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位虽有“兄终弟继,叔侄相传”的规定,但详考其帝系脉络,标准而成功的“兄终弟继”也只有元武宗传位于元仁宗一例。而仁宗之所以能最终坐上哥哥的龙廷,除特殊历史背景之外,更重要的还全仗当时几位忠诚多谋的蒙、汉大臣通力合作,挫败了三宝奴等人的废储阴谋。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和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同为元顺宗和兴圣皇后弘吉刺氏之子。
海山哥俩的父亲顺宗其实没有当过皇帝,他的庙号是海山即位后尊封的。此前的天子是海山哥俩的三叔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十一年(1307年)中历正月,成宗驾崩。按理帝位应传嫡系长侄海山,但成宗皇后卜鲁罕和左丞相阿忽台却起了奸心,想把皇位改传给成宗的一个远房弟弟安西王阿难答。
这时,海山为怀宁王远在漠北;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和母亲近在怀州(今河南沁阳)。在一帮大臣的支持下,爱育黎拔力八达和母亲率先勒兵入京,囚成宗皇后,诛安西王阿难答,为哥哥海山即位扫清了一切障碍!海山也由怀疑很快变得十分相信自己的弟弟。
大德十一年中历五月甲申(1307年6月21日),海山入京登极,是为武宗。中历六月癸巳(6月30日),武宗依制册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并让他担任中书令,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
武宗朝原来的庶政大权一归中书省,在皇太子统摄下,由左、右丞相,诸平章政事(权同丞相)分工负责。这本无什么大毛病。但因为当时中书省的高级长官大多是武宗和太子从前的元老重臣,这就阻挡了一些新进官吏的进升之路。他们恨中书省专权,当然也恨太子。
对此尤为不满的是三宝奴其人。
三宝奴从前曾因罪谪贬武昌。武宗立国时,他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翰林承旨学士(皇帝秘书之一)。为了尽快向上爬,他勾结平章政事脱脱虎等人,于至大二年(1309年)提出分设尚书省代中书省理财的动议。大臣们对此并不陌生,因为前朝奸臣阿合马、桑哥就曾用此法争权夺利,所以动议最初根本通不过。后来,武宗大约考虑到中书省政务太繁,就同意重设尚书省。三宝奴也因此平步青云,升为尚书省平章政事了。
有了尚书省这块地盘,三宝奴等人就不断侵夺以太子为首的中书省大权。他们先提出尚书省用人,中书省宣政(发布命令),无形中架空了中书省。既而干脆提出:“中书之务,气以尽归臣等”(《元史·武宗本纪》)。同时利用尚书大权结党营私,为非作歹。太子和中书旧臣当然对此不满,有的人干脆不参加尚书省“集议”,也不服从尚书省的调遣。三宝奴认为这事的根子全在太子。要彻底控制庶政大权,就必须设法废去太子。
但三宝奴等人深知武宗很信赖弟弟,所以要正面谮废太子是不可能的。他们便暗中唆使一些太子属官,让他们出面怂恿东宫扩大建置,先尽量造成“僭越”行为,再以此离间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借东宫之刀自杀太子。
于是就有东宫官员提出为太子建立右卫率府,编制在万人以上,并准备由太子下令从安西(今甘肃定西县)取兵器来武装这些卫士。太子詹事丞(东宫主管官)王约识破了这个阴谋。他立即对东宫僚属们说:“按制度东宫已经建立了左卫率府,现在为何要违制扩建右府?诸公要好好想想,不要因此害了太子!且由东宫移文千里之外去取兵器,人必惊疑。皇上知道后又将作何想法呢?!”王约还要大家本着“皇太子事不敢不为,天子事不敢为”(《元史·王约传》)的宗旨行事。太子自己也很听王约的话,处处小心谨慎,“潜龙”不做“飞龙”之事。终于使三宝奴等人挑不出太子和东宫的任何毛病!
