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开禧年间,年近古稀的辛弃疾被南宋朝廷启用,调往前线主持军务。
辛弃疾不是南方人,而出身于山东的金朝汉族官僚家庭。但是他背叛了自己的阶层,参加了反金的农民起义。辛弃疾斗志昂扬、英勇善战,在起义失败后,过关斩将,投奔了南宋。从此,辛弃疾就被“冷冻”了,除了按部就班地担任过几届地方官外,赋闲在家四十年。四十年中,辛弃疾都鼓吹北伐,恢复故土。一年前,朝廷终于仓促发动了北伐,可惜遭到惨败,将帅乏人,不得不督促辛弃疾赶往前线抗敌。
年迈的辛弃疾毫无怨言,赶到了京口。面对滔滔江水,他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京口兴起于三国的孙权(字仲谋)时期。辛弃疾见到千古江山依旧,“英雄无觅”,只能遥想孙权当年创立的英雄业绩,感叹岁月推移、风吹雨打,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将英雄豪杰的丰功伟绩都冲刷掉了。京口还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的家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在京口的时候,城里还流传着刘裕的故居,已经与寻常百姓人家无异了。想当年,赌徒出身的刘裕金戈铁马,南征北战,以“气吞万里如虎”的势头建立南朝第一国的。孙权也好,刘裕也好,都在京口或坚持抵抗、或率兵北伐,建立了旷世奇功。他们可谓是辛弃疾的前辈。辛弃疾渴望继承他们的豪气与功勋。
这是一个年近古稀老人的不灭豪情。大战当前,浮想联翩的辛弃疾很自然想到了廉颇。廉颇是赵国名将,因为受谗避难魏国,内心一直想回国效命疆场。当时他也年近古稀。赵王在危急时刻,想到启用廉颇,就派使者去看看廉颇是否还能领军出征。可惜使者被奸臣郭开收买,尽管廉颇饮食正常、精力充沛,而且还披甲上马来证明自己威风不减当年,使者还是回报赵王说廉颇身体有问题,不能再出战了。廉颇从此闲置致死。在词的下阕,辛弃疾明显以廉颇自比。他认为自己也老当益壮,希望朝廷能委以重任,别让自己有“廉颇之撼”。
辛弃疾最终没能投身火热的战场。他太老了,生命在此终结。
二
辛弃疾和他所处的割据乱世并不是中国历史的特例。
南宋时,天下的基本格局是南北对峙:南方的宋朝和北方的金朝对峙。在这两大国之外,还有西北的西夏、西南的大理等固定政权,再往外还有吐蕃、蒙古、回鹘等强势的少数民族。辛弃疾表露的雄心是收复被金朝侵占的黄河流域的土地。其实,即使恢复到北宋的疆域,宋王朝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历史上,像元朝、清朝这样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很少,多数时间里天下处于多个政权并存或者是群雄割据混战的状态。
乱世多英豪,自然也多金戈铁马的往事。
且不说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典型的割据状态,秦朝之后,第一个乱世应该算是黄巾农民起义失败后的军阀混战时期。靠镇压黄巾军起家的地主豪强假公济私,各占州县,相互征伐,打得不亦乐乎。在北方,主要是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的袁绍和占据兖州的曹操。此外,公孙度在辽东当起了土皇帝。刘虞、公孙瓒先后割据幽州。在众院,袁术先占据南阳,后来逃到扬州;刘表偏安荆州;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董卓、李傕的西凉集团长期祸乱司隶;张绣虽然是小军阀,却盘踞在要地宛。在南方,从东到西分别是江东的孙策、益州的刘焉、汉中的张鲁。最后,马腾、韩遂分割了凉州。大半本的《三国演义》,其实写的就是这些割据军阀混战的历史。最终,杀人无数的曹操胜出。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局面我们通过《三国演义》已经比较熟悉了。而更多的类似局面则因为我们的不熟悉被渐渐淡忘了。比如西晋短暂统一后,中国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且不说东晋、宋、齐、梁、陈的南朝世系,单说北朝就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从西晋灭亡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五个少数民族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一共建立了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割据政权,征战不休。其实,建立北方诸国的民族除了五胡,还有汉族、高句丽、丁零等民族;北方出现的也不止十六国。所谓的“十六国”只是北方所有政权中国祚较长、影响力大或较具代表性的国家,其他政权随其随灭,难以确数。又比如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唐朝原本在要地设置军镇,由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作为军政长官。但这些军镇名为唐朝的地方官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自相继承征伐。再比如,多数农民起义引发的都是类似的割据局面,如隋末、元末。新朝代的创建者都是扫平割据的胜利者。
