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1600000015

第15章 部派佛教的主要思想及其差异(9)

一心论、一觉论,乃至一心相续论,虽名称不同,而思想则一。其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思想,是从心心所法的无常演化中,发现其常一的觉了性,有了这个常一的觉了性,生死轮回才能建立。关于这一点,《成实论》卷五曾经说到一心论者建立一心的用意:“又无我故,应心起业,以心是一,能起诸业还自受报。心死、心生、心缚、心解,本所更用,心能忆念,故知心一。又以心是一,故能修集。又佛法无我,以心一故,名众生相。”分别论者为什么建立此常一觉了性,就很明显的表达了出来。

生命是无我的,但身心发生种种行为活动,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会有行为活动的发生?因为我是不可得的。我是不可得的,由我造业自不可能,但内在的同一心,能造各种各样的业,业既由心而造,将来亦由心感报,本于这一思想,所以分别论者认为佛陀说自作自受的因果律,是可以建立起来的。心造善业就感乐果,心造恶业就感苦果,善恶苦乐无不从心而来,而且行善是这个心,作恶亦是这个心,心是前后同一的,没有差别可说。

人总归是要死的,死亦不过是心死而已。生命结束不是没有,还要继续去受生,生亦不过是心生而已。所不同的,死是心最后离开这个躯体,生是心最初来到母胎受生。后代大乘唯识说的“去后来先作主公”亦是这个意思。生死现象有所不同,生死之心是一非二。于有情岗位说,有种种烦恼系缚,系缚的是此心,依佛法修逐步的解脱,解脱的亦此心。心死心生,明白的指出生死轮回的主体;心缚心解,明白的指出心为缚解的联系者,而这都是内在的常一觉了之心,不是别法可以做得到的。

一心相续论者建立生死轮回与缚解联系,从他主张的心性本净亦可看出。《婆沙论》卷二十七说:“分别论者彼说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故,相不清净。”众生的心性原本是清净的,凡夫位上所以一切杂染不净,由于客尘烦恼所染污。从外相看,似乎是不清净的,但内在的觉了性并不受它的影响,仍保持它的清净。如依佛法的修行,渐渐将尘刮垢磨光,本净心性自然显现。分别说者认为前后相续的一心,不但是生死缚解的联系者,而且必须是本来清净,才能转染还净,从有漏至无漏,否则虽一心亦无用,可见他的思想自有他的特色。

北传佛教所说的分别说系,就是南传佛教所说的上座部,亦名红衣部,或名赤铜部。在他的思想中,不仅为如上说为一心相续,而且从六识流中进一步的探究,发现心识活动的内在,还有一个为意识所依的微细心识在,他们称为有分识。这个有分识,不但为粗显心识的所依,而且亦是促成众生于生死海中流转不息的主要因素,换句话说,亦即生死轮回的主体。因这内在的微细有分识,从过去至现在,由现在到未来,一直都是前后不断的相续如流,正因它的从不间断,所以成为生死轮回的主体,假定没有分识,生死轮回就不可能。

此有分识的安立,是从分别者建立九心轮而来。《成唯识论枢要》卷下说:“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反缘、九有分。”从第一有分到最后有分,实则只有八心,但因有分说了两次,成为循环式的状态,所以构成九分轮义。以此,固然可以说明完成心识活动的系统,亦即由六识论进至七心论,但因有分识的终而复始,所以也就形成生死轮回的主体之心。不但受生是由它最初来的,就是生命结束亦归结到有分识。有学者将有分解说三有之因,其故也就在此。

§§§第六节修道论

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善恶因果报应和轮回理论是属于普及性的部分,佛法不仅说明世间的生死流转,同时说明解决生死的涅槃解脱,修道解脱的理论则属于高层次的。

一、有部系之圣道说

世间凡夫的现实生命体,是属有漏的,有漏的生命体中,怎样使无漏圣道现前?依有部的思想说,要使无漏圣道在有漏身中现前,并不是怎么困难的事,因为无漏圣法,在未来诸法中,老早就已经存在,由于缺乏外缘引,没有现前,如果有缘引发,本已存在的无漏法立刻就可现前。而可引生无漏圣法的因缘,就是闻思修三有漏慧,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三有漏慧具足,无漏圣法就会引生出来。