太子的英明得体加深了武宗对他的信赖。至大二年(1309年)中历十月,武宗改任太子为尚书令,成为三宝奴一伙的顶头上司。三宝奴第一次借刀杀人不成,反把太子招惹成悬在自己头上的一把利剑!这下他更有芒刺在背之感,于是又心生一计。
他找到右丞相康里脱脱。康里脱脱和哥哥阿沙不花是当年保武宗人京继统的老臣。三宝奴以为武宗旧臣与太子必定有亲疏之隔。他想挑唆康里脱脱劝武宗改立本支为嗣,借老臣之刀谋害太子。
三宝奴劈头就说:“现今皇子渐渐长大,近来圣上身体又不太好,怕是要早定大嗣。”康里脱脱一时摸不着头脑!他回答说:“国家大计不可不慎。从前太弟戡定内乱,功在宗社。现在他位居东宫,早有定命。今后兄弟叔侄相传,谁敢搅乱次序?我们做臣子的切不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三宝奴还不死心,又挑拨说:“现在哥哥把嗣位交给弟弟,今后您敢保证叔叔会把嗣位还给侄子吗?”暗示武宗之弟继统,今后如果不传位给武宗之子,那么,包括康里脱脱等武宗旧臣的命运将不堪设想!不料忠鲠的康里脱脱却回答说:“我们只管自己坚持原则。至于别人失信,天人可见!”三宝奴第二次借刀杀人的阴谋又告失败。
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病危。三宝奴眼看太子就要继承大位,又狗急跳墙地唆使宦官去劝武宗废易太子。武宗很不高兴地说:“我的主意已定,你们就不必多说了。”不久,武宗去世,太子即位为仁宗。仁宗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废置尚书省,并立即诛杀了三宝奴和脱脱虎等人。
一句话短评:
借刀杀人是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之力,实现自己企图的一种谋术。但是,如果所借的“刀”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所用,则很难成功。
3.一箭双雕,杀人于意念之间
西汉末年,由于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使这个统治了二百多年的封建王朝,朝政大权为外戚王莽独揽。
公元8年,王莽罢黜年仅八岁的小皇帝——孺子婴,自封为皇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自当上皇帝之后,为加强统治,举着复古的旗号,进行了“改制”,致使国家日趋衰乱。在他的横征暴敛下,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许多老百姓丧失土地,迫于无法生活,纷纷组织起来,决心以武力推翻王莽政权。
公元17年,爆发了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公元18年,又爆发了樊崇领导的赤眉起义。同时,各地豪强和汉朝没落贵族也开始组织武装,如西汉王朝的宗室刘缤、刘秀兄弟领导的春陵军等武装,先后打出反王莽的旗帜。
各地起义军联合起来,攻打王莽的官兵,接连取得胜利,鼓舞了千万老百姓,纷纷投奔起义军。起义军增加到十万多人。
起义军将领决定趁热打铁,挥师北上,围攻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当大军来到宛城东南清水(今河南白河)边上的时候,众将领一致推举汉朝皇族后裔刘玄当了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更始帝。
可是,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后,生活腐化堕落,不理朝政,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
由于刘玄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难忍,甚至原来支持他的赤眉军也十分气愤和坚决反对。公元24年春天,赤眉军兵分两路向长安进发。进军途中,他们另立做过放牛娃的刘盆子当皇帝。
在赤眉大军日益逼近长安时,刘秀派大将邓禹率领精兵两万,驻扎在长安附近。他的目的是趁赤眉军和刘玄作战的机会,坐收渔人之利。刘玄对刘秀派遣大将邓禹的活动,自然十分了解,立即派朱鲔、李轶驻兵洛阳,牵制刘秀。
刘秀当然也料到了这一步棋。他立刻派寇恂守河南(今河南省武陟县),冯异守孟津(今河南省盂津县西),抵制朱鲔、李轶从洛阳方面的威胁。
驻守洛阳的副统帅李轶,最早曾和刘秀一起同谋反抗王莽。他自从参与了谋害刘秀的哥哥刘缤的事后,对刘秀总是怀有戒心,怕他寻机报复,可是,又觉得更始帝刘玄是平庸无能的人,跟着他走是没有好结果的。因此,他希望有人从中调解自己与刘秀之间矛盾,以便将来另有出路。
李轶的这种心情,冯异最了解。于是,便给李轶写信,劝其及早归顺刘秀。信中的言词委婉动听,真诚感人。李轶将信反复阅读,再三考虑,于是回复冯异一信,表示感激之外,并暗示:如果刘秀攻打刘玄,自己绝不援救。
冯异得到李轶的保证,放心大胆地攻下了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县南)和上党(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接着又往南,接连打下十三个县城。李轶果然袖手旁观,按兵不动。
冯异见李轶很守信用,就派人把李轶亲笔写的信送给刘秀,并将其详情告知,不意刘秀举起信来,当着众人的面说:“李轶这人诡计多端,谁都摸不着他心里的鬼主意。”并且吩咐传令官把信交给各地守将传阅,还一再嘱咐:“李轶不可轻信,要多加小心。”
众将士对刘秀的这种做法都不理解,而且感到如此重要的军事机密,怎能随便在大家面前公开呢?倘若走漏风声,李轶不就有被杀的危险吗?
