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不能自由换专业,因此,许多人常常把选专业形容为“一选定终身”。俗话所谓“男怕入错行”,大学专业对人所起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可是许多学生、家长、老师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策划和规划,因此,孩子四年甚至一辈子重要的事就在短短几天里下决定,结果当然很盲目。
2008年,北大“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对北京高校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时,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高职院校分别有32.3%、39.1%、36.9%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与自己兴趣相吻合的课程较多”和“能提供获取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的选项中,也分别有40%、37.6%的人持否定态度,同时有52.6%的教师承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我主编的《创业中国》一书中,易汇资本(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松波曾表示,他学生时代有过一次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选择,那就是1990年,周松波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却选择去学习专业完全不同的北大攻读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博士学位。
他做出这样的学校和专业的改变,正是出于自己的职业方向和事业方向的考虑。在此之前,周松波遇到一位曾任兰州大学副校长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参赞,参赞向他谈起了中国的发展。当时,周松波就决定了毕业后要回国发展事业,因此,职业方向决定了他的专业选择:
“当时我列举了10条理由,其中2条支持我回国。第一条理由是,如果我想回国获得超常的成功,就必须掌握最独特的东西。我是学经济的,如果能够集中、德精髓于一身,我将具备独到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条理由,我是中国人,中国二字能唤醒潜藏在我心底的情感共鸣……我觉得自己身上肩负了某种神圣的使命。”
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学校不够名牌,完全可以用专业等更实在的“品牌”去证明自己;专业不好,则可以跨专业选课,努力拿双学位,课余自学感兴趣的专业,并找相关的工作实习机会来弥补。不要觉得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一个人在大学四年真正放在专业上的学习时间不到一半,仅仅只以专业技能而言,你专心致志自学两年就足可以掌握。关键是要有行之有效、符合现实的职业策划,在确立职业方向之后,选择好相应的专业发展方向。
(3)别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做借口
确定好职业方向,选择完可以为你职业期望提供能量的专业之后,大学四年,大学生们接下来要做的是:专心致志,储备能量。
至2008年,中国的学生普遍地存在着“职业预备期”太短的问题,他们不一定是不想学习,不想提高全面的素质,但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不能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总裁袁岳就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大学生职业准备”的演讲时忠告大学生,职业准备应该从大一开始,而不要等到临近毕业时再“临阵磨枪”:“大学生应该从大一就开始不停地尝试找工作,经历各种求职的挫折和被人拒绝的难堪之后,可以积累很多找工作的技巧,心理也成熟起来,再被人拒绝时就会脸不变色心不跳……如果能把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积累下来的话,那么到大四,工作就有可能在不远处等着你。”
《重庆晨报》曾经对9295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调查,询问为什么就业市场上会出现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倒挂”现象。其中,大多数人都选择: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实践培养有问题,眼高手低,只注重书本知识,与企业需要脱节。
曾有位文科生写信向我咨询:“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文科生就是这样啊!中学和高考都是这样过来的,许多教授写论文其实就是在比谁占有的资料多。”
我给他回信说:“你的想法缺乏职业观念。一本百科全书,集合无数智慧,想要知道哪方面知识就翻开一查,方便极了,还不用付工资,不用度假休息。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记忆天赋的人都无法相比,何况上网搜索也那么方便,也许还不用花一分钱。那么,为什么企业还要招聘员工呢?”
