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9600000014

第14章 疑问品第三(2)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统治此国。据《分别功德论》卷二载,佛陀于舍卫国前后居止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由于此国最妙、多珍奇,人民知义理;而祇园精舍特有之神验,当众僧讲集时,有猕猴数千前来在左右观听,寂静无声,诸飞鸟亦普皆来集;以此国多仁慈,故异类影附。《大智度论》卷三载,舍卫国为佛出生地,为报生地之恩,故多住此。诸经典中,常见其名,且阿含部之诸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诸会、《阿弥陀佛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等皆于此处说。佛陀在世时,舍卫国有九亿之家,然至公元5世纪初,法显至此巡礼时,已颇荒废,再经二百年,玄奘经此地时,更为荒芜。如城内原有胜军王所建大法堂、钵逻阇钵底精舍、须达长者故宅、指鬘外道悔改证果之处等遗址;城外则有祇园精舍、佛陀为病比丘看病处、舍利弗目连神通处、外道杀淫女谤佛处、提婆达多陷入地狱大坑、群盗得眼林及城外西北约十八公里处之迦叶佛本生地等遗址,种种圣迹皆成废墟。关于舍卫城之位置,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推定,近于尼泊尔之奥都(古称沙祇)北方约九十公里处,即拉布提河左岸之沙赫玛赫地方。因近年在该地发掘铭刻有“ s'rvastī”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扳等,足资证明此处即舍卫城故址之地。③十恶八邪:十恶,指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又称为十不善业道、十黑业道等。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恶口(即恶语、恶骂)、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及从染心所发者)、贪欲、嗔恚、邪见。八邪者,亦称八邪行,指身口意等所犯之八种谬误。即:(1)邪见,指不信因果、功德、父母、圣人等之见解。(2)邪志,又作邪思维,指欲、恚、害等之思维。(3)邪语,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4)邪业,指杀生、不与取(偷盗)、邪淫等。(5)邪命,指不如法之生活。(6)邪方便,亦作邪精进,指为恶事所作之方便精进。(7)邪念,指不如法之观念。(8)邪定,指非正定之禅定。④愆:过。《书·牧誓》:“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失误;丧失。《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昏不若,用愆厥位。”过失;罪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诏策亮曰:‘衍亮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在经文中当以罪过之意为是。⑤十善:与十恶相反,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提示《弥陀经》称西方极乐世界离此十万亿佛土,六祖却说成十万八千里,可见佛说或祖师语中的数目字皆非实数,只不过表其多远无量而已,不要在方向或名相上滞着寻求,却没有是处。如果能向自己心性上去参究,深深体会经中奥妙,那么“西方就是自性,里数即是无明”,无明重则离性数万亿土之远,无明息则自性本没有须臾离。所以说“佛法本无两样,人有迷悟不同”,“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或远或近的为说不同,只看或迷或悟的根性上下而已。

经文

众皆顶礼云①:“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师曰:“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②,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③,喜舍名为势至④。能净即释迦⑤,平直即弥陀⑥,人我是须弥⑦,邪心是海水⑧,烦恼是波浪⑨,毒害是恶龙⑩,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注释

①顶礼: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亦作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其义同于五体投地、接足礼。乃印度最上之敬礼,以我所高者为顶,彼所卑者为足;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即礼之极。②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以地,水、火、风之四大及色、声、香、味、触五尘等色法而成身,故名色身。③慈悲即是观音:诸佛菩萨以爱念一切众生之心,曰慈悲。观世音菩萨常本着大慈大悲的精神,听闻到或观察到众生的痛苦,前往救拔;所以自心常存慈悲之念,就等于自身是观音。这是就文义而言,若从修持上说,是要求众生去认识观世音菩萨,以行慈悲法,因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行者修慈悲方便,先等心思维总缘一切众生,令心坚固灭除嗔恚而起慈心,为“总观慈无量三昧”。如是犹为嗔恚所缚,当于上亲修别相慈,次于中亲、下亲中人、怨家次第修习九品慈心,渐离嗔恚心生爱念与种种乐,然后于一切众生起法(发)饶盖心,修广大慈、极远慈、无量慈,舍除嗔恚障碍而住仁爱心,随其所应功德普根,一切佛法皆悉与之。有这种慈悲的境界,那就与观世音菩萨无别了。④喜舍名为势至:喜舍,亦名净舍、净施。对一切众生都能平等地欢喜布施叫作喜舍。势至,即大势至菩萨、菩萨之大智至一切处而得名。世人悭贪,偶有布施亦是著相布施,所以非大智之人难行平等喜舍。大势至菩萨常运用他的大智慧,至一切地方,平等施法度化众生;所以自心常存平等喜舍之念,就等于自己是大势至菩萨。从修持角度而言,修行于慈境界,以六思念等诸善功德无量佛法,及自身成就戒定慧一切功德,饶益众生,自乐他乐,自利他利,尽皆与之。见众生得法乐已,其心欢喜,其心欢喜则忧戚灭,忧戚灭已,一向欣悦踊跃欢喜,则有乐相轻微明净成就此相,名为喜无量三昧。舍无量,舍怨亲已等缘中品,此唯是众生而无差别。虽慈悲喜,唯作众生行近境界近相,是故佛陀说“舍”。种种舍各有自相,而舍无量不与彼同,谓平等清净离苦乐相,舍相似相现,是名舍无量三昧。获喜无量三昧、舍无量三昧者,其心胸境界如同大势至菩萨。⑤能净即释迦:据《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心?答曰:以毕竟净为净。云何为毕竟净?答: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云何是无净无无净?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无净想,即无名净也。得无名净时,亦不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释迦牟尼佛修清净行,圆满功德,成就佛道,所以能够净化自心至毕竟,就等于自身是释迦牟尼佛了。⑥平直即弥陀:《维摩经·佛国品》:“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品》:“直心是道场。”僧肇注:“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万行之本。”鸠摩罗什曰:“直心,城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楞严经》:“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直发明性,应当以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弥陀佛以正直佛心,发四十八愿成就极乐净土,平等摄益众生,所以自心平直也就是自性弥陀的显现,这就等于自身就是阿弥陀佛。⑦人我是须弥:人我,即计著人之实有。又称为人执、我执。以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和合,而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再者,不明诸法因缘而生,如幻如化,而固执法有实性者称法执或法我,人法二执为五见中萨迦耶见(我见)之所执,起我执而生烦恼,起法执而生所知障。须弥,即须弥山。

