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案例
女儿再也不表演了
女儿唱歌跑调了,妈妈马上纠正,并且还说:“别再折磨我们的耳朵了!”
女儿把刚从幼儿园学来的舞蹈跳给爸爸看,爸爸看完笑得肚子都痛了,最后给女儿一句评价:“宝贝,你的舞蹈好像扭秧歌!”
女儿拿出自己画的一幅画给妈妈看:“看,这是我画的西红柿。”妈妈笑了,说:
“女儿,这怎么是西红柿呢?这明明是土豆。西红柿可是椭圆的,“土老冒”!”
孩子缠着客人讲故事,客人走了,妈妈抱怨孩子“人来疯”……
从此,女儿在爸爸妈妈面前再也不表演了,客人来了她躲到一边去……
专家解析
美国一位教授曾使用“精神气电现象”能量测定器,来证实夸奖与肯定比责骂与否定更有效果。他一直以测定器研究孩子课业与疲劳的关系,结果发现夸奖与肯定对消除疲劳非常有效。在测定中,他们对用功写作业而疲劳的孩子说:“哇!你做得很好!你真能干!”结果发现,因疲劳而下降的测定热量曲线一下子升了上去。相反,当孩子受到责骂和嘲笑时,那曲线就会明显下降。实验表明:通过夸奖和肯定可以消除疲劳,而责骂与否定只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看一个人精神境界如何,只要看他怎样对待别人的不幸就可以判断:是为他人焦急,为他人解难,还是冷漠甚至幸灾乐祸。我们应该对孩子的困难和稚嫩,送上一颗同情与理解的心,可以用知识武装法、理想鼓舞法、榜样鞭策法、书面谈话法、阅读感染法、角色置换法等教育方法让孩子去感受。
培养同情心是培养爱心的感情基础。同情心是构成完美个性、良好品德的要素之一。培养同情心要从小开始。同情不仅仅是怜悯,而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同感。只有怀着深切的关心,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有真诚的同情,才能有助人的愿望和行动。培根说:“同情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为最高的美德。”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的;一个没有同情心的社会,是冷漠的。同情心不会自发产生,要靠精心培植和维护;大家都有同情心,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教育误区
1.急于求成。家长以冷嘲热讽、打骂责罚代替教育引导,增加孩子的厌烦。
2.急功近利。逼迫孩子做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没有从激发孩子的动力入手。
3.欲速不达。大人的愿望违背教育规律,缺乏耐心,不允许孩子走弯路。
成长故事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起得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母亲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很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凭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相关链接清·袁枚《牍外余言》:楚公子围为虢之会,其时子围篡国之状,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
冷:不热情,引申为冷峻;热:温度高。冷嘲热讽是说冷言冷语,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行嘲笑和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