原来刘秀另有打算,他是想“借刀杀人”,替被害死的哥哥报仇;同时趁机离间对方,为夺取洛阳准备条件。
刘秀传阅李轶写给冯异的信的事情,朱鲔知道后,感叹自己非常信任的助手,竟会私通刘秀,气得咬牙切齿,遂派人把李轶杀掉。
李轶被杀,洛阳的内部非常混乱,同情李轶的人都偷偷地逃出洛阳,投降了刘秀。刘秀既报了兄仇,又得到了洛阳,“借刀杀人”,“一箭双雕”的计谋成功了。
一句话短评:
针对敌方阵营各种势力的不同立场,采取分化瓦解或积极争取的斗争策略,也是借刀杀人的一种,它往往能使一些功利之徒落入圈套,成为己方的玩物。
4.舍堂兄,蒙逊建帝国
河西走廊的五月虽是树吐青、草吐绿的季节,但在临松(今甘肃张掖南)卢水胡人的心里还丝毫觉察不出温暖。一天几万人朝同一个目标——一座巨大的墓地走去。这些人来到墓地后不约而同地放声痛哭。
过了一会儿,一个身材高大、不足三十岁的青年站到土堆上,两手胡乱地抹了下眼泪,显得无比悲伤地说:“各位父老乡亲,亲戚朋友,我伯父罗仇,他们死得太冤枉了。我家世世代代为卢水胡沮渠的首领,吕光到了河西之后,我们一心一意拥护他,支持他。开始他需要我们,把我的两个伯父封为尚书、三河太守,我伯父也为后凉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想到吕光竟如此不能容人,把我的伯父借故杀了。大家知道,河西本来是我祖先的地盘,现在让吕光霸占了,吕光杀我伯父就是欺负我们卢水人。这口气我们能咽下去吗!吕光不仁,我们也不义,我想起兵为我伯父报仇雪恨,恢复祖先的地盘。”这青年就是沮渠蒙逊。经蒙逊这么一煽动,在场的几万人个个热血沸腾,高呼万岁。蒙逊见人心很齐,便宣布立即起兵杀掉吕光的中田护卫马邃,临松令井祥,占据金山。蒙逊堂兄男成听说蒙逊起兵,也率领几千人响应。蒙逊和男成见自己的羽毛尚未丰满,暂时不便出面称王称帝,便把后凉的建康太守段业推为凉州牧,两年之后段业改称凉王,蒙逊被封为尚书左丞,男成被封为辅国将军。
段业与沮渠蒙逊名义上是君臣关系,实际上同床异梦。沮渠蒙逊感到自己称王称帝的时机尚未成熟,又怕遭段业猜忌,整天装糊涂。天玺三年蒙逊要求去当西安太守。段业觉得能叫沮渠蒙逊离开身边是件好事,十分痛快地批准了他的请求。
沮渠蒙逊离开了张掖,如同猛虎下了山。他绞尽脑汁想了一个极其阴险的夺权方案。蒙逊先与男成约好同祭兰门山的具体时间,然后派司马许咸密告段业,说男成准备借祭山发动叛乱。男成不知蒙逊的阴谋诡计,按时到了兰门山,自然被段业预先埋伏的士兵捕杀。
男成一死,蒙逊便有了向段业公开挑战的借口,他把部下叫到跟前,装出十分悲伤的样子,泣不成声地对他们说:“男成无限忠于段业,段业却无辜把他杀害,难道诸位能不为他报仇雪恨吗?且凉州兵荒马乱,段业没有能力收拾这个烂摊子。”男成平时很得人心,部下个个愿为他报仇,所以沮渠蒙逊很快拉起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到达氐池时,羌胡纷纷响应。段业如梦初醒,急忙派右将军田昂、武威将军梁中庸反击蒙逊,但田昂、梁中庸一到侯坞就投降了蒙逊,蒙逊很快攻入张掖城内,将段业斩杀,自称梁口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封堂兄伏奴为张掖太守,弟孥为建功将军,田昂为西部太守,臧莫孩为辅国将军,房咎、梁中庸为左右长史,张骘、谢正永为左、右司马。独立国家就这样建成了。
一句话短评:
为求成大事,蒙逊竟不惜以其堂兄作诱饵。其借刀杀人之法是史无前例的。
