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义出生在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赵滩村3队,呱呱坠地还不到8个月,父亲不幸得急病去世,父亲没有在他脑海里留下任何记忆,李发义出生时的模样或许已经深刻在父亲的记忆中。就这样带着遗憾走了的父亲,并不能感知儿子未来生活的艰辛和酸楚。父亲的去世,让渐渐长大的李发义带着遗憾和痛苦生活了许多年,也使本身就羸弱的家庭更加贫困交加,也让李发义过早承受并感知着家庭贫困带来的重负和责任。
由于父亲的早逝,母亲痛不欲生的同时,强忍着悲痛,拉扯着8个子女,8个儿女就像贪奶小牛犊一样不断发出嗷嗷待哺的喊叫,缺奶的母亲不可能喂饱每一个牛犊。
1986年,是让李发义至今难忘的一年。对于11岁的李发义来说,没有幻想和浪漫,那是一段灰色而又伤感的岁月。因家境贫寒,小学没有毕业,就被迫回家种地。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娃。本是贪玩成性,乐而忘忧的少年花季,却失去了花季的快乐。本该穿校服读书,可他却穿着哥哥穿破的衣服,下地干活,混同于大人中间,在村里人的眼里,他依然还是一个孩子,他自己心里似乎已经长大成人,在同龄人眼里他已经是农民了,但每当看着上学放学的同学们,李发义又多么想和他们一起走,和他们一起背着书包迎着朝阳,目送着晚霞,携手唱歌走在乡村的道上。那是多么惬意舒心烂漫呀!如今也是在朝阳中出门,背的不再是书包,而是劳动的铁锹;同样是在晚霞中归来,唱的不再是童年的歌谣,而是挥铲扬鞭的牧羊曲。播种插秧,收割碾稻,什么农活他都干过,什么苦他都吃过,稚嫩的双肩承担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重任,体力劳动把他练就成早熟的少年。肩上扛过一百多斤的麦子,充当拉车的老牛拉过上千斤的稻子。幼小的心灵里感受着劳动的艰辛,也体验着生活的无奈,有时想偷个懒,歇缓一下,却被哥哥发现,不给他好的脸色,骂他不成器。李发义心里很悲凉,也很失落。兄弟姐妹中,除了大哥进城当了工人,几个哥哥成家后,住在一个院子里,有时会因为出工或家务琐事,发生一些不愉快的纠纷,耳闻目睹弟兄之间、嫂嫂之间出现的不和,加之艰苦的农村生活,李发义从心底发誓:走出农村,在城里干一番事业。
离开农村,离开家,李发义感到茫然无措,找不到力量的依靠,找不到心灵098的慰藉。想到工地当小工,因为年龄小,工地不要;想到饭馆打工,饭馆只要厨师;找到好多企业都同样因为年龄小拒绝了他,没想到找受苦的工作还处处碰壁,遭遇拒绝。在那一刻,李发义内心产生着强烈的悲痛,可见没有知识,没有本领,在社会立足真是很难,难于上青天啊。
毕竟他还是个未满18岁的少年,自尊心强,自立意识也很强,母亲担心李发义找不到工作,会挫伤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进城说服大哥,大哥看在年迈母亲的份儿上才肯帮忙,让李发义在县城硝化厂当上了临时工。没有因为他大哥在厂里,就让他从事轻松的工作,恰恰相反,干的是没有人愿意干的苦力活——拉煤。煤灰煤渣煤烟,陪伴着李发义苦度春秋。煤对于人类的作用和价值,是否就像自己对于人生一样?有了这样思索,就有了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苦干了一年,母亲希望大哥帮忙给弟弟在城镇买个户口,转正留在硝化厂成为正式职工,干点轻松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母亲领着李发义又找到已经当上厂长的大哥李发俊,但被大哥无情地回绝了。母亲失望了,充满幻想的李发义,从此对任何人任何事不再抱有幻想和希望。希望破灭了,李发义清醒了,也振作了,没有了依靠,反而让自己感觉很踏实。只有依靠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是唯一能够拯救自己的上帝。失意的李发义离开了硝化厂,又一次面临失业带来的迷茫和困惑。刚满18岁的他,已经历练成能经风雨的小小男子汉。
随后他和姐夫开始一起干起从中卫往银川贩鸡蛋的生意,生意没挣几个钱,他权当增长见识。每一次出发去银川,他都提前把装上车的鸡蛋小心翼翼地摆放好,拉到银川批发市场以后,又小心翼翼地搬下来,每次下来都腰酸背痛。他喜欢繁华热闹的市井,繁华可以刺激他创业的信心。可宣和养鸡场发生了鸡瘟,他不得不停止了贩运鸡蛋的生意,再一次无事可做。李发义没有更多的时间苦恼,他觉得现在是历练他成长的最好时候。他一边在自学文化知识和有关企业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一边又到中卫县修造厂干起了临时工,并且是在最苦的翻砂车间,看好多人都离开车间,调到好的能够学到技术的精工车间,他也想到精工车间学点技术。他找到精工车间的主任,但主任没有答应,痛心的李发义干了一年,就赌气离开了。
有志不在年高。过早走向社会的好奇心,决定着李发义的盲目和轻率,也为李发义积累着社会阅历和增加见识。今后究竟干什么,怎么干?选择成了痛苦的事情。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的李发义,有了理性的思考。对职业的选择,他不再盲从盲目。选择学厨师,是李发义经过很长时间思考后又一重大决定。
