马建新踊跃参加青年创业大赛,精心准备参赛资料,选拔员工组织亲友团到宁夏电视台演播厅参加大赛节目的制作,让员工们感受到了创业带来的快乐,无形中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员工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力量之源,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多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名洋公司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不高,虽然有着农民的朴实,但她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有稳定的收入就够了。马建新不这样认为,而是想得更远,不能光是帮她们找到了就业的渠道就万事大吉了,还要帮她们找到自信与快乐,认识到工作的乐趣与价值,这有利于她们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开始起步时,他就为招聘的员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着手改善员工福利待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丰富员工精神生活。他把每个员工的生日记下来,每当员工生日来临之际,他都照例补助50元以表示祝贺,无论是一个生日蛋糕,还是一束鲜花,都凝聚着他对员工的关怀与感谢。他还举办公司职工文化节,员工们利用业余时间编排表演文艺节目,丰富了名洋公司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员工的风采,也赢得了来宾的好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年来,马建新和他的名洋公司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名洋公司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25人,两年来员工没有出现过大的流动,队伍是越来越壮大,即使是在最困难的几个月工资发不下来的情况下,员工们还是团结、协作,使公司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抵御了困难和风险,实现了洗涤产值近百万元。
我们深信,名洋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