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1891年取代阿尔弗雷·冯·瓦德西伯爵成为德军总参谋长,于1905年提出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是我们日后的闪电战的雏形,他认为在战场上用炮火掩护装甲部队和步兵冲锋的做法可以迅速打击敌人,这种计划的提出使德军在一战初期所向披靡。
欧洲、亚洲、美洲,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德国在战争中的局势也从最初的势如破竹,直至最后孤注一掷、一败涂地。国内原本对战争充满热情的民众开始出现厌战的情绪,才传到第三代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走向灭亡。作为战败国,德国注定要受到惩罚,但当屈辱的《凡尔赛和约》强加于德国时,早有心理准备的人们还是不由得感叹:为这场战争,德国付出了太多。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基本上按照原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Alfred Graf von Schlieffen)制定的“施里芬”计划迅速推进。根据施里芬的构想,德国利用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国。施里芬判断,俄国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在攻克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后,德国的西线大军在法国北部同法军展开了剧烈的“边境交战”面对德军的闪击战,法军一时无法抵挡,战争一开始便节节败退,被迫从凡尔登西北全线撤离,法国政府迁到了波尔多(Bordeaux)初战告捷的德军在西进势如破竹,柏林当局下令乘胜追击,尽快将“施里芬”计划付诸实现。
然而,德军的胜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全面。法军在撤退过程中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保存了主力,并避开德军预定的包围圈,将右翼的兵力调到了左翼,同时还加强了巴黎的防卫。自以为胜利在望的德国第一集团军在将军亚历山大·冯·克卢克(Alexander von Kluck)的率领下急行近30英里,于9月3日晚抵达马恩河(Marne)据一位法国目击者说,此时的德军“倒在地上,疲惫不堪,只是迷迷糊糊地嘀咕着:30英里!30英里!别的累得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法军瞅准这一“必须立即行动”的时机,在马恩河发动了对德军的全面反攻,这是自开战以来协约国军队的首次战略性进攻。在宽180公里的战线上,德法双方恶战了8天,法军重挫德军。到9月12日,德国第一、第二集团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马恩河会战结束。这是自大战爆发一个多月以来,德军第一次严重受挫,继任参谋长、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在德军撤退的当天给妻子写信道:战争开始时给我们的巨大希望已经粉碎。德军的闪电战略失去了预期效果。9月14日,德皇以患病为由免去小毛奇的参谋总长职务,由陆军大臣埃里希·冯·法尔肯汉(Erich vonFalkenhayn)继任。二)两线作战的困境鉴于西线的失利,接替小毛奇参谋长职务的法尔肯汉为打开局面,将战线向北延伸,与协约国军队陷入相持状态。很快,德军意识到了两线作战的危害,于是调整战略,集中兵力于“更要害的战目标”——西线。但东线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原本与德意志结成“三国同盟”但始终保持中立的意大利,在关键时刻竟因领土问题加入到协约国作战,形势对德意志愈发不利。到1915年底,从波罗的海的里加湾(Gulf of Riga)到罗马尼亚边界的900多公里的东线上,德军对俄军发动总攻,德军虽占领了意大利。
--为何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 俄国大片领土,歼灭大量俄军,但仍未摧毁俄军主力,德意志与俄国陷入对峙的僵局。随后,德军以凡尔登为攻击点,扬言要“使法”国把血流尽”然而,一直到916年6月底,共发动三次进攻高潮的德军,仍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且由于损失较大,进攻的攻势也不得不减弱。与此同时,协约国发动了历时5个月的索姆河战役(Battle of索姆河战役Somme)尽管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阵地,却也损失惨重。很快,德军方面就撤换了参谋总长法尔肯汉,任命陆军总司令保罗·冯·兴登堡(Paulvon Hindenburg)为参谋总长,东线方面军参谋长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Ludendorff)为副手。他们是威廉二世和德军的新希望,但此时的德意志基本上已无力再战,正如鲁登道夫所言:军队已经战斗到停顿不前,现在完全筋疲力尽了。三)强弩之末——败战1918只要还没有“彻底击溃”对手,战争就还会继续下去。为扭转局势,1916年12月12日,德意志政府以自己和同盟国的名义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建议和谈。然而,在国内主战派的压力和协约国的强硬态度下,和谈无果而终,德意志只得再返战场。
1917年初,法国发起进攻,德军实力已明显不敌协约国,为避免决战,只得退守“兴登堡防线”依靠坚固的地面工事抵御敌人的进攻。至此,由于兵力分散、战线太长、后方不稳、物资奇缺等原因,德军已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就在同一年,美国参战,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改变中立态度,加入协约国的行列,德军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德军东线的压力稍微减轻,于是集中兵力在西线作最后一搏。
1918年3月至7月间,德军对英法联军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进攻,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德国的战略态势大大恶化,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手中。
