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工作存有偏见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在12岁时,就已经可以清楚地将工作和玩耍分类,这是一种伴随我们一生的分辨能力。孩子获得的一个明确信息是,教育就是由学校作业、家庭作业,以及努力用功组成的。但如果把学校作业当成工作,就很容易使孩子们厌烦——因为只要是人,都不会喜欢“工作”。这种厌恶之情在社会上根深蒂固,并且在很多着名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证据。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时,他们过的是一种典型的快乐生活,因为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对未来的打算。但当他们吃下禁果时,被赶出了伊甸园,他们和他们的子子孙孙,从此都必须辛苦工作。辛苦工作也从此成为处罚的一个标志,我们会将天堂(一个完美的地方)形容成一个没有困难、没有工作的地方。但其实在地球上,我们必须工作才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在一项关于“工作与休闲中的最佳体验”的研究中,西卡森特·米哈伊和朱迪丝·勒菲弗指出,人类喜欢休闲多于工作,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但他们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发现:人们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幸福体验要比在休闲活动中所得到的多。
这种矛盾令人深思。它说明了我们对工作的偏见,我们常常把努力与痛苦,休闲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种偏见已经干扰了我们对自身体验的客观认知。当我们开始把工作中的积极体验负面化时,我们其实是在限制自己获得幸福的潜力——因为幸福并不仅仅是经历正面情绪,还要重视负面体验。
工作场所应该是一个我们可以体会正面情绪的地方。在《教学的勇气》一书中,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写道:“在一个把痛苦和工作绑在一起的文化里,揭示工作最大的特征其实在于深度的幸福感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我们把工作和努力与痛苦绑在一起的恶习,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为了能让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上得到更多的快乐,首先得改变我们的观点——改变对工作的偏见。而唐纳德·赫布1930年在这一点上的研究,对我们很有帮助。
从600名6~15岁的学生中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他们不需要再做家庭作业。如果他们不乖,他们就会被罚出去玩;如果他们好好表现,他们会得到更多功课。赫布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在短短的一两天之内,学生们都选择了好好在课堂上表现(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如果我们学会改变对工作的态度,把工作视为一种特权,而不是责任,这样,我们不但会感到更幸福,也可以在学到更多东西的同时有更好的表现。
让工作成为幸福的事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地拥有幸福呢?更多的人是在忙忙碌碌中走完自己的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忽视了幸福是建立在现实的工作基础上,是建立在自己始终能有一个让自己衣食无忧、安身立命的工作基础上的。
一个人如果连一份工作都没有,是根本无法获得幸福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工作,而是对工作充满抱怨,也难以获得快乐的人生。
一个玩具士兵成天打瞌睡消磨时光,越过越烦。
“嘀答、嘀答……”闹钟每分每秒都在欢快地歌唱,它对眼镜说:“我要把快乐之道告诉玩具士兵。”
“我觉得,切身体会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眼镜说。
于是,闹钟告诉玩具士兵:“邮局正招收邮递员,你去试试。到时,你会和快乐手拉手。”
玩具士兵欢快地吹着口哨,下班回来。“我知道了——无所事事难以快乐,能工作就是幸福!”
无所事事难以快乐,能工作就是幸福。詹姆斯·巴里说过:“幸福的秘密不在于做你喜欢的事,而在于喜欢你所做的事情。”工作是你人生的根本,也是你幸福的基础。
但在我们的周围却常常生活着很多这样的“有志之士”,对待自己的工作不严肃、不认真,朝三暮四,到头来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追悔莫及。
为什么总会有人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如意呢?因为这些人只看到自己工作中艰辛的一面,而忽视了工作中幸福快乐的另一面。
每种工作都有它的艰辛和幸福,只是各人对工作的态度有所不同罢了。如果你用积极上进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你将会感觉到工作着就是幸福的,工作着就是快乐的;如果你用消极冷漠的态度去应付工作,你将会感觉到工作就是活受罪,工作就是太无聊。对于后一种人来说,如果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得到另外一种收获。
试想:当检察官看到被自己起诉的罪犯被绳之以法,使国家的财产免受损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满足;当教师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看到自己教导过的学生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时候,对自己的工作就会有一种神圣和伟大的自豪感;当银行工作人员付出大量艰辛争取到一位优质客户或通过多种渠道收回一笔多年拖欠贷款时,他们的幸福就溢于言表……