不过见道之前,在凡夫身心上从来不曾有过无漏现行,所以虽以有漏慧为缘,引生未来无漏法来现在,但在最初一念的无漏圣法,是没有其同类因的。前念是无漏道,后念亦是无漏道,前后念皆是无漏道,可说后念是以前念为同类因。但初一念的无漏道生起,望于其前的一念有漏心,二者不是同类,所以初生的一念无漏圣道,虽有它的相应因及俱有因,但决不承认有同类因。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初念无漏法虽也有其因缘,而这因缘与无漏种子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有部的思想中,决不承认有漏种的存在。可是从有部分出的经量部本计(亦即前说的说转部),据《异部宗轮论》叙述其主张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这与有部所说异生中没有圣法的思想完全相反。经部本计既认为异生位中具有圣法,可以想见他是具有无漏种子思想的,而且这个无漏种子,不是后天熏习成的,而是本来就有的,亦即所谓本具的。所以窥基大师在《异部宗轮论述记》中说这圣法“即无漏种法尔成就”。不过这法尔成就的无漏法,只是潜然的存在,为有漏所隐覆,在凡夫的身心上,从来没有现行过,如欲使它发生现行的作用,还得依于佛法修学。

至于经量末计,说法又有不同。《顺正理论》卷六十八引其说:“此心心所,虽为无漏种,而体非无漏,犹如木等非火等性,谓如此间木为火性,地为金性,而不可说木是火性,地是金性。如是异生心及心所,虽是无漏种而体非无漏。”如木是火的种子,但不能说木就是火的自性。为什么?要知木中虽有火,但要钻的功夫到家,火在会中木中生出。木与火如此,地与金亦复如是。所以心心所法,有无漏种固不错,但并非就是无漏,必须要假以修行的力量,断除污染的惑染,才能完成无漏道。如乳转变为酪,但乳不是酪,酪亦不是乳,其理是一样的。

行者所修的圣道,是有为还是无为,在部派间仍是有争论的。有部学者认为圣道是有为的,不过是无漏有为而已。如对其四圣谛的分析,苦、集二谛是属于有漏有为,道谛是属无漏有为,灭谛则属无漏无为。所谓有为是有造作义,圣道必须修习才能达到圆满,证明有所修为的道谛是有为法。如是有为的道谛为什么又是无漏的呢?因为行者所修的种种道,不论是属哪一种的,不会与诸烦恼顺增长,而且正是对治烦恼予以彻底的扑灭,就不会再在三有中漂流。

要断惑证真,必有赖于修道,但所谓修道者,主要是观四圣谛,观行成功,就断一切见惑,而证入见道。但对四圣谛的现观,是顿还是渐,学者间又有不同的看法。有部的学者坚决主张四谛渐现观,也就是次第现前如实观察上下界中的四圣谛理。因原始经典中曾说:“若人见世间集即灭无见,见世间灭即灭有见。当知集灭二相各异。”同时行者对四圣谛决定分别:什么是苦?什么是苦因(集)?什么是苦灭?什么是苦灭道?既是这样的决定分别,证知是次第现观,不是一时顿现观的。假定一心中顿观四谛,怎么会得如是决定分别?

佛陀曾说有一部《转法轮经》,清楚地说现观中别观四谛。如苦圣谛是先从所未闻过的法,现在应当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其集圣谛亦是先从所未闻过的法,现在应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其灭圣谛亦是先从所未闻过的法,现在应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还有道圣谛亦是先从所未闻过的法,现在应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像这样现欢四圣谛理,行者虽不能知日日所要涤除的有漏,但若真能够这样常常的修习,终归会有得到尽诸有漏的一天。所以有部认为自己所说的渐现观,是不违如来教理的。

《顺正理论》卷六十二说:“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以于三界四圣谛境、次第现前如是观察。”先缘于欲界的苦圣谛境,有苦法忍及苦法智的生起,如是复于法智无间,总缘上二界的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所以名为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所以得为类名。缘欲界及上二界的苦谛,有这样的四心生起,缘其余的集、灭、道三圣谛,同样的各有这样的四心生起。总说一句,缘一一谛,有四心生,所以次第有十六心,而且这是渐次现观的,不是同时顿观的。

佛陀在《善授经》中对一个长者说:“于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当知行者对于四圣谛的观察,如观苦圣谛,定要将之现观成功,了解苦之为苦的真相,然后才可进一步的现观集谛,若对苦谛没有现观成功,决不容许现观集谛的,乃至对于灭圣谛的现观,同样是要将之现观成功,了解了灭圣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才可以进一步的现观道谛,如对灭谛没有现观成功,亦当不容许去现观道谛。佛陀在经中亲口说:“渐次见谛,如上登梯、次第而上。”又有经说:“利智慧人渐舍诸恶,如练金师能离身垢。”为什么要如此次第的现观四谛?这是就四谛的粗细而如此次第的;四谛中苦谛最粗,所以先观;渐次乃至道谛最细,所以后观。