此时,德国再次提出和谈,但被握有主动权的协约国断然拒绝,协约国想要的是彻底征服德意志。7月12日至8月4日,协约国在马恩河对德军发动正面进攻;8月8日,协约国军队发起亚眠战役(Battle of Amiens)此后两个月中,联军陆续发动进攻,兴登堡防线土崩瓦解,德军败局已定。再加上国内沸腾的革命形势和同盟国集团的土崩瓦解,德意志帝国被逼入死角。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在德国工人和士兵革命威力的震慑下,威廉二世宣布退位,逃亡荷兰,统治德国近半个世纪的霍亨索伦王朝寿终正寝,德意志第二帝国也随之烟消云散。两天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新成立的魏玛政府签字接受停战条件,德国投降,历时51个月零两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四)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历史充满了偶然,但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与地点的选择,绝对不是偶然。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48年后的同一天,即1919年1月18日,法国选择在凡尔赛宫镜厅召开对一战战败国,尤其是德国的制裁会议——巴黎和会。德意志曾经在凡尔赛宫的举动,令法国人没齿难忘,如今法国特别选择同样的时间和地点,就是要报复德国,让德国人也尝尝受辱的滋味。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制裁德国的基调,只是在制裁的程度上,各国所持的态度不尽相同。与德国积怨已久且在参战国中受破坏最严重的法国,不仅想要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同时希望最大程度地削弱德国;英国虽然支持法国严惩德国,但在具体举措上则相对缓和,基于一贯奉行的“大陆均势”政策,英国并不希望因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超级强国;威廉二世的遗愿威廉二世流亡荷兰期间,德国境内纳粹势力风起云涌。在得知德国发生反犹太人的“水晶之夜”(the Night ofBroken Glass)后,他感到非常震惊。他曾经说:知道德国发生了这样骇人听闻的事后,我为身为德国人而感到耻辱。基于对纳粹的反感,
威廉二世的遗愿之一就是,在他的葬礼上不能出现纳粹的标志。然而,纳粹德国并未遵循他的遗愿。威廉二世的另一个遗愿是:王朝不复辟,他的遗体就不运回德国。所以,他的遗体至今还在流亡的国度——荷兰。
在战争中受益的美国,对于德国的态度比英法两国都要宽松,它更倾向于安抚德国并保证平等的贸易机会,并顺利收回战争债务。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各国提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参与和会的战胜国之间,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纷争。经过不断磨合与“不愉快的妥协”把持和会的英、法、美三巨头于1919年6月16日,向德国代表团递交和约修正稿,规定:德国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和波兰、捷克等被德军占领的地区,承认奥地利独立,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德国只能维持10万名陆军,废除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莱茵河以东10公里以内地区德不得设防;德赔偿协约国巨额战争赔款。并提出照会:要么完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
五天内如果不答复,协约国将诉诸武力。接到最后通牒后,德国政府在6月22日的国民会议中最后通过了签署和约的决议。
6月28日,德国代表团与其他27个国家的代表在凡尔赛宫一起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使德国被置于受掠夺和奴役的屈辱地位,令所有有政治倾向的德国人,都充满了苦涩和怨恨的情绪。《德意志报》在6月28日的头版写道:复仇!德意志民族!不要忘记这件事!
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无比荣耀地在凡尔赛诞生,今天,在这里,德国的荣耀被送进了坟墓。同时,由于英、法、美利益间的纷争和国际社会舆论的制约,使得法国的彻底削弱和美国的安抚都没有真正的实现,所以德国的军国主义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未得到彻底的清除,它们与德国国内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一拍即合,为后来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埋下了祸根。德皇威廉二世的最终命运威廉二世战后流亡荷兰。《凡尔赛和约》规定将威廉定为战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国际道德及条约的圣洁。但荷兰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绝引渡他受审,不理会协约国的上诉。威廉凭着与女王的亲戚关系,在荷兰得到一座小城堡,度过余生。他免除与官员和仆人的君臣关系,但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头衔。
1922年,威廉出版回忆录,坚称自己没有犯下战争罪行。他一直邀请贵宾到他家做客,也十分留意欧洲事务。他本来很希望希特勒会帮他复辟王朝,但始终未能得偿所愿。不过,对于希特勒成功解决德国的政经困难,他深感欣赏。德国在1940年占领荷兰后,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兰病逝,由希特勒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军事葬礼。
他生前希望葬礼上不摆设纳粹党的标志,但纳粹党没有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