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有八海八山回绕周围,并以一日月回转照四天下,名为一国土。人我是须弥,是说世人执人身常有一主宰为实体,自此实体而生出人我之相、人我之见,自此执见,复生出种种之过失,而使人造下如须弥山一样高大的恶业。这都是“人法二执”所促发的,所有的人法二执就是一座障碍正道的须弥山。⑧邪心是海水:邪心歪念在人的心中,前念接后念,犹如海水汹涌翻腾,使人不得安宁,故说邪心是海水。⑨烦恼是波浪:所谓烦恼是使人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佛教以觉悟为最高目的,实际上凡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六祖慧能大师欲使凡夫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在“邪心是海水”之后,以烦恼是波浪形容之。⑩毒害是恶龙:恶龙,指非法行龙王,不顺法行,行不善法,以恶心起恶云雨,令一切五谷皆悉弊恶。恶龙以旱涝危害人类;如果心中有存在毒害他人之心,那自身就好比恶龙,所以说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障身为鬼,障心为神。鬼神是以虚妄为障的;如果人的心地虚伪,就如同鬼神的虚妄为障,所以说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鳖,就是甲鱼,俗称团鱼。鱼鳖皆水生动物,终日在水中穿游不停,如人在尘劳中奔波一样,故说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贪、嗔皆三毒之一。贪欲心、嗔恚心易使人造不善业,种下了堕地的种子,所以说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愚痴,三毒之一。畜生道智慧不高,人若愚痴不化,就等于没有智慧的畜生一样,所以说愚痴是畜生。六欲诸天:指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因此六天之天人,仍有淫欲,居于欲界,故总称为六欲诸天。提示西方就是本性,本性之中就具有西方三圣的慈悲喜舍及平等直心,故学人需要从自心中返观得自性西方,大放西方三圣慈悲喜舍平等直心的光明,普照一切,不随境不攀缘,便六识出六根门头而于诸外境不染不著。能这样地内外明彻,不就当下便现极乐西方了么?《楞伽宗通》云:“佛子观察世间唯是心量所现,故能起种种身形,所作无碍,种种神力,得大自在。非作意而行之也,由究竟无我得如幻三昧之所成就耳。”六祖于此从“心是地,性是王”讲到“慈悲即是观音”、“人我是须弥”等等,都是在说明自心现量任运起现的现象也即是“妄想缘圆成自性”与“圆成自性”的变化现象。到西方即是见心地,只要外照六门法尔清净,内照自性截断现流,即是自心地上风光,若从自心地上觉性如来任运而现的种种身境,即不为境缚而能无碍自在。《阿弥陀经》明明告说:“持名念佛”目的在“一心不乱”,这就是《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所谓“念佛三昧”,再进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得“念佛三昧”,何须退转而更愿往生?佛说净土法门是不错的,但修行人不肯取法乎上而自安于中下耳。

经文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谦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①。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②。

日用常行饶益③,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④。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注释