从小贫寒,使他天真地认为当厨师吃饭不用发愁。拿着从家人和亲戚那东拼西凑的几百块钱,李发义踌躇满志来到成都,他想成为一名川菜厨师,他的心安稳了下来。从小艰苦环境锻造的吃苦精神,使李发义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很快就学成了川菜厨师的技艺,并成为同期学员中成绩最好、最早出师的人。当时,教授他的老师看到朴实、诚实、上进好学的李发义,是西北来的第一位学员,对李发义多了一份亲近。在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和细致耐心的讲解下,李发义的心中充满了温暖。给别人干,永远是打工,让别人为自己干,你才是财富的拥有者,是真正的老板。老师的话使李发义深受裨益,回来以后,想到更多的就是创业,而不再是给别人打工。
成为一名正式的厨师后,李发义回到了家乡,他不再甘心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做梦都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那时,贫穷的家庭无力帮助他实现这个梦想,他就靠东拼西凑借来的1000块钱,从一名小摊贩做起。站在小摊点上,他谦卑地打量着过往行人,他学会了吆喝,练就了做小生意的起码常识;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体验着挣钱的艰辛。后来,他又开始从乡下去中卫倒卖农产品,再从中卫往银川倒副食品。然而他赔了个精光。有人曾这样说过:从创业那天开始,你每天都面对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被人骗得身无分文的李发义在外地回不了家,为了挣几千块钱,他几天几夜不合眼,为了赢得客户,在人家门前守候到深夜。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终于靠自己的劳动开起了自己的第一个小餐馆。而这时的李发义也不再是多年前刚走出农家小院的毛头小子,10年的创业之路已经将李发义塑造成为一个坚强独立、眼光敏锐、善于经营的小老板,这时的李发义也知道自己的梦想已不再仅仅是做一个小餐馆的老板,而是要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能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企业家。
他的朴实勤劳、他的诚信可靠使他不断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他的餐馆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顾客,生意越做越好,钱也越挣越多。
1998年,李发义敏锐地看到正在飞速增长的校服工装市场,他果断地卖掉自己的餐馆,利用妻子是服装设计师的技术优势,把全部资金投入到这个新兴的市场中,经过了12年的努力,李发义的服装公司已初具规模,成为中卫市第二大服装企业。而这时的李发义也成为了本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当李发义决定发展成衣业务的时候,家人和朋友并不是很理解,大家认为餐厅业务稳定增长,为什么要冒险进入一个并不熟悉的市场呢?可李发义心里明白,他走上创业之路,并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有钱人。他心中更大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建设出一分力,更多地回报自己的父老乡亲。现在,李发义的公司已经为家乡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他自己也不断地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
用李发义自己的话讲:从走出家乡的那一刻起,自己就立志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才能真正实现这个梦想,我要为这个梦想而不断奋斗下去。
曾经一个连中学都上不起的农村孩子,现在已是宁夏中卫市丽华服装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公司不仅是中卫市第二大服装企业,还占据着中卫市以及周边地区校服工装市场的主要份额。公司年利润上百万元。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使李发义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有成的男人。李发义的成功,来自他的创业感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