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午时,王羲之被从窗外飘入的雨丝惊醒,睡沉了,这是他的首先反应。王羲之早已步入中年,不再精力充沛,变得过于温和,他时常因惆怅,惆怅自己已不再是一名称职的守官,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有时阅历与经验才是谋略和战术的根基,是某种催化剂,所以比起年轻时,比起能任意挥舞无量心时,如今的他或许更具威胁。
下雨了?他望向窗外,风停了,雨来了,是他的第二反应。
透过连绵细雨,坐落在山间的校场与兵营显得分外安谧,往西是倚山而建的巨大城防,紧接着是一片起伏不平、布满乱石与矮树的荒原,萧疏的地貌一直延续到神农溪,若天气晴好,王羲之甚至能在他的卧房望见溪水旁挣命的渔人,然而此时却只能望见一片苍白的雾霭。
“下雨了,将是吉兆。”他沉吟。
巴东的雨将持续很久,泥泞会牵绊行军的速度,增加作战难度,他在窗前展露笑意,天公也在偏心,巴东的一万守军在这样的环境中足以一战,若天乌没有战争巨兽的话...因为在自然的生灵面前人类无能为力,一想及此,他的脸上再次阴云密布。
当日下午王羲之向全军下达命令,巴东因为雨季进入整备,军需官开始急切地奔波,与技工一同忙着修检城防、重弩等战争机械,守军则停止训练,转而对各自的武器装备进行保养。
霜月的雨会侵蚀意志,令刀剑腐朽,王羲之说,所有人都信以为真,纷纷怀着愉悦的心情为铠甲上油、用砂轮磨砺兵器的刃尖,相比在冰冷的雨水中艰苦训练,整备的工作自然惬意得多,因为阳光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露面。
轻松的氛围一直持续到第二日清晨,早饭的炊烟尚未被晨风吹散,派往西路的斥候陆续返回,并带来了天乌进犯的消息。
巴东在瞬间陷入慌乱,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天乌进犯意味着什么,好在守军的鼓舞令巴东又再次恢复士气,绝大多数原住民选择据守,即使羯人的恶名无人不知,但他们仍愿意留下,出于对家园的眷恋,对巴东荫蔽的依赖,更是出于对流离乱世的恐惧。
王羲之召集斥候,要求他们对战争巨兽之事三缄其口,因为战争巨兽往往会在摧毁城防前率先毁掉住民的信心,之后他取出早已备好的信件,命令他们换上新马直奔建业、义襄与武陵,若一切顺利,首批援军将在五日内抵达。
巴东许久未经历战事,然而背水一战的决意令守军与住民的行动事半功倍,战备紧锣密鼓,大批早已荒废的装备被从军械库中运出,现着斑驳锈迹的铁甲,断折的刀剑都被分解成尖锐的残片,用以布置陷坑。
数不清的工匠围在城壁四周敲敲打打,忙于修补裂痕,在城垣上伫立已久的重弩经过修整变得焕然一新,如长戟般的弩矢排列整齐,泛出玄青色的光泽。
巨大的铜瓮被灌满油脂,步履蹒跚的老人和妇孺在城防前组成溪流,把堆积如山的碎石运上城垣,它们都将成为据守城壁的利器。
农人在城外忙着收割作物、渔业,他们迫不及待地刨出植物鲜嫩的块茎、枝叶,收集尚不成熟的果实,即便淅沥的雨水令坚壁清野的工作变得缓慢,可是巴东需要收集一切食物、粮食,以应对极可能爆发的持久战。
农妇在灶火旁熟练地熏制食材,使之变得易于保存,当战争陷入胶着,守军必须依靠这些粗糙的熏制品,以及粮仓中贫瘠的越冬储备来果腹,直至战争结束。
几千名身躯壮硕的巴东男儿排列成蜿蜒的人流,等待军需官尽可能地武装他们,巴东的险山恶水早已将他们训练成天生的战士。
年轻的妇人用灵巧的手将闲置衣物拆解成条,她们就地取材,并将之改造成能在战事中有所作用的急救品,因为在接下来的时日,任何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物资都将变得弥足珍贵。
王羲之每日巡查,开始时他相信巴东已拥有覆灭的决意与坚固的城壁,他同时为住民的积极感到欣悦,但他紧接着陷入不安,因为绝大多数住民一生都未曾经历战争,更无法体会战争的可怕,有人跃跃欲试,变得不再安分。虽然所有勇气都应受到嘉许,但盲目的自信绝非好事,盲目的自信会让人的意志在现实面前被轻易摧毁,所以他们应敬畏战争,敬畏生死,或者,至少应知道自己将面对什么。
就在王羲之为此感到担忧时,城中另一些人却开始了新的旅程。
从清晨时便有住民与行商陆续离开,在战争面前总有人选择逃避,他们拖着行李三两成行,可是广袤的荒原却令他们不知所措,人群不时发出悲戚之声,在一段时日后,他们若有幸抵达与巴东相距甚远的彼岸,或许将能一窥江南的繁华,可届时他们不得不再次寻找生路,男人成为苦力、流寇,甚至加入乞活军,而女人则只能带着孩子沦为婢从。
王羲之比他们中任何人更知道世界的残酷,但他仍默许了他们的行为,谁都有选择的权利,毕竟在大多世人看来,生命是最宝贵的财产,即便与自由与尊严相比也毫不逊色。
好在大部分巴东住民仍旧战意坚决,至少到目前为止,于是王羲之趁势召开了首次战前军议。
