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56500000022

第22章 元代道教龙虎宗支派玄教纪略(4)

首先,不仅刘大彬之后有无继任宗师值得探究,就是刘大彬本人的生平也是值得探究的。因为刘大彬于元天历元年(1328)完成《茅山志》写作时,他本人尚健在,故该志对他的生平只作了在世时的简单叙述,称:“四十五代宗师洞观行妙玄应真人姓刘名大彬,号玉虚子。吴郡钱塘人。延四年得九老仙都君玉印,有司闻于朝,仁宗皇帝特旨还赐宗坛,以传道统。”可见刘大彬的生平只记到延四年(1317)。那么,在这之后,刘大彬还做了些什么,掌教至何年,何年逝世,都是没有答案的。本以为成书于清康熙十年(1671)的笪蟾光《茅山志》会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然而十分遗憾,该志除重复刘志的记述外,没有只字的增加。这样我们就不得不从其他资料中来寻求答案了。

据刘大彬《茅山志》卷四载,刘大彬在延五年(1318)、泰定三年(1326)、天历三年(1330),曾先后三次领旨与皇帝派来的道士使者在茅山元符万宁宫共建过金大斋,证明他在元文宗天历三年前尚健在,且仍在掌教任中。前不久翻阅石刻碑记资料,又在《句容金石记》卷六中发现了一块碑记,名《上清二十五代宗师泰中大夫葆真观妙冲和先生、谥静一真人刘仙翁冠剑虚室》,其文曰:“三真潜神养素(按指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引者注)七十三解真后,敕赐山建观藏冠剑于此。至顺癸酉上元日,徒弟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谨书立。”(《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第9册第6507页。)至顺癸酉,本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因元统改元在该年十月,而此碑立于正月,故仍书至顺。从此碑署年,可知刘大彬在元顺帝元统元年正月仍在掌教任中。此后何年卸任和逝世,则不见记载。

其次,刘大彬之后,还有没有继任的第四十六代宗师?笪蟾光《茅山志》没有记录,倒是《句容金石记》为我们保存了一通证明其有的碑记。该书卷六有《三清阁石星门记》,记述元符万宁宫提点储得仪领众修复三清阁事,中云:“至正十年,三清宝阁庆成。”末署“至正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立石”。接着有多人署名,最末一行署名为:“宣授冲素明道贞一真人嗣上清经四十六代宗师主领三茅山道教、住持元符万宁宫事王天符。”(同上,第6516-6517页)这个署名,明确无误地表明王天符是继刘大彬之后的第四十六代宗师。惜乎遍查有关资料,未找到王天符的生平事迹记载;不过仅此记录已弥补了笪蟾光《茅山志》的重大缺失,对茅山道教的研究是有重大意义的。

再次,在王天符之后还有没有第四十七代宗师呢?现存资料尚未发现。据我推测,大概是没有了。因此碑署年为至正十三年(1353),再有十四年,元王朝即被朱明王朝所取代。而朱明王朝、特别是它的前期对佛道的管束都较严,曾经建立若干组织和制度以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在洪武十五年(1382)设道录司管领天下道教之次年,即决定在三茅山设灵官一人(例定从元符万宁宫道士中选授),以管理茅山道教,规定灵官“掌领华阳教事,三茅山各宫观统属之,并掌管祖传剑、印,主行符”。又设副灵官一人(例定从崇禧万寿宫道士中选授),“同署教事”( 见《藏外道书》第19册第962页。此明洪武十六年所定之制度,为其后明代各朝乃至清朝所沿袭,皆以灵官管理三茅山之道教。)。上述记载,除明确规定灵官掌领茅山教事,统率茅山各宫观外,又规定灵官掌管祖传剑印。此剑、印是指宋徽宗赐给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一柄玉把剑(被称为景震玉阰具剑)。这两样东西,在刘混康之后被定为宗师掌教的凭证,和宗师传代的信物。既然这两样象征茅山宗教权的东西已改由灵官来掌管,无疑表明茅山道教已由原来的宗师掌教改变为灵官掌教,即过去的宗师制已被改为现在的灵官制。所以我认为在四十六代王天符之后不可能再有第四十七代宗师。应当指出,现在偶尔也从一些方志中见到其后仍有称为宗师者的记载,如《镇江府志》云:“任自完(当为任自垣之误——引者注),一名一愚,号蟾宇,丹阳人。茅山元符宫道士。永乐间,选赴文渊阁修书。宣德间,授太常寺寺丞、上清五十三代宗师、提督泰岳太和山,六年,表进《泰岳太和山志》一十五卷。”(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八七,见该书第51册第62685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版)任自垣任过茅山灵官职,这里称他为“上清五十三代宗师”,只是表明人们将灵官等同于过去的宗师,习惯性地称其为宗师而已,这不是官方所给名称,也不是正式场合的称谓,故不能以此特例证明宗师称谓的继续存在。