有部主张渐次现观,大众部主顿现观。在有部看来,大众者说顿,于道理上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因所谓谛现观,不只是有一种,而是有见、缘、事的三种现观的。什么叫见现观,《顺正理论》卷六十三说:“唯无漏慧于诸谛境,如实觉了名见现观,是即由见分明显前,如实而观四谛境义。”以见现观说,一定是渐观诸谛相貌的差别,因为一见,在道理上不容有多行相的,随于他们的自相,一一谛中,佛陀清楚的说是各各见的。《顺正理论》引《契经》说:“正见云何?谓出世无漏无取,广说乃至。诸圣弟子以苦行相思惟于苦,以集行相思惟于集,以灭行相思惟于灭,以道行相思惟于道。无漏作意相应择法,一见理无非一行相,故必无有别相谛中,随其自相俱时见理。”从这看来,应该承认这是属于渐现观,绝对不可说为顿现观。假定认为以一非我行相顿观四谛,那就不应说这是无漏慧,因无漏慧于诸谛中,一一别观方得名为见谛。设或不是这样的话,那就应说以非我行相思惟苦等,不应当说以苦等行相思惟苦等。正因见现观于四圣谛的一一自相是各各现见的,不能顿时俱见,所以是渐现观非顿现观。

见现观是渐非顿的,缘现观同样是渐非顿的。所谓缘现观,是缘于境的。如四圣谛的烦恼,各别有其不同,现观当亦如它们是有差别的。比方迷于苦境有我执生,那就唯有于现观中缘此我执,悟达此生的非我行相,就可对治实有的我执,并不需要顿观诸法无我,若顿总观诸法无我,怎么还能于四圣谛别别了知?当知“爱真有因,灭真寂静,道真出离,若不了知如是等相,何名见谛?”假定现观灭道二圣谛犹如苦的行相,那就应该称为邪智,怎么可以称为如实知?所以但缘苦谛为非我行相,就可名为现观,并不是缘于一切才名现观。再者,若在见苦谛的时候,就已断除迷道等的烦恼,为什么修道所断的烦恼不能断除?若说见苦谛时亦能断修所断惑,是则于苦得现观的时候,应于一切所作已办!但事实是不容许这样的,所以在道理上不可这样讲。设或有说要断的修能对治道,方能渐次的断除修所断的烦恼,并不是对治顿起可名数修,那就亦应要有悟解道理的正见,方能永断迷于道谛等的烦恼,并不是体解苦圣谛的时候,可以说为体解道圣谛等,是则在见苦圣谛时,怎能断迷道圣谛等的烦恼?这样一层一层的分析下来,证知缘现观亦属于渐的,绝不可把它看成顿现观。

见现观与缘现观都是渐的,而事现观不妨说为顿。因于苦谛得现观时,亦能具于其的三谛事:谓初观见苦圣谛时,能够断除苦圣谛下所具有的集谛烦恼,能够证得苦圣谛下当有的灭谛择灭,能在苦圣谛下生起对治道谛来名为修道。“如果在现观见苦的阶段,于集、灭、道,也有断、证、修习的力用,所以事现观是顿的。”说事现观为顿观,有部不反对,反而认为应赞言善。但说见、缘二现观亦是顿观,有部就坚决的反对。

总之,有部的思想对于四圣谛的现观,是主渐次的。开始观的时候,先从苦谛下手,将观心收缩起来,集中于苦圣谛上,观到对于苦谛真正透彻了解,再收缩观心以观集谛,观到对于集谛得到决定认识,再收缩观心以观灭缔,观到对于灭谛亦已明白了知,再收缩观心以观道谛,以期对于道谛的通达。如对苦圣谛没有现观成功,不能进一步的现观集谛,乃至于灭谛没有现观成功,不能进一步的现观道谛,必须按部就班,由苦而集而灭而道,次第渐观,至圆满成就,即可见道而证初果,所以四圣谛是渐现观。

犊子系的修道问题:一般都知道有部说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位,但犊子部的思想中,只说忍、名、相、世第一法的四善根位。虽说四加行亦可说为四善根,但其名称不完全同。在此四位中修行,同样是观四圣谛。首对四圣谛能诠教及所诠理予以认可,是为忍位;次观四圣谛的能诠言教,是为名位;再观四圣谛的所诠理体,是为相位;将这相观察到达究竟时,是为世第一法位。至此世第一法的自性,虽有法救尊者以思为自性,或有觉天尊者以心为自性的两种说法,但在犊子部的学者,却认为是以信、进、念、定、慧的五根为自性。

从世第一后心而入见道,虽或有十五心及十六心的说法,但犊子系只立十二心说,即四圣谛各有三心。如苦法虽正断欲界苦谛下的烦恼,但苦法忍只是审观欲界苦谛下的烦恼是不是已断,以忍许其断灭的智慧,苦类智合观上二界苦谛及断其下的烦恼。如此由三心而观三界苦谛及断其下的烦恼,四谛各有三心,合十二心以断见惑。最后再以住果的无生智为第十三心以总观四谛。与其他学派不同,缺少一苦类忍和观上二界的四谛。依此修行而次第证的行者,犊子部说于十二心为预流向,到总观四圣谛的十三心,始进入预流果。