胡适的《上山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唯有现在可贵且可爱,应刹那不放松”。这句歌词告诫那些目前仍在工作中摇摆不定的员工,请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现在的工作,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去除一点急功近利,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现在的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你就会感觉到工作着就是幸福。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我们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为生之资,也是为了使生活有重心,对社会有贡献,使生命有价值,更是为了我们内心的安宁和充实。
人们对工作的追求各不相同,有的人看重业绩,有的人看重薪水,有的人则看重地位,这说明大家对工作的体验不同。要提高工作的幸福感,就要留心、留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对生活有所感恩。对每一件事认真地去做,去体验,你所经历的各种感情元素,甚至包括愤怒、悲伤、委屈等,这一切都可以丰富你的人生,这就是幸福。
没有不吃苦的工作
大部分人都为了生活而必须工作。就算在生活没有问题时,本能仍然驱使我们去工作;我们的使命是追求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就必须得工作。
但是,在幸福还没有来临之前,却有很多人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他们在工作中感到很不开心,认为工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其实,到哪里工作都是要吃些苦,承受一定压力的。
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位农夫养了一头驴子,驴子每天都要为主人干很多活,任务特别繁重,休息的时间也很少,最后得到的饲料并不是很多。于是,驴子开始整天幻想要是能够换一个主人就好了。
“请你让我离开农夫吧!我忍受不了这种超负荷的压力和这样苛刻的雇主。我想换一个新主人。”驴子请求天神说。
于是天神答应它,将它转卖给一名陶工。陶工安排驴子从野外搬运沉重的黏土,并把制造好的陶器运送到集市上。陶工一直都在制陶,于是驴子也跟着不停地搬运,它现在的工作比以前更劳累。
“这次你一定要给我换一个既受主人重视又很轻松的工作!”驴子恳求天神说。
天神又一次答应了它的要求,没多久,驴子被卖给一个皮革匠。它一到皮革匠那里,看到皮匠店里面的情形就后悔不已。主人倒是很器重它,但那是因为驴子有一身好皮。它也什么都不用干,只等着皮革匠来剥它的皮就行了。
驴子痛苦地说:“我真不幸!留在以前那些主人那里该多好啊!现在连我的皮都得交给这个人了。我早应该明白,到哪里工作都是要吃点苦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一点苦头就开始怨天怨地地叫苦不迭,势必不能沉下心投入工作,因为在他叫苦叫累的时候,他的心就打算逃遁,又如何指望他能从中得到磨炼和长进呢?
没有不需吃苦的工作。即便是最简单的事情,比如在办公室里接听电话,或者照看门户,也是需要吃点苦的。你不仅要培养待在屋子里的耐心,还要防止自己因为工作单调而出现烦躁的情绪。
不能吃工作中的那点苦,你就注定只能不停地寻找和尝试,最后你这一生将一事无成。简单地说,不吃工作中的那点苦,幸福将会离你越来越远。
别只为薪水工作
很多人在工作中显得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将物质与财富放在快乐和意义之上。
如果你只是为了钱而工作,你就成为金钱的奴隶。钱可以购买一些自由,但自由只是让你有更多的选择而已。
罗伯特·清崎认为,金钱掺杂着情感,正因为如此,股票市场才会受人类的两种情感驱动:贪婪和恐惧。当贪婪和恐惧崩溃,人们损失惨重时,紧接着的是沮丧。沮丧则由人类的两种情感所构成:气愤和悲伤。正是在这些不良情感的驱动下,投资者往往会做出错误的操作。
看一看一般受过教育的、努力工作的人的生活,就会看到一条十分相似的道路。
孩子出生了,然后去上学,自豪的父母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的孩子成绩十分出色,而且进了名牌大学。
之后孩子毕业了,也许继续深造,然后像编好的程序一样做下面的事:找个安全、稳定的工作,也许是个医生或律师,或参军或进了政府部门。
他开始挣钱了,信用卡开始蜂拥而至,而且开始购物。手里有了钱,就开始约会、结婚,夫妻两人都在工作,两份收入,他们觉得获得了成功,前途光明,于是决定买车、买房、度假并且生孩子。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需要大量的钱。
那对幸福的夫妇认定他们的职业是重要的,并且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寻求升迁和加薪。加薪实现了,而另一个孩子的出生使他们需要更大的房子,他们不得不努力地工作。他们成为模范雇员,甚至有为公司献身的精神。
他们又进了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以便让自己能赚更多的钱,他们从事两份工作。他们的收入上升了,但同时对他们的收入征的税和对他们新房子征的财产税也上升了,他们的社会保障税和其他税也上升了。
他们得到了大额的工资单,但困惑于钱都到哪里去了。他们买了一些基金,而且用信用卡买了些杂货。孩子们长大了,为供他们上大学和为他们自己退休需要准备的钱也越来越多。
这对快乐的夫妇,在35岁后陷入了“老鼠赛跑”的陷阱。他们不停地为公司和老板工作,通过缴税为政府工作,通过付住房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为银行工作,但等待他们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债务和催款单,于是他们需要更加努力工作,再更多地获取债务,从而陷入财务紧张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这就是所谓的“老鼠赛跑”。你的自由被捆绑住了,为了这份薪水,为了维持这样的生活,你很多时候要忍气吞声,要牺牲自尊。难道有比没有尊严地活着更让人沮丧的事吗?