二、宫观承传揭秘

明清时期茅山宗的宗师制改成灵官制以后,其本宗教法(上清经)还继续承传不?过去我在写《中国道教史》第四卷时,是不明确的。前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等人在《茅山道教今昔》中说,明清时期,茅山由全真与正一分治之。“三宫(元符宫,崇禧宫,九霄宫)沿传正一,五观(德观,仁观,玉晨观、白云观,乾元观)习传全真。”(载《中国道教》1987年第4期。)可惜语焉不详。我在写《中国道教史》第四卷时,只从笪蟾光《茅山志》中发现了乾元观承传全真龙门支派阎祖派,而对沿传正一的三宫之承传却茫然不知。这次再读笪蟾光《茅山志》,结合《诸真宗派总簿》加以探索,终于找到了三宫沿传正一(包括茅山本宗)的踪迹,也同时窥见了《诸真宗派总簿》所记之某些宗派的秘密。下面依次对此三宫的承传作些考察。

首先,看看元符万宁宫的承传情况,笪蟾光《茅山志》卷三有这样一条记载:“静一刘真人道门传派”,其派字为“混靖希景,守汝玄志,宗道大天,得性自尊。克崇祖德,光绍真应,师宝友词,永仁世昌。公存以敬,有子必承,能思继本,端供一成”。末署:“嘉靖己丑孟秋灵官戴绍资立石元符宫宗师祠。”(《藏外道书》第19册第755页。)《诸真宗派总簿》第二十五,亦记此静一派,称是“三茅真人姓刘名熹字世伦,号大元”者所“留传”,只是所记派字有几个误字(《诸真宗派总簿》载《白云观志》卷三,见《藏外道书》第20册。)。笪蟾光《茅山志》所记“静一刘真人”引起了我的注意,经查,此“静一”乃北宋著名茅山道士刘混康之谥号。刘大彬《茅山志》卷一二云:“二十五代宗师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谥静一,姓刘讳混康,一字志通,晋陵人。”景二年(1035)生,元元年(1086),以符法愈哲宗后孟氏,从此深受宠信。绍圣四年(1097),哲宗敕江宁府即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徽宗加号元符万宁宫,并赐印和剑。年七十二卒。可见静一派就是一个尊刘混康为始传祖师的宗派,其四十八派字之第一字“混”,即取自刘混康名之第一字。刘混康是茅山宗第二十五代宗师,其派字“混”之后各字是否与其后历代宗师之名相符呢?经查,果然相符。从第二十五代刘混康,二十六代笪净之(在派字中将此“净”改为“靖”,是唯一一个有改动者),二十七代徐希和,二十八代蒋景彻,直到第四十五代刘大彬,其名之第一字依次与上列派字(去其重复)相符(请参看《茅山志》卷一二《历代宗师传)。“大”字之后的“天”字,自然是取自王天符之“天”了。那么,这些派字是何时何人定下的?或者说,此道派何时出现,是刘混康本人定下的?我看不是。因为刘混康在教内很有名气和影响,后世道士为了抬高教派的身价,才奉他为始祖的。组织教派,订立派字,只能是他之后的事。《诸真宗派总簿》第二十五称其为“刘熹,字世伦,号大元”者所“留传”,此刘熹为何人,现已难于考知,其名“熹”又不在四十八派字内,令人十分费解。上引《茅山志》卷三“静一刘真人道门传派”之末所署“熹靖己丑孟秋灵官戴绍资立石”,倒给我们提供了此派出世年代的启示。即至迟在明嘉靖己丑(1529)已出现了以“静一”命名的教派,那时起即按此四十八字进行传派了。我很怀疑戴绍资就是定此派字、倡此教派的人。这当然仅是猜测,是否如此,有待将来资料的进一步发现。

此教派在刘大彬、王天符之后,即在明清时期是如何承传的呢?现在只见到一些零星资料,只能据之做出大致的描述。前文提到的《三清阁石星门记》,除末署四十六代宗师王天符外,在其前面还有多人署名,依次为:上座佥书范克全、储得珑,提举宫事秦得科、商自立,提点宫事张天晟,宫门掌籍虞惟诚,提点知宫事尹天悦(《句容金石记》卷六,《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第9册第6516页)。其中除虞惟诚之“惟”字不在派字中外,其余“天、得、自、克”等字,皆在四十八派字之中。该碑署年至正十三年(1353),表明元末已传至“克”字辈。

同类推荐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本书包括:绪论、现代思潮与东亚佛教的“人间化”、当代中国佛教思潮、人间佛教的诞生与太虚思想、人间佛教的崛起与印顺思想等11章内容。
  • 不可不知的圣经故事全集

    不可不知的圣经故事全集

    本书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诸如基本信仰和功修制度、教坊和掌教制度、寺院经堂教育、传统节日、婚丧礼仪和生活定制、苏非门宦、清真寺建制、近代回族伊斯兰教的维新运动,以及现阶段的新面貌等等,都有所涉及,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归纳和认识回族伊斯兰教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回族伊斯兰教的民族特色,作了比较充分的探讨和论述。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热门推荐
  • 求圣