①淤泥:淤,水中沉淀的泥沙。苏轼《将往终南山和子由见寄》诗:“下视官爵如泥淤。”淤泥,一种天然含水量大于流性界限,孔隙比大于1.5的软土。是海湾、湖沼或河湾中水流缓慢的环境中有微生物参与作用的条件下的一种近代沉积物。富含有机物,常呈灰黑色。力学强度低,压缩性强。地基中如有淤泥,则易引起建筑沉陷。②护短:庇护人家的短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假盖,借指雨伞。按《孔子家语·致思》云:“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恡(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也,故能久也。’”亦指讳言自己或别人的过失或缺点。《魏书·游雅传》:“性护短,因以为嫌。”③饶益:富裕、丰足之意。于文中之义,是予人法盖之意。《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盖诸众生。”诸佛教化饶盖众生之法有四种:(1)口说十二部经,令闻者开悟入道。(2)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众生若系心观察,即能获益,即佛以身业度化众生。(3)佛以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等度化众生。(4)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若有众生系心称念佛号,皆能除障获益而生于佛前,即佛以名号度化众生。此四种度化饶益众生之法,称之为“四种饶益”。④玄:幽深微妙,高远莫测的义理。《老子·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于经典中,多用于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扬雄《太玄·玄摛》:“玄者,幽摛万娄而不见形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畅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提示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修行无非在净化自己的人格而已。净化人格,即不须问时间、处所、身份的区别。就是在日常生活里行、住、坐、卧中,返观自照,体验自性,在在处处无不可成佛,愿东愿西,在家出家,都不是成佛作祖的必要条件。

经文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同类推荐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本书旨在解除每一个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赠老年人以历经沧桑的从容,让整日奔波的人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无所事事的人有一座心灵的庙堂。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本书旨在以“通俗佛经”之相,助世人修出佛心禅性。
  • 世界民族与宗教

    世界民族与宗教

    本书论述了世界民族概况,各大洲世界民族概况,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主要国家的民族政策,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重点阐述了有代表性和影响的国家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三大宗教产生的原因、基本教义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解决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正确途径。全书资料翔实,编排合理,论证严密,是一本质量较高的专业教材,也是一本适合各界人士的在知识读本。
  • 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里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热门推荐
  • 豪门恩怨之吾爱未央

    豪门恩怨之吾爱未央

    原名《爱未央》。小布,一个从小和弟弟相依为命生活在孤儿院的坚强孤儿,为了让弟弟小西实现钢琴梦,将他送到了有钱人家,但是内疚让小布从此变得孤言寡语。幸好,小布在12岁时遇到了冷冷的路风和天使般的原亮。在路风的要求下,路家人收养了小布。小布从见到原亮的那刻起就对原亮充满了好感,而路风总是对小布“冷嘲热讽”的,小布总是为此和路风吵嘴,小布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竟然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小布只看到了原亮的温柔,完全忽视了路风的存在。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小布坚信的爱情背后却是背叛和利用。单纯的小布知道一切后是否会离开原亮呢?小布又该如何面对路风呢......
  • 煮夫原来是金爷

    煮夫原来是金爷

    夏泽清和简以宁青梅竹马,简以宁一直以为夏泽清只是一般家庭有钱而已,直到某天腹黑的夏泽清告诉简以宁做我孩子妈,我给你盛世宠爱…呀!一不小心成了富太太,老公,有个公司的人我不喜欢,好家伙,这家公司一夜之间破产!!!简以宁每天心里想着,这是什么神仙老公啊????这便宜捡的不费吹灰之力呀,谢谢爷爷的厚爱呀!!!“爷爷是老天爷”
  • 人生不可不知道的老狐狸处事格言

    人生不可不知道的老狐狸处事格言

    在为人处世方面,很多东西是相同的,这些相同的点汇聚起来,我们总结了六个方面,心态,人员,尺度,智慧,价值和品行等,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勾勒出了成功人士的处世格言。
  • 岽怜宫锦年

    岽怜宫锦年

    石头躺在岽怜宫的花园中静静的吸收着日月精华,听着扫地的小仙女们讨论着自家师父如何帅气高冷,如何才华超绝。看着小仙女们犯花痴,石头其实是嗤之以鼻的。
  • 梦境之生死契

    梦境之生死契

    生死契约,相生相伴。若有一人死,二者不可活。
  • 宠妻入骨:妖孽皇子太缠人

    宠妻入骨:妖孽皇子太缠人

    父母惨死,大权旁落,眼睁睁的看着唯一的弟弟被人活活烧死,柳清漪恍然大悟,这一切,不过是场阴谋……叔叔的宽厚,婶婶的疼爱,姐妹的友善,只不过是为了她手中的万贯家财。永安侯府,血影重重,,柳清漪重生而来,满腔怨愤,化作一把把利刃,踩着仇人的森森白骨,踏出一条锦绣之路。路人丙:大消息,皇上下旨,那疯小姐赐婚九皇子路人丁:我勒个去,疯子配草包,绝了!
  • 虚无雨虫

    虚无雨虫

    一场大雨腐蚀掉了无数平民与高手,带给了人类无比深重的灾难。而这对虫子们来说却是难以想象的改变。强者林立的世界,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只因我这一只在不断进化的虫子。
  • 三界注

    三界注

    一、生我之前谁是我,死我之后我是谁?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三、花香自有群蝶嗅,树森岂无众鸟拥。四、另让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五、与其此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地狱掌灯人

    地狱掌灯人

    你做过坏事么?呵呵~在你眼前有三只冥烛,试试看,哪一只会被点燃。是左手的这一只,还是右手的这一只,亦或者是——中间的这一只。那么打开第一页,看看你死后会是哪一种死法~小心,不要点错了~~~
  • 魔动仙择

    魔动仙择

    上古仙碑,战者封名,非仙不可逆,非仙不可欺,魔者,当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