生活的需要或是社会的法规并不能阻挡我们体会真正的自由。只有在自己选择的、快乐与意义并存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自由。至于我们能否从工作中找到自由,取决于我们是愿意受制于物质财富、他人的期望,还是被自身的情感和热情所推动。
如果我们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时,我们不会去重视、喜欢它,甚至热爱它。而当我们把它视作深化、拓宽自身阅历的途径时,每个人都会从心底里重视它。因为那样工作带给我们的,将远远超出其本身的内涵。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我们构筑一段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为自己工作才有乐趣
职业和事业的含义是不同的:职业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事业则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但职业和事业又有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需要人发挥自己的才干。而有些人之所以感觉辛苦,之所以无法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就是因为他们把二者截然分开,导致他们对工作丝毫没有激情。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几乎每天都在他的实验室里辛苦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可是,他丝毫不以这种生活为苦。为什么?因为他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事业。如果你也能像爱迪生那样,使职业和事业达到完美的统一,那就不仅能取得成功,也能在工作中感觉更幸福。
一个欧洲观光团来到印度的一所森林村落。村落里有位老者,穿着白袍,盘着腿安静地在一棵菩提树下做草编。草编非常精致,它吸引了一位法国商人。商人想:要是将这些草编运到法国,巴黎的女人戴着这种草编的小圆帽和挎着这种草编的花篮,将是多么时尚、多么风情啊!想到这里,商人激动地问:“这些草编多少钱一件?”
“10块。”老者微笑着回答道。
天哪!这会让我发大财的,商人欣喜若狂。
“假如我买10万顶草帽和10万个草篮,那你打算每一件优惠多少钱?”
“那样的话,就得要20块一件。”
“什么?”商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几乎大喊着问:“为什么?”
“为什么?”老者也生气了,“做10万件一模一样的草帽和10万个一模一样的草篮,会让我乏味死的。”
人们常常把工作当成赚钱的手段,这样的致命伤在于使人丧失了上进的动力和兴趣,从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很少有人把工作与实现快乐的途径联系在一起,其实工作的成就感绝不只是靠金钱得到的。那些在工作中能够真正感到快乐的人,更多的是被某种价值激励着,这种价值超越了金钱的影响力。
其实,赚钱很容易,但要想有一番作为却是不容易的。谋生和让生命过得有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只有在一个人的天赋得以发挥时,他所付出的辛劳才有可能开花结果。
布朗先生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影制片人之一。但是,他却被三家大公司炒过鱿鱼,生活几度潦倒不堪。
最初在故乡N·弗洛姆文化出版公司,他凭着自己过人的艺术才干和不拘一格的文化经营胆略,仅用两年时间就坐到了公司的第三把交椅上,时年仅25岁。可是,因为一套全国农机企业营销网络丛书出版受挫,他与公司其他高层人士意见不合,最后被迫愤而离职。
在纽约,他刚结束新阿美利坚文库的试用期,就一跃升任为编纂部副总裁,令其他同仁无不惊羡。可是,几位“东家”一年后又延聘了一位财大气粗的圈外人加盟,而他和这个人在文库的艺术追求等大方向问题上,常常意见相左。于是不久,他又“因故”被辞退了。
回到加利福尼亚以后,他又进入了闻名遐迩的二十世纪霍士公司,在管理高层先后任职6年。但是,由于董事会不喜欢他建议并主持拍摄的诸如《埃及妖后》等多部大制作影片,他再次被迫离职。
此后,布朗开始仔细回顾和检讨自己10多年来的职业路径——坦率地说,他的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又任人唯贤、秉公直言,再加上他敏锐的直觉,这些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卓越胆识和艺术修养,不啻是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新娱乐时代一位成功老板的宝贵条件。
布朗痛苦地分析了自己工作每每失败的根源所在之后,毅然决定贷款30万美元,开始自立门户。很快,他就制作出《大白鲨》、《裁决》、《天茧》等一系列巨片,带给美国和世界影坛一次又一次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