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年5月23日,在捷克的布拉格王宫里,突然出现了大批全服武装的群众,他们到处搜索国王斐迪南,最终只找到了国王的两名宠臣,于是便将这两名平日作威作福的宠臣从20多米高的宫殿窗口扔了出去,史称“掷出窗外事件”但谁也没有料到,这次事件居然引发了欧洲第一次洲际战争,而且一打就是30年。其间,德意志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一)新教联盟与天主教联盟的建立曾经盛极一时的神圣罗马帝国,自大空位时代之后,便一落千丈,再未出现过真正的统一。面对林立的诸侯,帝国只能通过血缘与姻亲的方式维系故有的领地。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掌控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通过一系列的联姻和继承,占有了阿尔萨斯、士瓦本、捷克等大片土地,西班牙也与他们保持密切的合作。哈布斯堡家族对于罗马帝国往昔的辉煌心向往之,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囊括意大利、德意志在内的真正统一的大帝国,进而谋其欧洲霸权。
但对于已经以近似于国王身份存在了200多年的德意志诸侯而言,哈布斯堡家庭的战略意图无异于让他们重新变回人臣,众诸侯自然十万个不愿意。此外,法国、英国、瑞典等国也不愿神圣罗马帝国称霸欧洲。于是,所有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下,法国、丹麦、瑞典、荷兰以及德意志王国内部的新教诸侯于1608年组成了“新教联盟”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哈布斯堡家族在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后,于次年组成了由德意志王国内的天主教诸侯、西班牙和奥地利组成的“天主教联盟”表面看来,这两大对立集团是因天主教与新教的分歧而产生的,实际上利益才是他们选边站的根本原因。法国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这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理应站到天主教联盟一边,但它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从而站到了新教国家的营之中。说到底,宗教只不过是个幌子,但正是这个幌子点燃了欧洲大战的导火线,来自哈布斯▲三十年战争油画堡家族的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就是点火者。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Matthias)任命斐迪南为捷克国王。虔诚的天主教徒斐迪南一到捷克便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他下令禁止捷克首都布拉格(Prague)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被激怒的新教教徒于1618年5月23日在布拉格发动起义,他们冲入王宫,把哈布斯堡王室派驻布拉格的两名行政长官从窗口扔了出去,史称“掷出窗外事件”这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二)战火蔓延
尚未等德意志作出反应,捷克起义军便已攻至哈布斯堡王朝首都维也纳附近。刚回到德意志接替马蒂亚斯登上王位的斐迪南,立即说服同盟者奥地利和西班牙,组织了一支强劲的2.5万人的天主教同盟军前往应战。起义军很快被迫退回捷克,而且于1620年11月8日在布拉格附近与天主教同盟军展开决战。由于实力悬殊,起义最终被镇压,捷克又重新回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之内。
为了惩罚捷克,也为了便于管理,斐迪南夺走了捷克近四分之三的土地,而且还强迫捷克人民改信天主教,以德语为捷克的官方· 语言。此后的两三年间,一直有新教势力发动反对神圣罗马帝国高压统治的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首战告捷的斐迪南开始向属于新教诸侯的德意志北部扩张势力。
为了阻止斐迪南不断扩张的野心,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提议:丹麦负责出兵向德意志进发,英国、法国与荷兰则在幕后支持。至此,一场捷克人民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起义已经演变成了国际战争。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军,斐迪南请来了声名显赫的捷克贵族华伦斯坦和他的雇佣军。这个在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Kepler)眼中“只忠于自己和自己的欲望……贪得无厌,虚伪狡诈……总是默不作声,常常做出暴行”的华伦斯坦,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打退了前来挑衅的军队。战败方丹麦被迫于1629年3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签订了《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斐迪南又一次大获全胜,且将势力扩展到了波罗的海地区。