拿到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一代武侠宗师”金庸曾感悟在国外的学习说:“一些外国的教授跟我说,你们中国的一些学生来留学,第一年很好,第二年就差一点,第三年更差,到毕业时最差。因为没有创新,只知道背书本,这个是没有用的,在电脑上一查就查到了,去图书馆一找就找到了,用不着你去背。”
储备职业发展的能量,不是简简单单地将需要的知识保存,更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运用,进而创新,这才是从人力转化为人才的关键。从知识掌握角度来说,所谓人才的价值,就体现在信息整合、运用、创造能力上,而不是拥有知识的多寡。所以,学历不能等同于能力,因为文凭只能证明你学习了哪些课程,并不能证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
3.事业要走直线
人为事业而生
我曾应邀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学生进行过一次演讲,主题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策划和职业竞争力的塑造”。在演讲结束后,我跟清华学生进行讨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职业策划不以为然,潜意识地认为,清华出来的学生怎么会找不到工作?他们认为这个大学品牌就是职场撒手锏,问题只是工作有多好而已。
对于这种过分的乐观,就像面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过分自卑一样,我不得不谨慎地提醒:绝不能小看名校的无形品牌,但也不能高看,因为文凭的保鲜期最多只有五年。大学刚毕业,大家都没有正式工作经验,个人品牌中最重要的元素可能就是大学品牌和专业品牌。但五年后的简历,会主要看你干了什么,有什么业绩,职业生涯是不是螺旋式上升,而不会在乎你从哪毕业:譬如你在IBM做过经理,业绩会在那里,你也许就可以做惠普的经理,乃至做摩托罗拉的经理。而哈佛出来的人,也有被迫去开出租车的例子,北大毕业者,也有过最终被迫去卖肉的案例。
因此,我建议说:“不要抱着你的文凭和专业睡觉,重要的是现在开始你的职业策划,然后在高的起点上进行更高价值的积累。”
职业生涯的规划,虽然只是人生策划的一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部分。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WilliamJ.Rothwell曾对职业策划有过这样的界定:个人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此外,个人在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时,应竭力避免从业的盲目性,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从而最有效率地走向职业生涯的成功。
通常来说,职业策划一般有四个基本结构部分:
——目标,这是策划的方向和出发点;
——规划,根据目标分析情势,绘制战略蓝图;
——设定,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确立最佳的实施方案;
——执行,方案的运作、具体的战术运用、操作的方法和程序。
职业策划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在今天,大多数大企业招聘人才,面试都会需要“填表”。请你“谈谈”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而职业规划,正是职业策划的一部分。
我还经常收到一些年轻朋友的来信,跟我探讨职业规划,其中有个青年说:“您是做商务咨询的企业家,能不能给我们进行一次人生咨询?你认为个人职业规划最需要注意什么?”
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两个方面:建立职业坐标,有价值地进行工作积累。
方向决定命运
在这个多元化的开放社会,选择职业方向,虽然不能决定人生事业方向,但肯定会导致你奔跑方向的不同。曾经许多在大学时起点相同(中学成绩差不多、大学同个专业、曾同在一个公司一个部门)的人都开始了分流,再加上过程中有的坚持中有调整,有的调整中坚持,有的离开专业走上重新开始的道路……彼此的情况会越来越千差万别,当然也会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而其中那些成功者的职业生涯之所以成功,首先就在于在职业方向的选择上作出了正确的抉择。
搜房控股集团董事长莫天全曾这么说:“如果你创业的方向正确,哪怕你做的事95%失败了,你还是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你的方向不对,就算你做的事95%成功了,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的总裁苏姗,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医生。一位她敬重的学长——也是一位心理医生的自杀,使苏姗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不适应”,决定放弃这个“自杀率最高”“令人身心疲惫”的职业。但她在调整职业方向中又发现:“我这一生,咨询、沟通、给他人以帮助的天性是不能改变了。”
于是,经过认真思考,苏姗决定做企业的“心理医生”。为了储备实现相应职业策划的能量,已经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毕业的她又重新去攻读MBA。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后,苏姗立刻体现出了过人的天赋,MBA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美国运通公司的市场总监,随后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担任中高层经理人,最终还是回到中国创立了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
在我们接触和研究的200多位社会各界成功人士中,这些能持续成功的人士,大多有着适宜自己的职业坐标体系,理想与现实、职位与责任、经验与能力,似乎在他们手中能够达到奇妙的平衡。其实,建立成功的职业坐标,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无非就是我在上文中所说的,解决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如何做?