军议的气氛倒是喧嚣热络,部将围着炭火积极发言,王羲之开始时只是安静倾听,在他的部署中有几名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以廖含玥、卢锦桐为首,他们年轻骁勇,熟谙使用诸如刀戟、弓弩等各般武器,却唯独不会用脑子,他们在军议上摩拳擦掌,卢锦桐甚至提议越过神农溪,效仿秦时项羽破釜沉舟的方式迎敌。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廖含玥附和道。
荆楚巴东,险山恶水,素来民风彪悍,所以被称为铁壁的巴东郡从不缺少勇士,却始终缺乏颖悟的智者,破釜沉舟?王羲之感到啼笑皆非,因为此提议浅薄、愚蠢、又不自量力,他命令他们闭嘴,直到天乌的阵仗兵临城下。
之后王羲之将目光投向成光烈、郑钏等人,他们是曾参与某次攻坚、相较之下富有经验的军中武者。须臾沉吟,身躯高大的郑钏提议守军在城防与神农溪之间的空地上迎击敌军,湍急的水流将成为天然屏障。
他的提议果然比之之前有了进步,至少经过思考,但依旧不够缜密,并且匮乏策略,“不,”王羲之说,“两个提议的差别仅在于由谁扮演项羽。”
听到郑钏的提议同样被否决,廖含玥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
“巴东有年轻的将领,彪悍的守军,所以,我们应以逸待劳,进行一场持久战!”一个阴郁的声音忽然从军议室一角响起,声音的主人名为王如柏,是土生土长的山民,因为勇猛被冠以跳山猛虎的称讳,他肤色黝黑,周身满布疮痍,自幼随父辈在神农架广袤的林海中讨生,斗惯了山中魑魅,却忘了要如何适从人心,所以他沉默寡言,几十年驻守巴东。
“很好,”王羲之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敌人长途跋涉,来势汹汹,必然希望速战速决,所以我们要据守,要消耗他们的士气,凭借地利,凭借巴东高耸的城壁!”
他不愿让守军出城迎敌,不只因为天乌远路而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更是因为他对于战争巨兽的忌惮,他深知巴东的年轻将领对战争巨兽的认知尚停留于枕边故事,他们不知道对方的可怕,以及所能造成的破坏,可是王羲之知道。
战争巨兽是早该湮灭于荒蛮世纪的古老物种,是远古生命的遗骸,它们曾在几千年前神州边缘的不毛之地上横行,被冠以无数让人谈之色变的名讳,之后却销声匿迹,直至被羯人再次发现并豢养。几千年的时间足以令地块迁徙,令冰山消融,令方寸山在尘寰竖起坚不可摧的界限,却始终未能磨灭这些巨兽暴虐的天性。
所以盲目迎敌无异于自寻死路,很高兴有人能认识到这一点,王羲之想,不过只可惜王如柏的年龄比巴东的城墙还要老。
“可是,郡守,”成光烈眉头紧蹙,显得有些忧心忡忡,“天乌远路疲累,莫非要给它时间休养生息?何况敌军不知巴东虚实,古有城濮之战,退避三舍,诱歼楚军;有孙膑巧思,退兵减灶,诱杀庞涓,郡守,我们是否应效仿诱敌的计策?”
“是啊,”郑钏跟着说,“若一味据守,直至天乌援军赶到,不是便迟了?”
言之有理,但仍欠缺思虑,王羲之摇摇头,说道:“不,诱敌是取巧之计,如今敌我兵势相差悬殊,诱敌深入只恐弄巧成拙,况且,虽然支雄不谙帷幄之妙,但他一生征战,必不缺少应变的经验与铤而走险的勇气,至于天乌援军...”他沉吟半晌,“至于援军,我们巴东,不是也在等待吗?”
“可是,郡守,就放任天乌大军兵临城下?”郑钏仍在坚持着。
“不是放任,”王羲之若有所思地长吁着,“首先我们要争取时间,所以毁掉神农溪上的桥梁,凿宽河道,之后坚守,直至建业的援军出现!”他语气坚决,可是当他逐一扫视诸将时,却依旧看到几幅忿忿难平的神情。
“打消出战的念头!”他长叹道,“巴东铁壁不允许恣意妄为!所有行动都要遵循周密的计划!”他倏地起身,希冀以此增加声势,“巴东守军为何被称为铁壁?因为我们与群山融为一体!所以不要怯懦,不要畏缩,不要让铁壁的威名与荣誉毁于鲁莽!”他忽然抬手指向窗外的城防,以及城防之后的远山,“因为此处是建业以西最后的防线!”他双眉耸立,再一次环视众人,“若铁壁失守,我们的国家会怎样?我们的臣民会怎样?”
“巴东绝不会失守!”卢锦桐咬牙切齿地说。
“希望如此,”王羲之喟然长叹,像是泄了气般缓缓坐下,“若巴东失守,这座城池,将成为我长眠的坟冢。”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偌大的军议室忽然变得如死般沉寂,王如柏面色阴沉,廖含玥紧握双拳,直至指甲深深嵌入肉中,而郑钏神情悲愤,嘴唇禁不住颤抖。
王羲之的视线依旧停留于窗外,透过连绵的阴雨,眺往迢遥的西方,在垂天之云的尽头,漆黑的云翳吞没了最后的天光,天乌将至,羯人将至,但在今日,在这场军议中,王羲之已达到了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