与丹麦毗邻的瑞典此时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于是决定先发制人。1630年,英勇善战且年仅36岁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Gustaf II)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率军在德国登陆,投入战斗。一开始,瑞典军队迅速攻占了德国北部和中部的大片领土,并华伦斯坦于1631年9月17日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菲尔德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第二年,瑞典军占领莱茵区,攻陷奥格斯堡(Augsburg)和慕尼黑。危机存亡之际,斐迪南再度想起了华伦斯坦,恳请他重新出山。后者提出他必须拥有绝对的指挥权,皇帝不得对其进行战争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干涉。最终斐迪南作出让步,遂使华伦斯坦成为当时唯一掌握绝对自由指挥大权的军队统帅。11月16日清晨,两军在莱比锡附近的吕岑会战。这是介于莱比锡与纽伦堡之间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但正因为这场战役而声名显赫。由于双方力量接近,两大主帅指挥才干相当,谁也不愿相让,因而战争场面十分激烈。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战场上硝烟弥漫,喊声震天。战争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双方均损失惨重。后来天气突变,大雾弥漫,遮住了人们的视线。德军不得不暂时撤退,古斯塔夫二世乘德军撤退之际发起猛攻。但是,就在胜利在望之际,古斯塔夫二世被枪弹击中,倒在了战场上。战役结束后,瑞典军停止了进攻的步伐。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则趁机联合西班牙军队,在纳德林根会战中大败瑞典军,控制了德意志中部的萨克森和勃兰登堡领地。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事态发展到这一步,一直站在背后指挥的法国再也坐不住了。
1635年,法国直接出兵德意志、尼德兰、意大利、西班牙,协同瑞典军与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6~1637年,西班牙出兵,与神圣罗马帝国由南北两路夹攻法国,但最终败于法军。在随后的战斗中,法军一路势如破竹,将西班牙的陆军、海军打得落花流水。
就在法军的盟军——瑞典军一路胜利高歌之时,担心瑞典实力超过自己的丹麦向瑞典宣战,但最终还是败给了瑞典与荷兰的联军。
到1645年,瑞典军多次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占领了德意志的大部分领土。1648年,法国与瑞典的联军在楚斯马斯豪森会战中彻底击败了帝国军。此时,双方军队均已成强弩之末,无力再战,战争已无继续下去的必要,经过协商之后,所有的参战国于同年10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规定: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法国得到洛林的三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取得了欧洲的霸权;瑞典取得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等地,成为了波罗的海的霸主;正式承认荷兰、瑞士、葡萄牙独立。至此,三十年战争宣告结束。经过这场激烈的洲际战争之后,欧洲的版图得到重新划分,其中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的国家各有获利,而受战争摧残最严重的莫吕岑之战,也是华伦斯坦最后的战役。他背着斐迪南二世,不断与皇帝的政敌们私自和谈,其中既有萨克森公爵、法国国王,甚至包括瑞典人。野心勃勃的他这时已毫无遮拦,而斐迪南二世自然不能听凭属臣功高盖主,遂下令不论死活,都要抓住华伦斯坦本人。后者试图逃脱追杀,但终于在1634年2月25日被一位名叫德弗罗的爱尔兰上尉杀死于波西米亚的伊格尔城堡。 过于德意志王国。曾有人用诗人的笔调描绘了战争给德意志带来的灾难:我们完全被毁灭了,真的,完全被毁灭了。一群跋扈的外来民族、狂吼的军号、沾满鲜血的刀剑、雷鸣似的炮声,把我们汗水换来的成果全部摧毁了。塔楼在火焰中燃烧,教堂被推倒,市政厅变成废墟,壮健的汉子给垛成碎尸,少女们遭到蹂躏,我们张目四望,烈火、瘟疫、死亡压在我们的心头,窒息着我们的灵魂。恩格斯也曾指出,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德国有200年不见于政治积极的欧洲国家之列”遭到严重破坏的德意志,需要一个漫长的恢复过程,就在德意志人修补自己的民族时,普鲁士横空出世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三十年战争结束三十年战争双雄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的一代英王,被后世称为“现代军事之父”北方的雄师”
古斯塔夫喜欢冒险,一生中曾无数次的在前线冲锋陷阵,并且多次重伤,甚至被俘,富有骑士精神。即位初期在与丹麦战争中,通过议和赎回大量国土。后夺取芬兰全境,几乎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1630年参加三十年战争,1632年在指挥吕岑战役中作战身亡。华伦斯坦,一名德国化的捷克贵族,自视为纯粹的德意志人。他是一个军事家,具有优秀的统帅能力和组织才能。三十年战争中,华伦斯坦领导着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抗击瑞典,守护德国,他堪称与瑞典国王齐名的三十年战争双雄。功成名就之时,华伦斯坦被怀疑功高震主,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中。