5.扼死亲生女,武则天计害王皇后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的妃子,高宗还是太子时,在父亲那里见到武则天就喜欢上了。后来太宗去世,武则天与其他妃嫔一起去了感业寺削发为尼。高宗即位后在太宗的忌日去感业寺祭拜父亲,与武则天旧情重萌,相对哭泣。
当时,高宗的王皇后正与淑妃萧氏争宠。王皇后没有儿子,所以高宗移宠于淑妃。王皇后知道高宗与武则天在感业寺哭泣的事后,便悄悄让武则天蓄发,并劝高宗把武则天纳入后宫。
王皇后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用武则天来削弱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可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干了一件“引狼入室”的蠢事,给她和萧淑妃都带来了灭顶之灾。
武则天刚回皇宫时,事事巴结皇后,曲意奉承,无微不至。皇后因此而屡次在高宗面前夸奖武则天,这对高宗来说,正中下怀,于是很快拜武则天为昭仪,宠爱有加,而把皇后与萧淑妃都抛在了一边。
这一下可慌了皇后与萧淑妃,两人于是又联合起来攻击武则天。但高宗这时已经唯武则天是听,根本不把皇后与萧淑妃的话当真了。加之皇后不善于笼络高宗身边的人,而武则天恰好尽心收买这些人,所以,凡是皇后和淑妃的动静,武则天都了如指掌。
高宗虽然冷落皇后,但皇后地位仍在,高宗也并无废黜皇后的意思。武则天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但是,要想取代皇后的地位谈何容易,除非用极其特殊的手段让皇后犯下大罪。武则天不愧是一个智谋过人而又心狠手毒的铁女人!她心生一计,设下了一个罕见的圈套,委恶于敌。
武则天生有一个女儿,高宗疼爱,皇后也很喜欢。这一日,皇后去昭仪宫逗这小女孩玩了一会儿,一等皇后离开,武则天悄悄进屋,把心一横,竟然亲手把自己的女儿给活活扼死,用被盖盖好,然后去御花园迎来高宗。一回屋里,武则天满脸媚笑,掀开被盖让高宗看看女儿,却发现女儿已死在床上,于是号啕大哭,追查宫女是谁杀死了小公主。宫女都说只有皇后一人来过。于是高宗大怒,认定是皇后杀死了小公主。武则天趁机哭死哭活,历数皇后的不是,使高宗产生了废黜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的念头。
好在顾命大臣、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反对,才使皇后暂时未被废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武则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决心置皇后于死地。她派人潜入东宫墙角埋下一个草人,上面写着高宗的生辰八字,然后又叫人去向高宗告密,说皇后日夜念咒,要用巫术咒死高宗。高宗派人到东宫一搜,果然在墙角搜出草人。证据确凿,于是高宗不顾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强烈反对,坚决废黜了王皇后,同时把萧淑妃一并贬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
一句话短评:
“最毒妇人心”,武则天便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