    求圣

    天生苏神秀,奈何生万物。有所求,有所得,求道修仙,求得是道,得的是仙。那么何为仙?(书名求不了仙,就改为求圣吧!)
  • 落花染残阳

    落花染残阳

    ‘慕珹,这一世,算是我欠你。若有来世,我只愿与你偕老。’‘有生之年,我只负了最爱的你’‘残花粘染了血腥,但之前它也明媚’
  • 余生共度顾先生缘来是你

    余生共度顾先生缘来是你

    “顾先生,余生请多关照。”“顾太太,我爱你,下辈子还要是你”
  • 穿越之绝世宠爱

    穿越之绝世宠爱

    面对上一世自己所爱的人的背叛,这一世,沐瑾萱势必不能再让自己所爱的人伤害到自己。咦,这谁啊,好帅,快到我的碗里来。相处过后,艾玛这是人格分裂?不管你是什么,你都是我沐瑾萱的人。
  • 精明生意人是这样造就的

    精明生意人是这样造就的

    本套丛书为综合性励志丛书,共35册。所收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处事、礼仪、管理、商务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对于指导人们修身养性,塑造完美人格以及提高用人、识人、管人技巧、商业管理、谈判能力等具有积极作用。
  • 凤歌啸九天

    凤歌啸九天

    林沐歌一朝穿越到大瀛国降国郡主达奚慕歌身上,本以为这辈子美男作陪,吃喝等死了。谁曾想,为试父亲达奚野的忠心,瀛帝竟要把她赐婚给他家的傻儿子,这怎么可以!达奚野反了!达奚慕歌被秘密送往西陵国,却被继母出卖,被一路追杀。族人被屠戮,幼弟被射杀,男友死于非命,失去所有的达奚慕歌将怒火转到了救她性命的唐皇北堂胤身上。大殇之后,她决定,亲自守在某帝身边,监督他,帮前男友守住本属于他的南唐江山!怎么回事?一向聪明伶俐,机智果敢的她在某腹黑帝面前被秒成了渣渣,变成了又怂又呆的蠢丫头。更可恨的是,面对闷骚又帅气的他,林沐歌竟毫无抵抗力。但某帝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他的蠢丫头会将他吃干抹净后逃之夭夭,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他的心。“陛下,是否派人去追?”“追!孤亲自去追!”于是,他领着百万雄兵,席卷宇内……
  • 致命游戏:千金复仇归来

    致命游戏:千金复仇归来

    上一世因为父母爱人对她的不敬,这一世她决定复仇,在把伤害的她人折磨(报复)得如此不堪时,为何她的心感到不安????对父母妹妹和爱人的复仇快要成功时她决然的发现她错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私心,为了这私心她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然而她又该如果去弥补她所犯下的错误!!【亲们这个笔名没有要了,想看我其他的书,可以关注风汐若这个笔名,】以下有很多精彩的书,期待大家的到来!
  • 看老子球胜天下

    看老子球胜天下

    全新数据流上帝模式,书如其名,一本从头爽到尾的书。一球成名不仅仅只局限于荧屏中,现实中的各种赛场上也在不断上演这样的神话故事。莫林就是其中一个神话的主角,只不过他受到上帝青睐的方式比较特殊一些。凭借着在NCAA决赛上出人意料的大爆发,这位来自中国的前锋球员成功借此跻身篮球殿堂NBA。世界级的竞技舞台让莫林有了更多展示天赋的机会,面对扑面而来的质疑声他没有选择退缩,迎难而上的他不仅将那一个个传奇般的名字踩在脚下,更赢得了无数球迷的追捧和名媛淑女们的倾心。他将自己的触手遍及全美乃至世界,在征服了NBA的同时也让那些众星拱月的女星们对他心驰神往。小人物的青春奋斗史:看老子球胜天下!
  • 斩鬼都市报

    斩鬼都市报

    颓废冷酷的少年在某个平凡的高三午后惨遭可爱暴走萝莉告白。“我知道你挺无情的,但是能不能请你当我的男朋友,行就行,不行的话,我再想别的办法……”这个几年前在地下鬼蜮绰号“摩罗”的少年会怎么做?那些向往真正自由,相信人定胜天的人们啊,他们不惜自称为“鬼”,即使面对众神,也敢悍然拔剑!你可曾想过,那个你无数次奔跑的操场上,正有人等着与你进行一场世纪之战,班主任和教导主任看着你牵动无尽光芒,嘴巴张的可以塞下你曾经考过的鸭蛋。ps:在愚人节之后的这一天开始这本书,是为了显示我的诚意,那些在昏暗压迫的教室里做过的梦,那些过往给过你伤害或者爱的姑娘,那些年少不被人认可的热血,现在开始燃烧吧!
  • 严己宽人(中华美德)

    严己宽人(中华美德)

    本书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的其中一本。这是一套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编辑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必将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满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