同类推荐
  • 星云日记24:收支平衡的人生

    星云日记24:收支平衡的人生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二十四册。收录星云大师1993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 中国神仙排行榜:民间信仰的花样解读

    中国神仙排行榜:民间信仰的花样解读

    本书以生动诙谐的文笔,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全书共分四辑:《人心不古,巫风日下》--巫术片,皇上你爹贵姓--宗教与社会篇,《人鬼情未了》——鬼怪篇和《我和神仙姐姐有个约会》——神仙篇。作者认为,隐藏在正统宗教之下的日常民间信仰,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书中附有100多幅插图,形象的展示了作者的基本观点。
  •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魔是一种障碍,它有两种。一种是外魔,他会运用外境来扰乱修行者的心。另一种魔是内心自起的无明烦恼,它会扰乱、障碍自己的道心。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
热门推荐
  • 侦探与他的双管猎枪

    侦探与他的双管猎枪

    当蒸汽机可以驱动万物之后,刀剑与火把不再是对付黑暗的唯一手段,别人面对怪物是怎么想的兰伯特不知道,他只想用双管猎枪锤爆那些怪物的头。一个穿越者侦探在一本破书的指导下,告诉没能与时俱进的怪物们,大人时代变了。
  • 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

    史上最废的技能是什么?男主让你见识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
  • 苍龙杀神

    苍龙杀神

    少年本为鸿运帝国镇国大将军的独子,但因父亲受奸人所害,致使株连九族,自此独自逃生。但眼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前往死地才能寻得一线生机。但众人的死地真的是死吗?
  • 命运镇魂曲之求生之路

    命运镇魂曲之求生之路

    “老,老板,你……你的——手,手……”“呃,啊啊,啊,到头来就是这种结局吗?——咳,咳,这种病毒绝对无法让人成为超人的不死药,只是屠杀所有生命的瘟疫罢了。”即使为了追求不死身的保护伞公司的负责人也在最终的结局中如此反复说道。以天才科学家的争斗为主线。以遭受生化病毒的人民为分散的辅线,以反派的视角述说保护公司一路上是如何走向称霸世界的故事。世界几十个亿中总有几个例外,那他们又何德何能在这个充满亡者的世界中改变那绝望的命运?七十亿的亡魂,几个人的创奇,在寻找最后归宿的求生之路中唱响命运中的镇魂曲,祈祷亡者能够安详于长眠回归于自然。
  • 九仙之下

    九仙之下

    青烛座下有九仙,九仙之下乃是大千世界。修炼一路,必先懂得基本武学,驭心脱离凡体,练成之后掌握道法,道法在心中方可凝元归神,凝元归神后能达至高的无上境,无上境者,无人在其上也。平凡少年冷枫受娘亲嘱咐离开了生活二十年的家乡,踏上了去异地的旅途,从而揭开了一段成就仙途的传奇。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血咆

    血咆

    武警队长离奇失踪,却意外穿越东汉末年,作为一个从小就是孤儿的他,在这里得到了久违的亲情,在各位兄弟的帮助下,他一步一步的从一个小人物做起,以捍卫大汉为起点,成为朝廷一方大员,然后割据一方,自成一霸;为早日结束这战乱的天下,他以雷霆手段清扫道路上的阻碍,最终俯瞰天下。
  • 从开始到未来只为王俊凯

    从开始到未来只为王俊凯

    王俊凯,这个遥远的名字,她却依旧固执的把这三个字印在心里,那个温柔的少年,那个眼睛可以融化一切的少年,那个给她坚强的少年此刻居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感受着心脏的跳动,那么清晰那么清晰(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 远山传说

    远山传说

    他本是身份高贵的富家公子,一夜之间家破人亡。为报家仇,误入修仙之路.他的妻子陪着他一路走过,为了他身死魂灭。山河破碎,道途崩塌。眉儿,纵然踏遍千山万水,我也要将你独揽怀中,没有人能够,阻拦我,天地之大,顺我者得我心,逆我者要你命。可是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在人的掌控之中。。他愤怒了,他不甘心。。。他能否在残酷的修仙界生存下去............他以后的到路又该何去何从..........
  • 吾多玛姆

    吾多玛姆

    谁规定漫威世界的多玛姆一定要是反派了!我,多玛姆!从今以后,地球由我来守护!
  • 净界

    净界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咫尺天涯。拨动了,花蕊之心,散出来,醉人香气。两颗心,齐齐心动,才勾动,心的眷念。只盼望,心无杂恋,再遇见,真心依恋。错过了,花期盛开,也勿怪,花意属谁。有一天,挚爱面前,望仍能,两心绵绕。人生中,有你来过,最感叹,莫过于此。月光下,两手相牵,梦境中,两情相悦。泪光里,两爱相溶,话别间,两心相惜。万物生,相望是泪,万物灭,相望是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