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说,17岁那年自己出师独立跑外面干手艺活,是族里老人们的安排,而自己当时是不太愿意出去,但那个时候族里老人对家族的事情还是有很大的发言权,不得已下也就同意跑了出去,那一年时间里,木匠第一次独自出门,虽然说此前跟着自己师父出去做过半年的手艺,跑过不少地方,但是一是半年时间内跑的都是周边县市,二是因为有师父带着,自己一门心思干活提高手艺,其他的竟然都没怎么去考虑,也就是说出门在外的一些生活技能都是自己师父在操弄,反而基本没有学到,导致后来一年独自外出时吃过不少苦头。
刚开始的时候迷路、没有算计好时间不得已在野外过宿这些都是小事,干完活给的工钱少,或者每天拉长干活的时间都是经常有的,而更让自己苦恼的是,有时候在和其他手艺人一起为主人家干活的时候,经常要么听不懂其他手艺人说的一些暗话,要么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其他手艺人排挤、挑刺,甚至在主人家后面告黑状,吃过不少苦头,好在自己的手艺确实没得挑剔,主人家虽然有时候故意干点什么、说点什么大多是为了省几个工钱,而自己也没有过多计较,总算是慢慢的干了下去,而且还混了个不错的名声,这才在一年的时间里挣了些钱财,后来自己特意放下身段,花点小钱去和其他手艺人结交,同时也学着怎么和东家在保持一定谨慎的情况下友好相处,慢慢的也品出来了些东西,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是少了点什么东西,只是个纯粹的手艺人,而不是手艺人行当里面的手艺人。
一年时间到了之后,木匠推掉几个手艺活赶紧回去,到家之后就把这一年的情况向自己父亲仔细的说了一番,然后就把自己在这一年中一直想不清楚的几个事情向父亲提了出来,而父亲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只是让自己去先找下几个族老,说他们会告诉你所有的事情,包括为什么这次一定要让你单独出去一年的原因。
带着疑惑,木匠连夜找到了头年坚持提出让自己单独出去的族老,而族老竟然是像知道他会来找他一样,已经摆了几个酒菜在屋子里面等着,见到自己过来就说,先喝酒,慢慢告诉你。
木匠更加疑惑的坐到族老的下方,先后给族老和自己面前的杯子到满酒,然后看着族老没有说话。
族老看了看木匠,先是说显老成了,接着问到说,是不是被我给弄到外面去呆了一年感觉有点气愤了?不等木匠说话,又紧接说,不用多说了,我都知道,我也被这么弄过一次,而且差点没命回来,回来后差点和那个老不死的拼命,我看你眼色么有点自责怪,但没有到气愤的地步,应该只是吃了些苦头,没有碰到其他的事情。
估计是现在想起来比较有意思,或者两人都有过相同的经历,说完这话的族老竟然一阵哈哈大笑,将刚开始有点不太融洽的气氛给完全冲散,木匠这时一是听说族老也跟自己一样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种在不同历史时空做相同事情而产生的一种莫名亲近的感觉将刚开始来的那点想法给冲走,二是竟然这事在族老身上发生过,想着聚仙洞的一些古老事情,估计是有某种特别的原因,也就不再有了任何负面的情绪,赶紧端起酒杯说要敬族老酒,说算是一年没在族老身边尽孝的赔罪,算是侧面因刚来时候带来的那点怨气向族老赔了个罪。
族老听后也不点破,但喝完了木匠的敬酒,算是接受了木匠的道歉,边看着木匠续酒边对木匠说,让你单独出去是族里面特意讨论后决定的,族里祖上的一些事情只要是族里面的人都大概的知道一些,但是只有少数各支的族老才知道详细的内容,你出去这一年算是给你的一个考验,这个考验也只会给极少数机灵聪明的人,没通过你只是族里面的一个手艺人,通过了就有通过了的说法,在这个之前先给你说个故事,当然是我们陈家祖上的故事。
要是说远了,就要从唐朝说起,公元832年唐僖宗(唐朝第十八代皇帝李儇)年间,一个叫陈旺的人因为当官举家在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置业居住,十多年后,到唐僖宗李儇的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因陈旺一家已经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即使在族人外出为官或商的情况下,都没有分家而治,而是举族一起到一个地方聚在一起,这在当时各家族分支散叶,到处扩张而被统治者忌讳的年代是十分值得统治者喜欢而推广的事情,在当时的环境下,唐僖宗一是为表彰陈家的内部族治和谐,二是隐晦昭告天下其他巨族学习,三是陈家忠义孝悌的治家理念在在礼义为先、孝道治家的前提下,同时感化这江南的其他人们,就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算是表彰陈旺一家治家,同时赐一对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到公元890年,唐僖宗之后的唐昭宗李晔在大顺元年再次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表彰陈氏家族,此后陈氏一门由此被定名为“义门陈”,再到公元937年,到了南唐王李升的年代,李升再次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即从公元832年唐僖宗开始到南唐李升,陈氏一家在唐朝期间总计被皇族旌表三次,提出义门陈氏的说法,从而义门陈氏随着陈姓一族一直言传,也就有了后人说义门陈氏始于唐的说法,这是义门陈的开始。
据传,义门陈礼义为先,孝道治家,满门重义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响了牲畜。至唐昭宗庆历年间,家有七百四十余口,每日设广席,长幼依次坐而共食。蓄犬百条,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诸犬皆不食。原来卧于紫扉旁,是一只老母犬,脚拐,眼瞎。每晚睡门楼之上,伴星斗,防匪人,尽其义也。老犬不至至,余犬皆不食。
相传有一年,御驾亲临。带来100只肉包子,放在犬槽内,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只包子于口中,但见一条白犬,独步槽前,口叼两只包子走了。圣上异之。遂率人尾随其后,至一柴扉旁,见有一拐脚黄犬席地而卧,白犬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黄犬,众犬方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昭宗见状,圣心大悦,称道:真义犬也!
诗曰:
百犬同牢佳话传,煌煌陈氏义当先。
一门风范留青史,千载凭踪泪不堪。
而这正是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的“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传说古义门坊建有“百犬牢”。其门有一对联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百犬同牢是昔日义门坊的一个重要奇观。
唐被宋取代,期间陈家一直秉承家族内的处事方式,没有在朝代的更替中受到冲击,而且家族内的处事和治家理念又不允许参与朝政大事,平常间与周边村民相处极为和睦而感化众村民,而被宋太宗赵匡义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御笔旌赐“忠孝世家”,在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
后来宋太宗又在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疑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和“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的诗句以示赞颂。
到宋真宗赵恒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赵恒延续太宗的旌表,赐联“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敕(命令)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
到宋仁宗赵祯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义门陈氏五世祖陈旺、陈机、陈感、陈兰、陈青分别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之谥号,又在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庄一首诗中写道:
江州久著义门庄
珠辉玉廊孰同行
蒂固根深谁与并
庄上分庄岁月长
谩夸诗礼追邹鲁
须信簪缨赛谢王
子孙各知道义范
永于舜德有重光
到这一年,义门陈氏建庄已历时331年,3900余人聚居合炊,以忠义孝悌的族规治家,设置旌表台以接受皇家圣旨,设立书院以教育族民,设立刑仗所以处罚族内犯错子弟,并且在这族规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纠纷,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呈现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到此,义门陈氏受到两朝六代帝君的多次旌表,达到了发展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