群雄割据征战的烈火锻造了第三类王朝——通过王朝战争建立的王朝。所谓的王朝战争就是割据政权之间为了争夺天下和名分所进行的战争。割据的时候,不管各方怎么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谁都不是真正的统一王朝,谁也不是真命天子。只有兵强马壮的人才能在割据混战中胜出,才能让割据政权“鸟枪换炮”升级为全国政权。“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
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离不开领袖人物。
类似的,走过割据争雄的乱局笑到最后的政权也好,正在分裂纷争的各政权也好,总离不开一群领袖精英。比如秦国和秦始皇,魏国和曹操,东晋和祖逖,南宋和文天祥,蒙古和成吉思汗。他们往往随着割据事业的壮大而发展,事业的曲折而起伏,或成为新王朝的开国元勋,或成为旧政权的殉道者。那些被淘汰的政权往往涌现出一群又一群耀眼夺目的明星。英雄也总是相互成全的。比如秦穆公和晋文公,比如曹操和刘备,又比如朱元璋和张士诚。
在比较历史上,人们常常感叹中国历史上没有贵族。其实,这些精英就是中国式的贵族。
什么是贵族,或者是判定贵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肯定不是奢侈的物质享受。古代中国的物质成就远远超越了西方国家,中国上流阶层的奢侈享乐常让西方贵族望尘莫及。也不会是显赫的军功。西方有查理曼大帝,中国的秦始皇、宋太祖和宋太宗兄弟、金太宗、明太祖等人军功丝毫不逊于查理曼。判定贵族的主要依据是责任心。别看西方贵族平日里受人尊敬、养尊处优,一旦国家有事、战火纷飞,他们总是冲锋在前,率领平民杀敌报国。西方影视作品中的古今贵族形象都是如此的。富有责任心和冒险精神的贵族形象甚至渗透到了神幻类的作品中,比如《指环王》和《龙骑士》。我们的历史上也不乏贵族,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和王朝战争的时候。
东晋是在少数民族入主北方,西晋皇族司马睿渡江在江南建立的割据政权。朝廷建立在了南方,但统治阶层还是北方人。许多人对故土念念不忘。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大群贵族和士大夫相邀来到新亭喝酒聚餐。有个叫周顗的人看到附近山水跟洛阳郊区十分相像,触景生情,无限思绪化为一声长叹:“此处风景与洛阳无异,只是看风景的人背井离乡,遥望北方山河变色啊。”一句话,勾起了大家亡国和思乡的情绪,纷纷附和感叹,有的人还伤心落泪。参加聚餐的丞相王导见大家情绪低落,严肃地厉声说道:“国难当头,正是我们同仇敌忾,报效国家的时候。只知道伤心感慨,相对流泪,有什么用!”这第二句话,马上勾起了大家化悲痛为力量,一致对外的激情。正是在王导等人的主持之下,南逃的晋王朝很快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还涌现了祖逖渡河、淝水大捷、桓温北伐等壮举。在之后的刘裕北伐时,来自吴兴的沈田子带领数百人率先入关据青泥。后秦的姚泓率领数万人,汹涌而来。沈田子激励士卒说:“诸君捐亲戚,弃坟墓,出矢石之间,正希今日耳。封侯之业,其在此乎?”这句战前动员大有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气概,但远早于戚继光。在激战中,沈田子身先士卒,将士们以一当百,所向披靡,硬是挡住了后秦大军的反攻。这一仗为刘裕消灭后秦,占领关中奠定了基础,丝毫不逊色于西方魔幻大片的决战“盛况”。
四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历史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
那些通过王朝战争建立的新王朝,都是带有贵族气的王朝。
陈胜“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一声呐喊鼓舞了千百年来无数一无所有的小人物向权利颠峰发起永不停歇的冲击,奴隶石勒,赌徒刘裕,盐贩黄巢,乞丐朱元璋最有资格对这个问题做否定回答。之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陈汤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直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历史贯穿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功业梦和贵族气。
秦始皇的秦朝、曹操的魏朝、刘裕的南宋、唐高祖的唐朝、朱元璋的明朝和远遁西域的西辽王朝,哪个又不是这些贵族在激烈的王朝征战中一刀一枪锻造出来的?
在这一部分,我们要讲的就是贵族气、王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