求职要走直线
对刚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来说,最现实的情况是满大街找好工作,而不是好工作主动来找你。因此,如何进行有价值、步步台阶的职业积累,是职业策划非常重要的一点。
现在流行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我的态度是不反对也不鼓励,强调大学生们要心态平和,因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不失为一种锻炼。此外,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学生没有相应的职业积累,这个职业积累不仅是职业技能、知识、意识,还包括相关的资源、人脉、经验、渠道的准备。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比尔·盖茨之类的人毕竟是少数特例,而且他也是在读大学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相关的职业积累,他之所以退学不是因为不想进入大学,而是他想在计算机业创业,但进的却是法律系。并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选择还是循序渐进,因为全面丰收的季节永远是在秋天。
我在创作《当代中国海归》时,曾归纳和总结了300个海归成功创业的案例,发现他们的创业成功有许多共性,其中有一条就是:他们平均都有五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和职业积累,并且与后来创业所在的行业方向相近。如UT斯达康的创立者吴鹰原来就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了五年,百度的创立者李彦宏在道·琼斯和Infoseek做搜索技术方面的工作也有五年,红杉基金(中国)的创始人沈南鹏则曾在华尔街三家投资银行工作过八年。
相反,那些出国前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出国只拿了一个学位就归国的海归,因为缺少职业积累,不但创业难以成功,甚至连找到一个好的工作都很困难,以至沦为“海待”。
进行好的职业积累,关键当然是你的职业积累要有价值,步步台阶,互为基础,而不是在进行重复劳动式的积累。
林肯有句名言:“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
我们的职业积累也是如此,必须步步台阶地“人往高处走”,而不是去做一些重复的、倒退的、没有价值的、没有关联的工作积累。只有你的起点越来越高,平台越来越大,过去的业绩越来越能证明你的天赋和能力,你的个人品牌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你才能跳得更高更远,也更能掌握职业生涯的主动,自己主动挑选工作,然后逐渐实现职业期望。
洗盘子收入再高,也不能写进简历
1984年,我作为最早一批去北美读MBA的大陆留学生,虽然有奖学金资助,但经济上也远比大多数人要拮据。那一年我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更别说参加来自港台学生的聚会和舞会,可我也始终没有去餐馆做洗盘子之类的工作。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人生时间和机会成本有限,应该去做最有效能、最有价值的积累。洗盘子的收入再高,可就算洗了一万个盘子,也无法写进你的简历,为你以后的事业发展做铺垫。
我在加拿大的兼职,就是找机会去银行、大公司做事,为重要的会议做服务工作,甚至做义工翻译。哪怕收入再少,只要能接触高层次的人,能进入商务中心的圈子,接触毕业后期望从事的事务,能够为以后发展积累经验和经历,同时维持基本学习生活费用就够了。
因此,等我在国外读完书时,我的个人履历已经非常丰富:我在国内对外经贸部工作过,国外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实习过,还在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做过翻译,在好几个跨国公司短期实习,这期间还去日本给大公司做过培训讲师……因为这些有价值的工作经历,我毕业时也拿到了7个很不错的工作机会,顺利地获得了我期望的工作——进入全世界最大的工程管理国际咨询公司之一SNC-Lavalin,两年之内就从助理经理成为了董事经理,是海外最早一批担任跨国公司高管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也很早建立了自己在行业内的品牌。由于有很好的规划和很好的起点,我又到了另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做副总裁,还做了加拿大魁北克驻香港及中国地区首席商务经济代表,后来更有机会做GE、西门子、三菱、阿尔斯通等大型公司的高级顾问等系列职务。
我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这一点:策划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就必须注意进行有价值的职业积累,就要把握人生当中决定性步骤,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少走弯路,不留遗憾,做最有效能的事情,千万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和生命。
4.关键是认识你自己
做任何事必须先要搞清楚三个W,第一是Who——我是谁;第二是Where——我在什么位置;第三是What——我想干什么。其实问题挺简单,做到却很不容易。
北京开芯易通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国也总结说:“作为老板(投资人)要知道做人,首先要回答好下面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通俗地说,人生策划其实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如何做?
我是谁——也就是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也是人生策划的第一步。
有人曾经问古希腊哲学家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
安提斯泰尼回答说:“发现自己的能力。”
世界上你最容易又最难了解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人生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净化自己的过程。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每个生命体都会获得新生,融入到更广阔、更有作为的生命场之中,而群体的生命质量也会得到和谐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